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峻峰
1
作為生命自然屬性,自混沌初開,萬物以誕,人類就構(gòu)成對水的追隨和依附。
水給天空以云雨,給大地以豐茂,給人以性情與智識,所謂依水而生,擇水而居,這個水,就是河流。因此在歷史浩瀚進程的壯麗回望里,我們一次次看到了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恒河、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長江和黃河;這些稱之為母親的河流,不僅悠遠地洋溢著迷人的生命魂魄的波光,也讓人類在其中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驚世的物質(zhì)、思想、文學(xué)和藝術(shù),放射著文明的華美和神采。
在2009年的這個7月,我是否可以假定我便是從遠古順?biāo)鴣恚驗樗{藻,或為魚,或為三葉蟲,或為蕨類,或為荊蠻的土著,或為楚國的王族,飾南楚華服,佩香草寶劍,峨冠博帶,傲然而行,自楚地信陽,經(jīng)編鐘故里,過桐柏淮源,入南陽宛城,然后在淅淅瀝瀝夏日的陣雨中,詩意爛漫地,來到了河南淅川遙遙以西被稱之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荊紫關(guān)鎮(zhèn)。人類所神往的水,或者河流,在這里,無疑,就是丹江,及其我能想象的它的渲染漫漶、蔥蘢無際的流域。
不過這會兒,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我已經(jīng)能感覺到它了。
它離我很近,在不遠的地方,在我的一側(cè),在我的腳下,在我的身前身后;我能聞見飄飛在雨中僅屬于丹江的土腥和魚腥,我無法判斷是否也夾雜了和我淮河一樣的工業(yè)的氣味;我能聽見它的未必只屬于丹江的濃重的喘息和呼吸,倘使它不能幸免地和我淮河一樣正經(jīng)歷現(xiàn)代文明之殤,那濃重的喘息和呼吸,必是植被被毀、泥沙俱下、人類將自己的貪婪、自私與惡欲,野蠻植入在動脈河流中的梗阻和栓塞。固然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我還是要怯怯著私下設(shè)問,人類正經(jīng)歷著一場環(huán)境的博弈和劫難,浩浩丹江,然否無恙?
對不起,我一個楚地小小的子民,一個卑微如江淮山地唱著歌的蟲蟻,我的憂慮不足為道。但客觀上的一次文學(xué)“筆會”的欣然應(yīng)邀,注定讓我有這么一次荊紫關(guān)之行,那么丹江就永久要在我生命中循環(huán)往復(fù)著了。我甚至感到,在此之前,它已經(jīng)是我精神深處微微波動的脈息和心跳,它蜿蜒喧蕩的水色波光,折射映照、氤氳濡染在荊紫關(guān)的桑樹、柘樹、榆樹、楝樹、槐樹、叢生竹和紫荊花之上,在楚簡、楚辭、梼杌、漢賦、編鐘、鳳鼓之上,在楚文化及至物化形態(tài)的青銅冶煉、絲織刺繡、竹木漆器、老莊哲學(xué)和屈原詩歌之上,在范蠡、范曄、范縝的淅川土語與口音的言辭和著述之中,在屈原、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李商隱、歐陽修、元好問于淅川平平仄仄的詩句與足跡的音色里;折射映照,氤氳濡染,然后在我的瞳仁和額頭,皮膚和毛發(fā),靈魂和骨髓;因此我說我固然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我已經(jīng)與它息息相關(guān),血脈相連,就像我們在荊紫關(guān)雨中感受到的清新的呼吸,就像我們不經(jīng)意間在到達后的下車、行走、環(huán)顧、展望、撒尿、凈手、洗臉,以及不經(jīng)意飲下的荊紫關(guān)的第一杯水,丹江就形而上滲透在你的身體里了,并和你的血液一起流淌。
2
固然,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我最先看見了那位屈心抑志自疏漢北悲情于丹江岸邊的那個男子了。
那個曾經(jīng)優(yōu)游靈秀山水、吟詠華美詩篇,志高慮遠、上下求索的瘦細美髯的男子;
那個涉香溪而來,著一身華服、佩蕙蘭香草的豐神朗秀的男子;
那個志烈秋霜、心貞昆玉、高風(fēng)亮節(jié)、不染纖塵的高貴典雅的男子;
那個深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恤民之憂、剛正不阿的英豪俊美的男子……
于是我也想若詩人屈原那般,“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致“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然而,這怎么可能!
