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瑩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英語能力的需求不斷攀升,家長對幼兒的外語學習情況越來越重視,各種雙語班和興趣班遍地開花。而學前教育行業(yè)對幼兒英語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如何設計出更科學、更高效、更有趣味性的課程模式,便成為了學前教育英語專業(yè)教師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中職學校里,我們肩負著培養(yǎng)優(yōu)秀英語教育人才的重要任務,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英語課堂的開展,我們也在不斷進行探討和完善。
在很多學術報告和論文中,作為語言習得學者,我們經常對授課的內容和形勢進行探討,然而,關于課程順序設置的研究則乏善可陳。筆者認為,只有建立了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才能夠最大化地發(fā)揮授課形式的重要性。
一、設立課程與目標
(一)作用和意義
科學地進行單元課程的設置,能夠讓我們設定階段性目標和達到目標的途徑;能夠讓我們檢驗課程內容順序的合理性;能夠用于監(jiān)督和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教學效果。
(二)指導方針
在進行課程安排之前,我們必須要對教材的使用環(huán)境、學習者的需求、教學方法的原則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于環(huán)境分析,我們將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分別是學生、教師和環(huán)境。
首先從學習者,也就是學生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確認所設置的課程主題是否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積極的影響,同時,課程難度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層次和知識基礎。符合家長和學生對英語課堂學習的期待;課程設置必須人性化地允許某些學生因意外事件而跳過某次課程(例如學生請病假了、或者個別學生去參加比賽),依然能跟得上進度。而從教師方面,最關鍵的也是唯一的一點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完全掌握所傳授的課程的知識點。雖然說是“唯一的要求”,但要做到這點,就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專業(yè)的實操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靈活的課堂管控能力等等,實際上是多種綜合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結合。最后是客觀環(huán)境方面,課程的總學時數(shù)必須符合學期時數(shù);課內學到的知識必須與時俱進,并具有實操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符合市場需求。
以筆者所在學校的學前教育(英語方向)專業(yè)為例,該課程面向的是初中畢業(yè)學生,此類學生對于英語有一定的基礎和學習興趣,但語法功底并不扎實,在學習方面的自信心也不足。在設置課程之前,我們必須確保所教授的老師必須在幼兒園觀摩或者教授過小朋友英語,知道幼兒園英語的難度達到什么程度,對課程內容能夠充分掌握進度的。同時,上課期間要懂得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信心。課程內容也必須是能夠馬上運用到幼兒園教學當中的,不可以過于學術理論,但又不可以完全忽略語法基礎。在分析了以上環(huán)境因素之后,筆者對本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的大致方向基本有個宏觀的概念了,接下來就是需求分析。
對于學習者的需求分析,我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短板、期望點、和必要性。短板,就是課程設置必須是按照學習者的水平層次展開的,不是一味好高騖遠的,必須符合實際水平。期望點,就是內容必須要考慮到學習者期望學到的東西是什么,不可以背離學習者的初衷。最后是必要性,有時候學習者期待學到什么,和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用到什么知識,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個時候就必須保證有些知識點的必要性,是根據(jù)教師下企業(yè)了解到行業(yè)對這個知識點的要求,而進行篩選出來的。
筆者所教授的幼兒英語方向專業(yè)的學生的短板,就是普遍入學的學生基本處于“啞巴英語”的狀態(tài),因此口語必須加強訓練。同時,他們對自己自信心不足、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有一定的缺失,因此我們在提升口語,同時加強課程趣味性方面要有所側重。而學生學習的初衷的要運用英語知識到實際工作當中,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生并不完全了解我們要運用的程度到哪里,那么,我們作為教師,要科學地制定符合課程需求的單元教學計劃,方能事半功倍。
二、課程單元分類與設置
