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紅
中央臺《朗讀者》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分享文化的作用,在一些學校和家庭里,也開始了各種形式的朗讀。
其實在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與教育中,一直有著這樣的形式與功能,它們是人與人之間很好的分享形式,能夠激發(fā)參與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情趣,把文字表述的內(nèi)容,通過聲音直抵心靈。
從前那些鄉(xiāng)村私塾里,先生總是教學生拖著長音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上小學的時候,教室里也會不時地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在農(nóng)村那些貧困的家庭里,夜晚的油燈下,有點文化的父母也會為孩子講“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救人”“三國演義”“楊家將”等民間流傳的智慧、英雄故事;那些繁華一點的城鎮(zhèn)街頭,則經(jīng)常有一些說書、聽書的場子。只是這些年來,這些形式由于被電視、手機沖擊和被人忽視,而從生活中淡出了。
其實父母的家庭故事與為孩子朗讀詩文,有著很好的分享、同感、共同審美讀物的效果,還能夠把朗讀的聲音、情景,都留在孩子人生的記憶中。西方的一些學校甚至有課堂戲劇,讓孩子們都參與其中,每個人直接扮演一個角色,用服裝、聲音、表演來增強感染力。
父母為孩子講故事、朗讀圖書詩文,會形成生動的語音、情景效果,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內(nèi)容,并且能增強記憶,留在他們?nèi)松L久的記憶里。
我孩子童年時,我也常給他講故事、朗讀詩文,孩子非常喜歡聽,總是聽不夠,有一些感人的情節(jié),我們還會一起評論、對話,這促進了孩子語言表述與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所以他上幼兒園時,就很喜歡為小朋友講故事,被老師和小朋友譽為“故事大王"。他上小學后,我們就開始輪流朗讀了,也把寫好的日記、作文,在晚飯后朗讀。我們還讀一些哲學、天文、地理圖書,一起感受人類深刻的思想文化與廣大的宇宙。我們一般是在晚飯后或者周末,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邊。朗讀完日記、作文后,我們還會口頭評論、評比一下。
我建議父母們,在孩子童年時,多為他們講故事、讀書。甚至可以鼓勵孩子講故事、朗讀,講述他們感受到的事物與表達他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他們一生都很有益處。
通過這樣的家庭朗讀,對孩子首先會有這幾點重要的益處;
第一,很好地記憶了詩文、圖書。
第二,增強了孩子開口表述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總是羞于在人多時開口說話,讓他們經(jīng)常朗讀,就會逐漸地克服膽怯、害羞,習慣于開口說話。
第三,朗讀時思想、感情的參與與分享,也會由此形成孩子善于表述自己感受、情緒的習慣,讓他們更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尋求和達成共同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觀念、情趣。
第四,為孩子講故事、朗讀,也是一種精神哺育,那些形象、生動、感人,蘊含著簡樸倫理道德、人生觀念的文化內(nèi)容,會由此流入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喜悅、感動、思索,營養(yǎng)他們的人生。
我童年時回農(nóng)村老家,在那個物質(zhì)貧乏的時代,留在記憶里的美好事物,就是夏天夜晚滿天繁星,爺爺、奶奶嘴里的一個個民間故事。在蒼老、慈愛和可愛的老人身邊,聽著那些口口相傳、有聲有色的民間故事,仰望浩瀚無邊的天空,童年的心靈里充滿了新奇的沉思與成長的渴望,那是多么美妙、多么享受的時光那!
讓我們也把這樣美妙、享受的時光與精神哺育給予現(xiàn)在的孩子們吧。
家庭里的朗讀,剛開始可以由父母為孩子朗讀,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地就可以采取輪流朗讀的方式,讓孩子也朗讀他所喜歡的詩文,或者是他自己寫的日記。如果孩子還幼小,不能朗讀,可以讓他來講故事。在孩子講故事的時候,父母注意不要打斷或者批評、指責孩子,他們講什么、怎么講都行。等孩子講完了,再夸獎、點評孩子的講述。
在人類的進化發(fā)展中,家庭從根本上就是為養(yǎng)育孩子而設立的。在每個養(yǎng)育孩子的家庭中,有父母為孩子講睡前故事,有孩子的歡聲笑語和朗朗讀書聲,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樣的場景一定會留存在孩子童年的記憶中,有益于他們美好的成長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