時代的浮躁讓我們既無屈原的那份浪漫的想像,現(xiàn)實的功利也讓我們不再有人生大苦的濃烈和擔(dān)負。及至具體說到現(xiàn)代人的出行,毫無旅途的預(yù)期,更無心情的打點,不論遠近,也不論熟悉或是陌生,只需說個地兒,剩余就是車子和司機的事了?,F(xiàn)代人對交通工具的依賴,培養(yǎng)了身體的惰性,也造成了思想的疏懶,譬如從信陽到達荊紫關(guān),恍惚有上千里的吧,其間可能有的山川河流日光云影心思飛動,全部在所謂現(xiàn)代化速度的狂飆飛馳中,匆匆而過,一恍即逝。倘或回想檢點,我們體態(tài)的臃腫和現(xiàn)實的盲目與急切,委實沒有了行走的體能和耐力,更是沒有了那份心儀,及至領(lǐng)賞的興味和閱覽的耐心。這讓我想到當(dāng)下包圍在紛擾喧囂中煞有介事來讀一本書,常常是瞟一眼書名和署名,最多再看一下市場化的內(nèi)容提要或名家推介,然后便將書頁嘩嘩一翻,沒心沒肺,就到了結(jié)尾。依照這個比喻,那一天就是這樣,似乎沒有經(jīng)過任何過渡,車門一關(guān),眼睛一閉;車門一開,眼睛一睜,嚎,我就站在了荊紫關(guān)鎮(zhèn),一座招待所的院子里了。
具體說,我是來參加一個活動,這個活動叫河南省第14屆黃河詩會。會議是個例會。意義重大,而興味索然,之于我,上千里遙遙奔來,是除了來見我的一些老朋友,憶念過往的那些詩意爛漫的清純歲月之外,我真的想看一下荊紫關(guān),看一下我無數(shù)次廣闊想象的丹江。
這樣,就需要借助一些現(xiàn)成的概念,確定一下我所在的荊紫關(guān)的地理方位;這固然不能代替對一個陌生地方或地域的描述和敘事,但我們會由此開始對丹江的進入和認識。挑揀出來,重要的有這些,譬如說荊紫關(guān)“西接秦川,南通鄂渚”,譬如“一腳踏三省”,或“雞鳴三省”等等?!叭 奔春幽?、湖北、陜西。因此,這便有了地理的趣味,有人就在三省交匯點處修了界碑,二日我們就去那里看,似乎要在那里找到確切劃定的界線,于是興味盎然,又莫名其妙。其實界線,就是那個界碑,有三個面組成,每一面的方向無疑都朝著一個省,中間寫著這個省的名字,上為塔頂,下嵌碑文,底座三腳支撐,里面是一個空間,正中立一小塊三角形仄石,你把腳伸進去,放在三角形的仄石尖上,你這就“一腳踏三省”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并不是荊紫其“關(guān)”的由來,所謂河南、湖北、陜西,是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劃,而“關(guān)”則是地理要害自然天成,譬如說這里曾經(jīng)就是“朝秦暮楚”之地,才由此接近了荊紫“關(guān)”的概念,還有發(fā)生在這里的堯帝血戰(zhàn)“三苗”、秦楚“丹陽之戰(zhàn)”、劉邦經(jīng)此云水激揚西去滅秦,以及劉秀在此突兀而起建立東漢等等,荊紫一地,果然是歷史關(guān)隘、戰(zhàn)略要塞了。
歷史總是讓我們充滿血火的悲壯與豪情,而在2009年我到來的這個7月,這里正下著夏天的陣雨,淅淅,瀝瀝,大地和人心,都有些涼爽和濕軟,想讓人在懷里擁了戀人和情人,在那紫荊、翠竹或玉米的青色里擁抱和接吻;抑或純摯地攜了屈原和自己的詩稿,以及滿懷青春少年文學(xué)的夢想,朝著迷蒙的遠山走去,朝著水鳥棲息的澤畔走去;而這個季節(jié),荊紫關(guān)到處生長著的紫荊花,花事正繁,濃艷耀眼,在雨中是一團一團妖嬈的水紅。于是猜想詩人們,目光所及,都是一次浪漫主義的抒情瞭望,想象滿溢開來,及至在我們不能到達的山川和坡地,云霧和溪流,及至從每一條屋檐滴落的雨水,從每一片葉子滴落的雨水,從每一朵花瓣滴落的雨水,從每一根藤蔓滴落的雨水,從田溝,從地壟,從芽尖,從根系,從母語,從方言,從意象,從隱喻,從豪放,從婉約,從鄉(xiāng)戀,從鄉(xiāng)愁,從不同的方向流來,向不同的地方流去。
當(dāng)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切的匯聚、存儲、沉淀、累積,及其巨大包含著的身體的原始力、本能的原動力和精神的原創(chuàng)力,及其歲月的天長地久,及其生命的生生不息,及其自然的物華天寶,及其人類的風(fēng)情萬種,那就是丹江,一部河流形式書寫的生活史詩,一部水的精神華章。
3
雖然,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荊紫關(guān)給我提供了地理的界碑和參照。
當(dāng)我的目光朝向西北,我就走向了水的上游和源頭,我們知道,那就是秦嶺。及其商南、武關(guān)、丹鳳、商洛、藍田、臨潼、驪山、長安、咸陽、武功、扶鳳、岐山、陳倉、天水、秦安大地灣。這些中華民族文明發(fā)祥的地名、偉大歷史旅程的驛站、三皇五帝、列祖列宗,及其我們這個族類繁衍生息與榮耀復(fù)興的圣地和王城,它給了我們?nèi)怏w、骨骼、掌紋、毛發(fā)、氣息、精血、眼淚和魂魄,給了我們姓氏、宗族、倫理、祭祀、春秋、禮樂、詩經(jīng)、周易,給了我們生存、思想、意志力、抱負、憂患和死難、精神和氣質(zhì)、信仰、忠誠、瘋狂、決絕、愛、情懷和堅韌。
“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眰ゴ笏吹鄣倪@首《卿云歌》,此時自遙遠的時空自丹江的源頭自爛漫的楚地自我的心靈煌煌升騰而起,于是在我浪漫的想象中,“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仿如在渭河平原,在荊楚大地,空濛展出一場遠古山水實景演出。
哦,秦嶺,這橫亙于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高聳在渭河和漢江之間的“天下大阻”,天然造化它不僅是中國北方、南方氣候特征的分界線,也是黃河、長江及其兩大文明、兩種文化的分水嶺。嶺之北,為黃河最大支流的渭河,浩浩成就了坦蕩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秦人借其地緣大勢,采取遠交近攻,實施耕戰(zhàn)策略,在秦王嬴政的率領(lǐng)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氣宇軒昂、氣勢磅礴、氣貫長虹、氣吞山河,終以一個人與一群人凝聚起的偉大意志、豪情、膽魄和實力,滅亡六國,蕩平天下,矗立起千古一帝,鑄就了千古偉業(yè)。于是秦文化如浩瀚的渭水漫溢開來,山稱秦嶺,地稱秦川,人稱秦人,調(diào)稱秦腔,那于八百里秦川廣漠曠遠的一嗓子爆發(fā)的血性、高亢和震撼,代表了秦人曠古的大悲大愛,大苦大樂,激蕩在天地間,全是渭河的豐沛、黃河的大氣、長江的雄渾,無盡鋪展出生命不死的堅定與豪邁!
