胡孝海 吳嚴冰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慢性病防控現(xiàn)狀及運動干預模式研究①
胡孝海 吳嚴冰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
目的 分析慢性病防控現(xiàn)狀,探討慢性病干預模式。方法 納入90例慢性病前期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0例研究對象平均分為處方組和非處方組,為兩組研究對象建立健康檔案。對該組研究對象進行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周期為2個月。非處方組研究對象繼續(xù)接受健康服務中心慢性病前期人群管理。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實施結束后,再次對兩組研究對象實施醫(yī)學指標檢查和體適能測試,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實施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體醫(yī)學指標、體適能檢查指標的檢測結果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實施干預后處方組研究對象的醫(yī)學指標、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均優(yōu)于非處方組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處方組實施干預前后的醫(yī)學指標、體適能檢查指標的檢測結果比較也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 慢性病的發(fā)病率可通過臨床干預得到有效控制,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在慢性病前期人群中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慢性病前期人群的機體健康狀況,降低人群的慢性病發(fā)病率。
慢性病 干預模式 干預效果 防控現(xiàn)狀
慢性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我國臨床對不構成傳染、但經(jīng)長期積累可形成疾病形態(tài)損害的一類疾病的總稱,該類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因復雜、病程長等臨床特點,若防治不及,可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F(xiàn)階段,我國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等[2]。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慢性病發(fā)生后主要對機體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害,導致臟器發(fā)生功能性障礙,最終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產(chǎn)生影響,致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經(jīng)濟負擔增加[3]。2015年4月10日我國衛(wèi)計委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布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年)報告》,報告中用大量臨床數(shù)據(jù)對我國近10年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進行了回顧總結。報告稱,雖然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慢性病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尤其是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疾病等慢性病,已成為導致慢性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表明我國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工作[4]。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基于慢性病的上述防控現(xiàn)狀,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制定了慢性病的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模式,并通過臨床研究對該種干預模式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做出以下整理報道。
表1 心肺耐力臺階試驗評價方法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n=45,±s)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n=45,±s)
注:t1值和P1值為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t2值和P2值為非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
指標 時間 處方組 非處方組 t P t1 P1 t2 P2臺階試驗評分前 3.1±0.5 2.9±0.6 1.145 0.2698.016 0.000 2.290 0.028后 4.5±0.2 3.3±0.5 9.214 0.000握力體重指數(shù)前 62.6±5.3 63.1±5.8 0.285 0.77814.470 0.000 1.257 0.224后 86.5±5.1 65.2±4.9 13.415 0.000坐位體前屈距離(cm)前 18.1±2.3 18.5±2.5 0.527 0.6127.854 0.000 2.432 0.020后 24.5±2.9 20.5±2.7 4.638 0.000閉目單足站立時間(s)前 15.3±3.5 15.5±3.6 0.277 0.7927.078 0.000 1.257 0.220后 22.6±3.2 16.9±3.5 5.552 0.000
1.1 一般資料
納入90例慢性病前期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1)舒張壓在85~89 mmHg之間或收縮壓在130~139 mmHg之間(包括邊緣數(shù)值);(2)男性體脂百分率等于或大于20%,女性體脂百分率等于或大于30%。(3)體質(zhì)指數(shù)(BMI)等于或大于24kg/m2;(4)男性腰圍等于或大于90cm,女性腰圍等于或大于85cm。(5)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間(包括邊緣數(shù)值);(6)總膽固醇在5.2~6.2mmol/L之間(包括邊緣數(shù)值)和(或)三酰甘油升高(等于或大于250mg/dl,即2.75mmol/ L);(7)骨密度(BMD):小于M-1SD或小于M-12%;(8)長期吸煙。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0例研究對象分為處方組和非處方組。處方組45例研究對象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為(45.9±1.6)歲。非處方組研究對象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為(46.1±1.8)歲。對兩組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顯示組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2 研究方法
具體實施內(nèi)容總結如下:(1)超重的運動干預和營養(yǎng)干預。該院該次研究指導超重患者進行有氧運動。運動強度根據(jù)患者的機體狀況確定,以球類運動為主,如羽毛球、乒乓球、網(wǎng)球等。超重研究對象應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入,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2)血糖濃度波動較大的干預:血糖濃度波動較為明顯的研究對象,我院指導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慢跑、等。對于血糖濃度波動較大的研究對象,我院研究人員對研究對象攝入體內(nèi)的總熱量進行控制,合理安排飲食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如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不應超過總攝入量的60%,脂肪和膽固醇的總攝入量不應超過總攝入量的5%。囑咐研究對象養(yǎng)成少食多餐的習慣,做到一日三餐或多餐,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3)血壓水平波動較大研究對象的運動干預和營養(yǎng)干預:國內(nèi)外已有臨床研究報道有規(guī)律的運動可使收縮壓下降8~10 mmHg,舒張壓下降7~8 mmHg。而達到這一目標通常需要長期堅持有氧運動,故該院該次研究指導血壓水平出現(xiàn)明顯波動的研究對象進行有氧運動,最適合該類研究對象的運動項目為太極拳。(4)其他研究對象的運動干預和營養(yǎng)干預:機體具有發(fā)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研究對象,鼓勵其適量進行體育運動,飲食以清淡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戒煙。骨密度低于正常值的研究對象,指導其進行適量的負重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快走等。