經過前期的需求分析,我們已經對課程設置的宏觀標準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接下來就是要對課程的具體單元細節(jié)進行分類的規(guī)整,而對于不同的課程內容,我們有許多有針對性的分類方法,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一)詞匯分類法(Vocabulary)
至今為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羅列出了英語常用詞匯出現(xiàn)的頻率順序。在課程設置當中,如果能夠讓學生優(yōu)先掌握最常出現(xiàn)的單詞,將會對他們快速掌握英語技能大有幫助。其中,Nation的研究羅列出了2000個日常對話中最常出現(xiàn)的單詞。而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1000個單詞,就基本能理解常見課文的75%的內容,而剩下的1000個常見詞,則幫助學生理解剩下的5%的課文。至于余下的10%的內容,則需要通過理解一些專業(yè)詞匯來獲得信息。
在進行幼兒英語課程設置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常見詞匯表,先把常用的詞匯注入課文當中,讓學生精準掌握此類重點詞匯的用法。但在使用此分類方法的時候,要注意避免不要把同義詞(如small和little)、反義詞(如small和big)、形近詞(如quick和quiet)、同類詞(如pencil、desk、chair等)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因為會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不利于學生記憶。
(二)語法分類法(Grammar)
類似于按照詞頻教學的詞匯分類法,語法分類法,是基于語言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羅列出了英語對話中最常使用的語法結構,并進行出現(xiàn)頻率的排序。
語言學家George(1963a)經過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羅列出了以下排列順序:
1.祈使句
2.Dont + 詞干
3.一般現(xiàn)在陳述句表事實
4.動詞+to+詞干
5.一般過去陳述句
6.過去分詞
現(xiàn)在市場上大部分的教學資料,都是主要按照語法來分類的。但不幸的是,語法的排放順序卻很隨機,并不符合科學的規(guī)律,也不一定實用,這就導致了此類教材混雜了一些非常有用的語法點和一些很生僻的語法點。而筆者認為,學生的課時數(shù)是有限且寶貴的,在語法教學中我們要把最重要的語法點給學生講透練熟,剩下的生僻的語法點,只需要在碰到的時候適當?shù)叵驅W生解釋便可。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斟酌語法點的選擇。
(三)功能分類法(Functions)
功能分類法,就是按照語言的功能目的分類。這種分類法常見于商務英語溝通談判、教師英語課堂用語、酒店服務英語等課程。在英語教學中,功能分類并沒有一個標準,而我們這里就參考最常用的順序,是由Ek和Alexander(1980)提出的:
1.傳達事實(leave message, make phone calls, have meeting)
2.表述思維、情感、精神的態(tài)度和意見(likes and dislikes)
3.說服某人以達到目的(persuade, debate)
4.社交溝通(make friends, chat with others)
5.組織演講(speeches)
6.對以上事情的補充說明(others)
有很多商務談判類的英語書籍,是以此方式分類的。在運用此類分類方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同一個意思,千萬不要告訴學生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會造成記憶的混亂。同時,還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自信和興趣,因為他們會覺得難以駕馭。解決辦法,就是只教授學生一種最常用且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即可。
(四)語篇分類法(Discourse)
按照語篇的種類分成若干課程單元的方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大學預科班分類方法,因為此種分類法可以讓學習過程系統(tǒng)性地涵蓋了大部分的語言種類,例如敘述文、議論文、說明文等。
早在1990年,語言學家Biber便致力于研究在不同語篇環(huán)境中語言特征的共性,同時他強調教師在設計課程順序時,要把不同的語篇種類清晰地為學生劃分出來,以免造成學習者的曲解。Biber發(fā)現(xiàn)有的語篇種類特色鮮明,易于區(qū)分,而有的則不然。為了適應學習者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用到的知識,課程設計者必須精準地把握學生所需要學習的種類和范圍,以做到有的放矢。就拿中職學生舉例,如果將來去到單位需要經常寫文書報告,我們就應該增加學術報告類的課時,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yè)工作。附表1為Biber經過多年研究總結的語篇分類:
(五) 技能分類法(Skill, Subskills and Strategies)
按照技能分類的課程,如閱讀課程(reading)可分為以下部分:找出文章大意、讀懂文章細節(jié)、做閱讀筆記、快速閱讀、提高閱讀速讀、得出推論。語言學家主要用三種方法區(qū)分輔助技能:一是分支區(qū)分法。如區(qū)分口語技能,我們可以分為會話技能和交流技能,而交流技能可以分為獨白、對話等。
另一種方法是過程區(qū)分法。如區(qū)分寫作技能的方法,我們通常把寫作分為以下步驟:建立讀者模型、樹立寫作目標、收集意見、組織思想、把想法形成文字形式、檢查所寫作品、編輯并審閱。諸如此類的過程便是分類技能的過程。