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yǎng),才會有那里各類物種生存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fù)雜多樣性,及其所構(gòu)成的葳蕤姿采和迷人風(fēng)貌,堪稱為“中國中央國家公園”;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yǎng),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坦蕩舒展,平疇沃野,富饒豐茂,王者氣象;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yǎng),才會有炎黃大帝華夏龍族經(jīng)天緯地的圖騰,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代風(fēng)華,才會有十三朝帝都長安的富麗堂皇與文化豐韻的絕響和繁盛。
秦嶺之南,便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了。而作為漢江最長的支流丹江,自秦嶺的鳳凰山南麓源出,流經(jīng)商洛、丹鳳、商南,出陜西境,就到達了荊紫關(guān),蜿蜒躊躇間,只聽得“嘩嘩——”一陣?yán)嘶ㄐφZ,成地理的妙趣和諧趣,哦,在這里,果然是“朝秦”而“暮楚”了。因為再向前,我們知道,就是遼遠無際的楚國。一切都會隨著丹江、漢水的流淌,而進入一種嶄新形態(tài)的語言、風(fēng)俗、情緒、姿勢和文化;那么荊紫關(guān),是關(guān)隘,是要塞,也是迎接,也是連接,也是交融,也是交匯,也是貫通,也是通達。
4
丹江,其名由來有三說,一曰丹江為堯之長子丹朱封地,死后并葬于此而得名;一曰戰(zhàn)國時代秦、趙巔峰對決之長平之戰(zhàn),秦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血流成河,盡染楊谷之水,隨稱丹水,易名而來;一曰丹江產(chǎn)一種“得者多壽”的“丹魚”而名。固然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我更相信這里是丹朱的封地。因了丹水柔情與豐沃的滋養(yǎng),丹朱之前,這里就是原始人類活動的地方,丹朱之時,這里是溯漢江而上定居于此的龐大的九黎、三苗、南蠻部族。丹江浸潤了農(nóng)業(yè)的富庶,富庶會帶來人際的溫馨與歲月的和平,無需猜想,丹朱與這些部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交往、共處、諒解,已經(jīng)融為一體,親密無間,甚至結(jié)為同盟,以丹朱為領(lǐng)袖,成了獨處一隅的小小帝國。由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認識丹朱,認識史實,才有可能解釋堯帝、舜帝、以致夏禹為什么三番五次,痛下決心,不惜代價,于淅川大地驚天地、泣鬼神,血戰(zhàn)三苗。一如歷史驚心動魄的描述,“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
無疑,戰(zhàn)爭進行得很長,很艱苦,也很殘酷。
其實一切的緣起都是那個五短身材的虞舜的出現(xiàn)。虞舜身材矮小,卻是經(jīng)國大才,既有王者的敦厚與寬仁,又有王者的決絕與剛毅。早年還在他山東老家未出道之前,就已經(jīng)聲名鵲起,一呼百應(yīng),所到之處,一年時間那里就集聚成了村落,兩年時間就成了鄉(xiāng)邑,三年時間就發(fā)展為一個都市。因此,虞舜成了那一方的風(fēng)范楷模,精神偶像。巨大的名聲和德望,終于受到了堯帝的舉用,丹朱遂被取而代之。于是《漢書》載,堯“讓天下于虞,使子朱處于丹淵為諸侯”。而《古本竹書紀(jì)年》載,“放帝丹朱于丹水?!边@個“放”,即是“封”,當(dāng)然一定意義上也可理解為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下放”。“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丹朱可能就是在這一郁悶?zāi)酥翍崙康那闋钕?,開始了他與三苗的結(jié)盟,并領(lǐng)導(dǎo)了對堯舜的抵御、抗?fàn)幒头磁选?
從戰(zhàn)爭的持久性和殘酷性判斷,丹朱決然具有相當(dāng)?shù)膶嵙?,致使堯帝的征伐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是在舜被舉用后一到京都,上任就著手來鏟除他通往帝王權(quán)力道路上的絆腳石,他把包括“饕餮(三苗)”在內(nèi)的“渾沌”、“窮奇”、“梼杌”,并稱為天下“四大兇族”。決斷和手段是把他們?nèi)苛鞣?,遣出中原。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而被舜視為最為重要的饕餮(三苗)的遷移,遇到了頑強的武裝抵抗。于是舜親帥大軍,前去征討。在丹江兩岸、淅川大地一番生死的血戰(zhàn)后,三苗殘余無奈一路哭號,被迫離開了中原,一部分沿漢江奔逃到了長江以南,一部分被遷徙到了甘肅的“三?!?,再也沒有回來。
三苗散了,丹朱還在;孤家寡人,已無大礙。但舜知道,他畢竟是堯帝之子,它所具有的潛在的政治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覷。于是這個五短身材卻充滿了政治智慧的家伙,立即組閣他未來稱帝的強有力的政治集團。許多年后,或為禪讓,或為被逼,或為政變,堯在被舜囚禁后終于向舜交出了他的王權(quán)。而那時的丹朱,已被舜遣至遙遠的山東定陶。直至堯帝郁郁而死,丹朱才得以回到京都。之后全國服喪三年,天下不聞音樂。三年喪期結(jié)束,舜作秀表演一般,于南河以南隱居起來,揚言說是回避堯帝唯一存世的兒子丹朱,讓位給他。
丹朱對此,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舜這么做,是將一切都計劃安排好了的,不過把他虞舜的大仁大德再表演給天下人看,以障耳目,混淆視聽,而我果然當(dāng)真把那分權(quán)力拿來,那我丹朱,定是死無葬身之地!