表3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n=45,±s)
表3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n=45,±s)
注:t1值和P1值為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t2值和P2值為非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
指標 時間 處方組 非處方組 t P t1 P1 t2 P2靈敏度(cm)前 42.2±5.3 43.5±4.9 0.805 0.42612.843 0.000 2.971 0.005后 22.5±4.3 38.8±5.1 10.871 0.000 BMI(kg/m2)前 29.2±3.8 29.6±3.9 0.246 0.81710.815 0.000 3.530 0.002后 18.2±2.5 25.8±2.6 9.433 0.000體脂百分率(%)前 23.6±2.5 23.5±2.4 0.268 0.7889.063 0.000 2.974 0.007后 15.6±3.2 21.4±3.0 5.913 0.000腰臀比前 0.93±0.12 0.92±0.10 0.285 0.7769.626 0.000 1.155 0.259后 0.75±0.13 0.88±0.12 3.286 0.000基礎代謝率(%)前 46.2±3.5 46.5±3.9 0.256 0.79910.309 0.000 1.384 0.16后 38.1±3.6 44.9±3.4 6.141 0.000
表4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醫(yī)學指標比較(n=45,±s)
表4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醫(yī)學指標比較(n=45,±s)
注:t1值和P1值為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t2值和P2值為非處方組干預前、后的統(tǒng)計處理結果。
前 109.4±9.3 108.9±8.8 0.210 0.835指標 時間 處方組 非處方組 t P t1 P1 t2 P2平均動脈壓(mmHg)16.814 0.000 3.512 0.001后 86.3±5.9 101.4±6.3 7.307 0.000空腹血糖(mmol/L)前 5.9±0.8 6.0±0.5 0.474 0.63810.962 0.000 4.191 0.001后 4.3±0.4 5.4±0.4 8.796 0.000骨密度值(g/cm2)前 805.2±32.5 812.9±35.6 0.529 0.60019.868 0.000 6.404 0.000后 1031.9±33.9 893.2±41.5 11.642 0.000甘油三脂(mmol/L)前 1.9±0.3 2.0±0.3 1.054 0.2999.923 0.000 3.578 0.002后 1.1±0.2 1.5±0.4 5.013 0.000 HDL(mmol/L)前 0.7±0.1 0.7±0.2 0.094 0.90215.566 0.000 2.975 0.004后 1.9±0.3 1.1±0.2 8.782 0.000 LDL(mmol/L)前 3.9±0.3 3.8±0.2 1.240 0.22310.162 0.000 1.051 0.004后 2.1±0.2 3.1±0.3 12.403 0.000
干預周期結束后,再次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醫(yī)學檢查和體適能測試,對比兩組研究對象的醫(yī)學檢查結果和體適能測試結果,分析干預模式的干預效果。
1.3 評價指標
兩組研究對象的醫(yī)學檢查指標包括血壓、血糖、骨密度。體適能檢查指標包括心肺耐力指標、力量指標、柔韌指標、平衡指標、靈敏指標、體成分。
心肺耐力指標采用臺階試驗進行檢測,具體評價標準參考如下:力量指標:握力測試;柔韌指標:坐位體前屈測試;平衡指標:閉目單足站立測試;靈敏指標:直尺掉落試驗;體成分:臨床常規(guī)檢查獲得(如表1)。
醫(yī)學檢查指標包括血壓、血糖、骨密度值,均通過臨床常規(guī)檢查獲得。
1.4 研究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該研究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24.0版本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實施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檢測結果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干預周期結束后處方組研究對象指標比較存在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處方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上述指標比較存在的差異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研究數(shù)據(jù)及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如表3所示。
2.2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前后的醫(yī)學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血糖濃度、骨密度值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處方組研究對象的血壓水平、血糖濃度低于非處方組研究對象,骨密度值明顯高于處方組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存在的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性(P<0.05),具體研究數(shù)據(jù)及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見表4所示。
慢性病發(fā)病群體以老年人群為主,近年來慢性病患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趨勢。慢性病死亡占到我國總死亡構成的85%以上。該院認為該種研究方式過度重視慢性病的“控”,而忽略了“防”,故研究過程中制定的干預措施多存在明顯的應用局限性。
運動干預的實踐本質(zhì)是一項針對群眾開展的中長時期服務項目。由于慢性病前期人群在機體健康狀況方面與健康人群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該院該次研究前對研究對象實施個體健康檢查,在明確研究對象機體健康狀況的前提下,為研究對象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方案,使研究對象機體所具有的慢性病危險因素不斷減少,逐漸恢復健康狀態(tài)。
結果顯示,處方組研究對象實施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后的醫(yī)學指標檢查結果和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均明顯優(yōu)于非處方組對象,同時處方組研究對象自身實施運動與營養(yǎng)干預后的醫(yī)學指標檢查結果和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明顯優(yōu)于實施干預前,而非處方組研究對象實施干預后的一部分醫(yī)學指標檢查結果和體適能指標檢測結果與實施干預前比較,無明顯差異。綜上所述,該次研究認為運動與營養(yǎng)營養(yǎng)干預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慢性病前期人群的機體健康狀況,對于降低我國慢性病患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臨床意義。
[1]黃紅宇,韓思堅.社區(qū)慢性疾病并發(fā)癥危險因素干預研究[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8(10):985,990.
[2]王明麗.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效果及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2,2(11):34-35.
[3]潘培育.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7(5):333-335.
[4]譚曉青,劉雪琴,成陽,等.應用奧馬哈系統(tǒng)對社區(qū)128例慢性疾病患者健康問題及干預方式的分析[J].護理學報,2011,2(9): 64-67.
R195
:A
:2095-2813(2017)03(b)-0013-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013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BZZ009)。
胡孝海(1977,11—),男,漢,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身體功能訓練。
吳嚴冰(1979,12—),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