第三種方法是使用認知活動的級別進行分類。最著名的當屬Bloom的分類系統(tǒng)(1956年),他把認知行為分成六個程度:知道、理解、應用、分析、整合、評估。這樣的分類方法通常也適用于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
此分類方法常用于中職學生的技能競賽集訓和考證培訓課程,因為它能系統(tǒng)科學地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技能,以助于學生面對競賽和考試。
(六) 主題分類法(Ideas)
一套好的課程,不應當只是單單關注到語言運用的教學,還應涉及到學生所學習的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這些背景大大有助于學生去更好地學習這門語言。Cook在1983年就提出了一個詳細的分類:
1.模擬場景——課程根據(jù)目標語言地區(qū)的實際生活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演練。
2.學術主題——把語言學習分成不同的專業(yè)類別去學習,如農業(yè)、旅游業(yè)、商業(yè)、信息業(yè)等等。
3.基本生存需求——根據(jù)目標語地區(qū)的實際生活需要去設計課程內容,如購物、看病、考取駕照、社交等等。
4.科學趣聞——可以教授學生各種課外知識,在擴大知識面的領域同時掌握語言技能,如學習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鯨魚的海底生活、太陽能的作用等等。
5.文化背景——早在1990年,Adaskou、Britten和Fahsi三位學者就把文化分為美學、社會學、語義學和社會語言學四個領域。其中第一個領域美學,是指文學賞析;社會學,是指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道德標準;語義學,是指詞意、詞類和詞序;社會語言學,指的是語言用法的恰當性。
如果教師打算要按照主題分類法來進行課程設置的話,下面有兩組參方法來決定是否要把主題加入課程,第一種方法是課內參照法:
1.主題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例如當今推崇的“顛倒課堂”和“項目教學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2.主題內容必須貼近現(xiàn)實生活,能夠激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
3.主題要源自生活通俗易懂,以便學生能把所有精力投入在語法點上;
4.教師對主題必須要掌握透徹,如我校學前專業(yè)的英語教師,必須要下幼兒園體驗幼兒園的英語教學,再回到課堂教授學生幼兒園英語用法。
第二種方法是課外參照法:
1.課程主題必須能幫助學生運用于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如“專門用途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就是這樣的一門課程;
2.課程主題要幫助學生認識英語的文化底蘊。它能夠有助于讓學生認識大千世界的多樣性,并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
3.主題必須不與學習者本身的文化價值觀相沖突。此準則與上一個準則也許會有些相悖(Adaskou et al.,1990;Alptekin and Alptekin, 1984),尤其當一些家長或教師認為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相沖突的時候,作為老師需要有技巧地避免沖突,并引導學生有正確的世界觀;
4.課程主題要幫助學習者通過不斷地克服挑戰(zhàn)從而發(fā)展思維能力。項目教學法及任務導向型教學法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原則;
5.課程內容能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這一點對于學習學前教育的學生尤其重要;
6.最后一點,也是不可忽略的,就是要符合家長和用人單位的期望,能夠讓他們感到滿意。
淺談學前教育專業(yè)英語課程設計
三、課程設計大綱
筆者根據(jù)學前教育英語專業(yè)的需求分析,設計了學前教育英語方向4學期共320節(jié)課時,內容見下表:
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分為了兩個學習階段,在學生一年級的階段,筆者主要運用詞匯和語法分類法,讓學生盡快掌握常用的關鍵單詞、短語和句型。到了第二階段,學生已經進入二年級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英語會話的技巧,筆者就按照技能分類法和主題分類法對學生進行課程培訓,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歌唱能力、舞蹈創(chuàng)編能力、英語話劇表演能力、英語講課技巧以及英語課程設計創(chuàng)意等等。通過不同維度的學習和探索,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英語運用能力。而筆者在四個學期,都穿插了ESP英語培訓部分,有利于學生英語技能證書的考取。
四、課程設計反饋
一個完整且優(yōu)秀的課程設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在反復的教學和實踐當中,應該總結經驗,根據(jù)學生、家長和企業(yè)的反饋意見,制定出更加合理和完善的課程方案。同時,要不斷地更新行業(yè)需求和用人標準,不斷地完善課程體系。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