后來的結(jié)果與史實,我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
有意味的是,而當(dāng)舜帝晚年,竟然也是被接替他的夏禹逼其出走,或倉皇出逃,至丹江以南的蒼梧之地,悲憤交加,猝死在那里。這時,我們似乎終于從被層層遮蔽的歷史深處明白過來,所謂“避嫌”,所謂“禪讓”,這聚焦了中華古代帝王圣賢全部美德和民族精神頌歌的神話,終一次次被鮮血鍍亮的權(quán)杖,擊得粉碎。
那么,我還是期望丹江,是因丹朱而命名,丹朱是一個人的名字,丹朱也是一種色彩,熱烈,華美,鮮明,奪目,一如旗幟的赤朱大紅強烈宣泄的視覺沖擊和情緒感染。
5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至帝嚳高辛?xí)r,重黎做其火正,甚有功,能給天下帶來光明和融洽,帝嚳便賜給他一個稱號,曰祝融。算來,重黎應(yīng)該是顓頊帝高陽的曾孫。能做“火正”乃至光照天下的人,不一定就會打仗;帝嚳命其率軍平定共工氏叛亂,結(jié)果大敗。那年庚寅日,帝嚳無可選擇,殺了重黎,遂讓其弟吳回繼任,做火正,仍號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有六個兒子,其六子就是季連,羋姓,后來稱之為楚國的,就是他的后代。季連及其子穴熊時,楚人氏族還生機勃勃,人丁興旺,之后不知何因,中道衰微,命運淪落,楚人分化離散于四方,或中原,或蠻夷,以致連他們家族世系都沒有任何記載了。楚國在此拐點上,成了一部斷代史。
一直到了商代中晚期,楚人突現(xiàn)于江漢地區(qū)的丘陵之間,為一小國,獨立一方,居之丹陽,就是河南淅川。在商王武丁時被商軍擊敗,臣服于商朝。商末,楚君鬻熊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弊,自覺追尋光明,歸附了周朝,輔佐周文王。經(jīng)熊麗、熊狂,一直到熊繹,已是周成王時代,在周初的大封建中,楚人作為開國功臣,也在被封之列,時熊繹,被封為子爵。這子爵雖小,但之于楚人,卻有著巨大的象征意義,那就是楚人一族,到這時才正式納入了中央王朝政府官方管理體制序列,換言之,就是說他們這時,才擁有自己的國家主權(quán),叫楚國。
楚族的早期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血淚史,我們這個頑強的族類,就是這樣,一只眼睛流著屈辱的血淚,一只眼睛燃燒著仇恨的烈焰,沿著荊山山脈,沿著浩瀚丹江,向著我們走來,向著未來走去。于是記起楚人屈原那充滿悲苦的吟誦:“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边@真是楚人生存與性情的生動感人的寫照。
因此,在漫漫苦難的征程中,我們看到,我偉大楚人的祖先帶領(lǐng)江漢子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披肝瀝膽,忍辱負重,一點點磨礪并鑄就了楚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文化形態(tài)和生存精神。他們在楚蠻之地,丹江兩岸,劈荊斬棘,以啟山林,開辟土地,拓展疆域,積累著氏族的財富,積蓄著國家的能量,擴張著自己的勢力,巍然崛起于南國。并與周室和強秦爭戰(zhàn)對壘,個性彰顯,在丹江上下三千里的激流勇進中,演繹了一部風(fēng)采彌天、壯麗雄闊的華夏先秦史。
先是出現(xiàn)了楚國一代君王熊渠,勵精圖治,意氣風(fēng)發(fā),帶領(lǐng)堅忍不拔的偉大楚人,走向楚國文明的強盛和勃興。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浴血奮戰(zhàn),至熊通時期,一舉沖破周王朝設(shè)置在江淮間的堅固防線,披堅執(zhí)銳、大張旗鼓開始向“漢陽諸姬”發(fā)動了強大的戰(zhàn)爭攻勢。江漢地區(qū)、南陽盆地及淮河上中游地區(qū)之申、呂、曾、鄧、應(yīng)、息、道、隨、唐、厲、貳、軫、鄖、江、黃、弦、絞、蓼等周的姬姓封國全部被殲。中原門戶洞開,楚人豪氣沖天,及至“欲觀中國之政”,逼周室尊其王號;被斷然拒絕后,熊通大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熊通于是自立為王,為楚國第一王——楚武王。
而到了春秋時期,楚國已是天高地闊,千乘大國氣度;楚莊王熊旅“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進而揮師北上,問鼎中原,劍鋒所指,所向披靡。楚莊王橫空出世,大氣磅礴,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且于“五霸”中,地域最廣,人口最眾,物產(chǎn)最豐,文化最盛……
需要交代的是武王之后,其子楚文王熊貲按照武王遺命,稱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楚都從淅川丹陽遷入了今湖北江陵紀(jì)南城的郢都。無疑,之后的楚莊王雄才大略將楚國推向幾光無限的歷史巔峰,而淅川丹陽的廣闊大地作為楚國深厚的基石,承載了楚國歷史曠古的風(fēng)華和榮耀。
6
雖然,我還沒有看見丹江,但多年來,我內(nèi)心都常常懷了無限深情,總是有莫名的感動和沖動,一直想著能像詩歌一樣,寫一部極其浪漫抒情、婉麗繽紛的楚國史,不盡是我身為楚國的子孫,有一份情感的因素,更因為這一片土地充滿了山水和人文的歷史神話和神奇,及其她富于個性文明創(chuàng)造的色彩、形態(tài)、光影、質(zhì)地、風(fēng)采、神韻;及其她鳳凰涅槃的蒼烈、壯麗、凄婉、隱忍、堅毅、不屈;及其楚地、楚人、楚文化中,那般血性的灑脫,根性的飄逸,任性的奮起,天性的歌之、詠之、舞之、蹈之;那般率性的坦蕩磊落;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處不充滿了本能的原始力,身體的原動力,精神的原創(chuàng)力;熱情而華美,舒展而濃烈,一如激揚炫目的楚紅——楚國紅——中國紅。
楚人對紅的渲染和熱愛,原是對其祖先火正祝融的敬仰和崇拜,也是對火的崇拜,也是對生命的燃燒和蓬勃的張揚和贊美。久而久之,以紅為美,以紅為貴,形成了楚人熱烈浪漫奔放不羈的文化色彩和性格。于是那一只久遠而又古老的鳳凰,浴血浴火,涅槃再生,稱為楚人的信仰和圖騰。正是這只神圣鳳鳥、不死之鳥,千百年來,成為了楚人文學(xué)藝術(shù)永恒的母體,生發(fā)了無限的靈感、生動、奇幻、想象、創(chuàng)造和神往,滲透于我們的生活之中,附著于服飾和器物之上,深入在我們的肉體、骨髓和精神深處,疼痛難忍,刻骨銘心。
難道這是一種巧合么,在荊紫關(guān),生生不息哺育了我們的這條河流,也用了大紅的色彩命名,稱丹江。固然我暫且還不能看見丹江,但那漫漶波漾的水域澤畔,已經(jīng)夢幻般妖嬈在一片色彩的富麗堂皇里了。于是猜想,丹江的命名是否就源于楚人對紅的熱愛、對紅的審美,對紅的崇尚和鐘情,因此,地稱丹地,國稱丹陽,而丹朱,我就在想,其“丹”,可能就是丹水,而“朱”,則是他的名字了。這,并不需要我們的考辨,也不要誰來證明,正是如此,千百年來,我們才這樣千柔百媚、九曲回腸的,對楚人、楚地、楚文化,充滿了無盡的探問和追慕,玄想和驚奇,神往和迷戀。
我雖然還沒有看見丹江,那么是否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楚人的服飾、彩繪、木漆器,那悅目的紅,灼人的紅,熱烈凝重,大雅大俗。那就是楚紅,楚國紅,中國紅,極盡性情的宣泄,彰顯精神的華美;或者,來參加楚國大地上我楚人的舞蹈吧,術(shù)的隱秘,巫的內(nèi)涵,質(zhì)樸靈動,自由奔放,讓肢體的闡述成為藝術(shù)即興的創(chuàng)作,成為內(nèi)心情感的語言;好的,讓我們靜下來,在信陽、在隨州、在淅川,在荊紫關(guān),聆聽我楚國編鐘的樂奏,古老青銅的音符泛著旋律的光澤,節(jié)奏和著心跳和脈動,穿越時空,振蕩生命的奮起與創(chuàng)造,那般激情、激越、激昂;而又古樸、永恒、輝煌。
鮮活來自山地來自丹江兩岸來自民間來自芬芳泥土,楚地的皮影、漁鼓、黃梅、灶戲、花鼓、南音、昆曲、嗨子戲、板凳龍、絲竹、巫舞、花傘舞、花挑舞、擺手舞、地盤子、江漢小調(diào)、五句子山歌、民歌、情歌,以及荊紫關(guān)的漢劇、越調(diào)、曲劇、蛤蟆嗡、鑼鼓佢、大調(diào)曲子、龍棚、信子、獅子舞、龍燈舞、高蹺舞、旱船舞、竹馬舞、騎驢舞、小車舞、鶴蚌舞、串燈舞、張公背張婆舞,林林總總,目不暇接,構(gòu)成悠久歲月中生活的繽紛和勞動的歡樂,獨屬楚人的民風(fēng)民俗民間藝術(shù),表演得我們兄弟姐妹千姿百態(tài),萬種風(fēng)情……
7
我雖然還沒有看見丹江,但時間在荊紫關(guān)已經(jīng)定格在了楚懷王時期,我們看到了盛大雄渾的楚國自此開始的向下沉落。而春秋五霸之首的楚莊王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楚國是什么氣勢;蘇秦所謂“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楚國是什么景象!問題是,從春秋到戰(zhàn)國是中國社會巨大變革時期,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舊的奴隸制正在被新的封建制所代替,那么,誰最先敏感地預(yù)測分析判斷這種變革的大局和格局,誰就有了視野的開闊;誰最先敏銳地洞察認識順應(yīng)這種變化的形勢和趨勢,誰就有了胸襟的開放;誰最先敏捷地把握掌控搶抓這種黃金的機會和機遇,誰就有了現(xiàn)實的主動。
魏國魏文侯深刻地感受到了,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使后起的魏國迅速興起,進而一躍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強國,獨領(lǐng)風(fēng)騷,稱霸百年。秦國秦孝公清醒地感受到了,用商鞅為相,兩次變法,使秦國的改革最為徹底和成功。由此富強起來的秦國最終成了戰(zhàn)國七雄之翹楚,無與匹敵,無以倫比。再后來的趙國趙武靈王也有了天下的憂患,親自倡導(dǎo)“胡服射騎”,幾乎是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深刻革命,一度躍馬揚威馳騁呼嘯于廣袤雄渾的北方的天空下。
而楚國,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覺醒,先是啟用吳起變法,可惜,終遭致舊貴族群起而攻之,以致死在萬箭之下,落得個慘烈結(jié)局;后是屈原推行“美政”,可惜,君王昏庸,奸佞當(dāng)?shù)?,宏大抱負與理想,光華一現(xiàn),歸于沉寂。浪漫詩歌的悲憤與呼喊不過是一個詩人的無力呻吟,蘭蕙與香草凋零成泣淚成血的句子和韻律,散落在丹江、漢水、三湘、汨羅的山灣和灘涂,那是《橘頌》優(yōu)美的韻律,《抽思》傷懷的韻律,《惜誦》沉郁的韻律,《思美人》凄美的韻律,《涉江》激情的韻律,《離騷》華美的旋律,《天問》奇崛的韻律,《哀郢》凄涼的韻律,《漁父》悲絕的韻律……全部淹沒在了強大秦國戰(zhàn)馬與兵車呼嘯滾過的煙塵里了。
我們的詩人,哭無淚,辯無語,吐無言。
作為楚國的官員,他的力量太單薄了;作為楚國的子民,他的生命太渺小了;作為憂患的詩人,他的聲音太微弱了。
8
期間,張儀這個政治流氓、職業(yè)說客、論辯大家、語言天才,先后兩次欺楚,爆發(fā)了秦、楚“丹陽之戰(zhàn)”和“藍田之戰(zhàn)”,結(jié)果是,楚國皆敗,慘遭重創(chuàng)。之后,在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出于前瞻性的戰(zhàn)略考慮,一方面對楚進行更為嚴(yán)厲的陰謀和打擊,一方面親自修書給楚懷王,約他去秦國的武關(guān)與之會盟,繼續(xù)婚姻相親關(guān)系,重建秦楚睦鄰友好。
懷王讀罷來信,憂慮重重。去,怕再受騙;不去,又怕秦怒。斟酌再三,明知兇多吉少,最后還是決定去秦赴昭王的約請。其實這個時候誰都知道,他沒有別的選擇。就連懷王蒼涼的心情在恍惚的悲哀中也有一個強烈的預(yù)感,他興許此一去秦,便是踏上了一條不歸路。而他最終決定赴邀,他可能是想去親身驗證一下,舍身對決一下。他那張痛苦復(fù)雜的臉,表現(xiàn)了一個頹勢之王的無助,表現(xiàn)了一個衰敗國家的無奈。
于是在公元前299年的那個蕭索凄傷的秋天,我們滿含著淚水,目送大王的馬車駛出王宮,駛出郢都,沿著漢江和丹水,駛向秦國。很多天之后,懷王一行就到達了荊紫關(guān)。猜想懷王,一定決定在荊紫關(guān)這個特別的地方住下來,一方面長途的顛簸勞頓,他需要在此歇息一程,另一方面,懷王知道,過了荊紫關(guān),再往前,就要離開荊楚故國,到達虎狼之地了。而與秦王踐約的武關(guān),距此不過百把里地吧。
懷王下得車來,他會一眼就望見了這里滿山遍野的紫荊,在秋天里依然開得那般耀眼,那般熱烈,那般水紅。大地上的莊稼已經(jīng)收割完了,天高云淡,山色斑斕,遠處丘陵間散落著優(yōu)雅平和的民居和村莊,那里生活著他的子民。哦,荊紫關(guān)啊,秦、楚交界的關(guān)隘和要塞,歷經(jīng)無數(shù)戰(zhàn)亂和蹂躪,兵火連年,生靈涂炭,而他的那些朝秦暮楚的山川大地生死抗?fàn)幍淖用癜傩?,依然在廣闊的歲月中耕耘、播種、捕獵、收獲,勞動、歌唱、繁衍、生存,那頑強和堅韌,那期待和守望,那愛恨和歡苦,那信念和希冀,像荊紫關(guān)一側(cè)奔流不息的淇河、丹江,源遠流長,如詩如歌。
懷王那時的內(nèi)心興許就有了倏然的激勵和深深的觸動。不日重新啟程后,懷王可能就是帶著這份在荊紫關(guān)獲得的激勵和觸動,出荊紫關(guān),過商南,到達了秦國的武關(guān)。而當(dāng)他在武關(guān)被綁架脅持至秦渭南行宮的章臺見到秦昭王時,楚懷王竟陡增了天地的豪氣,有了強烈個性化的不屈和氣節(jié),憤然昂首,挺身而去,及至被秦王羈押在咸陽,拒不割地,絕不屈服。
三年后,楚懷王悲憤交加,心力交瘁,最終病死在了秦國。
只是不知道在他臨終的時候,是否還憶念起他短暫小憩過的荊紫關(guān),以及那水樣艷紅,或者凄美的紫荊花。
9
有人曾把楚文化提煉升華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這種文化高度概括出的精神要義——我們稱之為民族精神;第二層面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為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為民族心理;第三層面是這種文化的物質(zhì)產(chǎn)品方面——我們稱之為物化文化,包括作為物態(tài)形式的哲學(xué)、歷史、藝術(shù)和文學(xué)作品等。因之,如本文上述的青銅冶鑄、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shù)音樂、老莊哲學(xué)及屈原詩歌,成為了楚國輝煌絢爛、頂天立地的六大文化支柱構(gòu)成。
從現(xiàn)在看,楚人之謂,包括了傳說中的“九夷八蠻”,即南中國諸多的部族和民族,如越、巴、苗、濮、氐、羌等,他們在祝融后裔羋姓先祖一族的統(tǒng)領(lǐng)下,融合成被稱做“荊蠻”的強大的楚族,并含辛茹苦最早在丹江岸邊建立起了泱泱之楚國。羋姓氏族早期活躍于中原,深受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影響,在帶回到蠻荒的楚地時,成為了楚人文明肇啟的基調(diào)和原色;進而在融合過程中,又博取、吸收了南方土著文化,使其彰顯出它的多元和特色。其中百越文化、東夷文化、百濮文化、巴蜀文化、苗蠻文化,均構(gòu)成楚文化的板塊和因子。這樣,我們便看到,楚文化除與中原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外,它的變異性極為突出,呈現(xiàn)出強烈獨立的地方色彩、區(qū)域色彩。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廣闊而獨特的精神個性與內(nèi)涵特質(zhì),有人概括為,蓽路藍縷即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即英勇無畏、浪漫憂患的熱情精神。
楚,是一種荊蠻古老的植物,最初表示荊棘蠻荒、刀耕火種、篳路藍縷、繁衍生息;另有清晰、齊整、鮮明、華美之意;但讓我們一直以來內(nèi)心疼痛的是,這楚,總是給了我們過多的酸楚、凄楚、苦楚、悲楚、痛楚的歷史聯(lián)想。及至泛指南國天空的“楚天”一詞,較之西北和中原的廣漠與蒼涼,竟也平添了一襲深遠的清靈與凄愴!
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同時源自秦嶺的長江流域文化氣質(zhì)里與黃河一脈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悲劇形態(tài)和浪漫色調(diào):感性。藝術(shù)。情懷。婉約。內(nèi)涵。溫潤。柔軟。哀愁。痛苦??鋸?。因此我在我的許多篇文章中論及楚文化及華夏文明淵源時,多少有些慍怒和忿然,這大約就是我所說的楚人一直以來的“內(nèi)心疼痛”吧。因為中華文化在五千年的傳統(tǒng)上,一直是厚北而薄南,厚儒而輕道,厚黃河而薄長江,形成了楚文化向來的從屬地位、悲壯氛圍與悲劇色彩。
這是不爭的事實。
中原文明是王者文化,屬龍;長江文明是蠻夷文化,屬鳳。氣質(zhì)上天然賦予她更多的不是霸氣,而是性情;不是剽悍,而是空靈;不是粗獷,而是凄愴;不是征服,而是不屈;絕沒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是永遠那么篳路藍縷,浪漫多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不過歷史有時也很調(diào)侃,也很詼諧,抑揚頓挫,意味深長。丹江往來,朝秦暮楚,歲月更替,滄桑巨變,楚被秦滅,超乎想象的是,最終滅秦的卻是楚,以至于有了歷史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事實和讖語。這可能有演繹的成分,有夸張的效果,但一定程度上還是表達了楚國和楚人,國破家亡,遺恨千古,但魂魄永在,精神不死。
在荊紫關(guān)沿淇河而下,與丹江的交匯處,“三戶亭”,就立在那里。
10
我雖然還沒有看見丹江,但在2009年7月11日的上午,我已經(jīng)站在了丹江的岸邊,我能聽見丹江水聲的喧嘩和柔情的絮語,能感受到江水隨風(fēng)攜來的清涼和浸潤。我們這會兒,正漫步在一條與丹江并行的錯落悠長的荊紫關(guān)清代老街。地方政府文化意義或者旅游目的的重建和整修,老街都不能再現(xiàn)當(dāng)年丹江航運的輝煌和商業(yè)的繁盛,而我們這些被稱為詩人的,沿街散漫地行走和優(yōu)游,顯而易見,也不是當(dāng)年穿著光鮮懷揣銀票的大商巨賈,更不是酒肆里飲酒的書生和船工。
我們只有導(dǎo)游詞提供的一份關(guān)于老街的懷想和遙想。
丹江從長江、漢江下游到這里,河道變得艱難而狹窄,荊紫關(guān)就歷史性地成了江南諸省財貨粟帛通往京城長安、北方中原的周轉(zhuǎn)地、集散地,萬千商船舟楫停泊于此,帆檣林立于丹江的這一處水旱碼頭;千百精瘦或健壯的漢子們,一趟趟從船上運下那些貨物,或把岸上推擠如山的貨物裝載到回程的船上;太陽下那些渾圓的脊背,滾動著咸腥的汗水,閃閃發(fā)光。船工的號子自戰(zhàn)國一聲激勵吼起,斷續(xù)穿越秦漢、魏晉、三國、大唐,這就到達明清丹江航運的黃金時期,荊紫關(guān)于丹江岸邊的這一條長長的街市上,就從天南海北,聚居而來了“八大幫會”、“三大公司”、“八大轉(zhuǎn)運行”、“十二大藥材行”、“十三大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行”。一時間,丹江潮起,天下輻輳,水陸并進,商客云集,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沿著這條街,我們來瀏覽一下當(dāng)年的那些建筑、門樓、店鋪的名稱:山陜會館、湖廣館、江西館、漆幫(山東)廟、河南館、萬壽宮、禹王宮、春秋閣、遇道樓、平浪宮、英美紙煙公司、美孚洋油公司、縫紉公司、鴻興合、信義合、永順康、晉太興、萬順行、富盛行、德興隆、新得奎、德盛正、復(fù)興美、德勝利、公興西、鴻昌祥、萬壽乾、裕生元、春仁和、大德堂、松茂源……除此,在這里還設(shè)有政府有關(guān)管理機構(gòu),如河南省設(shè)立的百貨厘金局、淅川廳設(shè)立的鹽務(wù)局、酒業(yè)專賣局、屠宰稅征收所等等。
再有,就是一街的酒肆、飯莊、茶館和戲樓了,濃烈的酒香、面香、肉香、菜香,從那門扇和窗戶里飄出來,彌漫長街,誘人心思,吊人胃口,饞涎三尺,于是喚來伙伴好友同道中人,直奔聚德軒堂堂落座,瀟灑解開腰間鼓鼓囊囊的錢袋,桌上一放,軒昂氣派地朗聲叫了店家過來,點要酒菜;俄頃,也就一袋煙或一杯茶的工夫,桌子上就堆滿了杯盤碗盞,酒香、面香撲面,肉香、菜香四溢,于是大碗喝酒,大快朵頤,我們就開始了一番曠古的饕餮和熱烈的話語。
讓我們近前看看,那一桌子都堆滿了什么美食和佳肴。好家伙,有荊紫關(guān)的“八大件”:粉蒸肉、柱鼎食、蒸酥肉、蒸丸子、蒸甜米、條子肉、豆腐皮湯、米酒湯圓等四葷四素并佐以小菜,有“丹江魚”、“神仙涼皮”、“柴萬山石子烙饃”、“杜海子鍋盔”、“杜富貴水煎紅薯”、“高女子燒餅”、“董興章鍋貼饃”、“韓兆娃包子”、“劉狗子糖麻花”、“老凹疙瘩”。嘖嘖,那個享受,老美啊,老美。酒足飯飽之后,已是天色微暗,沿街一溜燈籠漸次亮起,這時,便有些“溫飽思淫欲”的不能自制蠢蠢欲動,首要的自然是乘興去山陜會館的戲樓,看關(guān)公儒雅勇武,叱咤風(fēng)云,享受那蒼烈和委婉的調(diào)兒。倘使同伴在戲的曲折繁復(fù)處轉(zhuǎn)眼溜開去,你大可不必去尋,竊笑這賊,定是約會他那年的相好和情人去了,演繹他自己的千般歡愛萬般衷腸。
11
無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里戲外,不盡是代表了物質(zhì)與精神的財貨、盈利、美食、愛情的豐足和享有,也有大悲、大苦、大傷、大痛,就像浩浩的丹江,既有水之利,也有水之害;就像行駛在丹江之上的萬千船舶舟楫,誰個能保證風(fēng)平浪靜,一帆風(fēng)順。于是在街市之南、面對丹江就矗立起一座造型與式樣都十分特別的建筑——平浪宮,其設(shè)計內(nèi)涵和象征,幾乎是丹江全部的航運和航運人命運和精神的情景歷史。主題建筑上,一邊題刻為“風(fēng)平”,一邊題刻為“浪靜”;兩側(cè)為鐘、鼓二樓,各有四根大柱和十二根小柱支撐,寓意一年四季平安,祝福十二個月風(fēng)調(diào)雨順。
不管是題刻還是建筑,不管是祈求還是寓意,主旨都如此一目了然直截了當(dāng);這是我們面對災(zāi)難的態(tài)度,我們無需遮掩和隱諱。數(shù)千年間航運人歷經(jīng)浪尖上的兇險、艱辛、眼淚、罹難、災(zāi)禍、死亡,不可備述。漫漫長江、漢江、丹江的千里水路,經(jīng)年累月的顛簸漂泊,煎熬在烈日與風(fēng)雨中對家人的雙向的記掛和思念,到達荊紫關(guān),待上得岸來,那些船家、船民、勞工、雜役,那些精瘦或剽悍的漢子們,已經(jīng)耗盡體力和心力,艱辛備至,精疲力竭。感謝水神,感謝上蒼,好在他們又一次平安地到達了。他們都是家里的男人、主人、梁柱、脊骨,他們是一個家庭乃至家族大船高高矗立的桅桿,撐掛起父母、妻子、兒女生活和希望的風(fēng)帆,一旦那桅桿在風(fēng)雨中倏然折斷,那高掛的帆蓬會呼啦啦瞬間沉落,一天空濃黑的云,就覆蓋了所有日日佇立朝北、望眼欲穿的眼睛。
那些漢子們知道,他們不能死。于是他們達到荊紫關(guān)或啟航回程的時候,都要到平浪宮,虔誠跪拜,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當(dāng)然了,他們也去酒肆喝酒放縱,借酒消愁;去戲樓聽?wèi)?,一釋情懷;去堂館掠美和艷遇,及時行樂;去深巷幽會相思極苦的昔年的相好和情人,重溫鴛夢。他們不知道,此宵歡聚,顛鸞倒鳳,清淚珠圓,茫茫丹江一去,不曉還有來年。
而在各地會館,在平浪宮狹窄的房舍里,更多貧賤的船工和勞工,他們祭祀了水神之后,就一頭載倒在了床上,荊紫關(guān)濕潤的夜色里,一片鼾聲大作,此起彼伏,就像丹江晝夜流蕩不息的遠去的水聲……
12
按照會議安排,說明日就從荊紫關(guān)去游覽數(shù)百里外的丹江。其實會議告知的丹江,是丹江水庫,據(jù)說我們國家南水北調(diào)工程渠首閘就在那里。我就在想,我將會在他們所說的丹江看到一個怎樣的丹江呢,逶迤的群山?豐厚的植被?浩闊的江面?清澈的流水?而我一直以來,從內(nèi)心,更期望讓歷史沉靜在歷史,河流自然在河流,人類自覺在人類,不要侵擾,不要驚動,不要窺視,不要覬覦。因此,在當(dāng)下人類正經(jīng)歷著一場環(huán)境的博弈和劫難中,我不知道我將要看到的丹江,是否真的也夾雜了和我淮河一樣的工業(yè)的氣味;它是否由此發(fā)出濃重的喘息和呼吸,不能幸免地和我淮河一樣正經(jīng)歷現(xiàn)代文明之殤。
但我有些害怕見到它了。于是猜想,當(dāng)它于明日果然漫漶無際浩浩蕩蕩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的時候,企求它帶給我,一個小小楚國的子民和卑微的詩人,是一條古老河流文明在現(xiàn)實中的詩意和激情吧,以浸潤消解我內(nèi)心沉疴已久的牽掛、憂慮和感傷。
那么,我是否提前向優(yōu)雅美麗的荊紫關(guān)道一聲告別和謝意,以及荊紫關(guān)鎮(zhèn)接待了詩人們的行政官員、工作人員、廚師和服務(wù)員,以及三省界碑、仄石、古街、平浪宮,那些船工、苦力和他們沉醉的鼾聲,以及被我匆匆忽略的我陳氏大院,以及那漫山遍野流溢水紅的荊紫關(guān)的紫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