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蒙
讀為基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近些年來,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讀寫結合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也在不斷地深化。
一、對讀寫關系的再探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遍喿x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但關于二者的關系眾說紛紜。
現(xiàn)在有很多語文教育專家和語文教師認為語文考試不需要考閱讀理解,閱讀就是為了寫作,考試只考一篇作文足矣。但筆者認為,這有矯枉過正之嫌。對人的一生而言,閱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閱讀能力對每個人的工作、生活至關重要。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很簡單的道理,比如,有些孩子識字很多,但卻不見得會讀懂一篇淺顯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活經驗知識儲備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閱讀方式不對,閱讀能力欠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閱讀教學并不唯一指向寫作,閱讀不是寫作的附庸。
總之,一味去辯論閱讀與寫作孰輕孰重,或者在教學中厚此薄彼,都是“本位主義”思想在作祟,應該堅決摒棄。就語文學科特點而言,聽、說、讀、寫盡管相互之間聯(lián)系密切,但都各自具有價值,不能單獨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兼顧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寫作教學中,同樣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課內閱讀所學和課外閱讀所獲,從而促進學生進行一些更具針對性提高個人寫作能力的閱讀。這樣,真正做到將閱讀和寫作有機融合。因此,所謂“讀寫結合”,它不是閱讀課和寫作課的結合,而是總體意義上對讀寫能力的兼顧。
二、對讀寫如何結合的再探討
葉圣陶說過:“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二者皆運用思考之事,皆有關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之事故而相通。”根據(jù)葉老的敘述,寫和讀是可以同步的,善讀就一定善寫。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目前在廣大學生中,許多學生閱讀大量知識性、文學性的中外名篇名著,對其中闡述的內容、主人公和情節(jié)也很熟悉,完全稱得上閱讀面廣、積累豐富,但是因為懶于動筆,閱讀所得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于寫作實踐中,所以閱讀的成果就無法轉化為寫作能力,結果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癥結在于讀和寫不能有機結合。同時,不少教師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讀寫結合”確實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還是讓人困擾。如何將“讀寫結合”真正落實到日常教學才是我們應該積極探討的問題。
“讀寫結合”強調多讀、多寫,但更強調有效讀寫。在讀寫怎樣結合上,當下有不同的認識與做法。筆者認為,在課內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不僅體現(xiàn)在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續(xù)寫的形式上,還可以更細微地體現(xiàn)在對文章的隨讀隨寫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學生閱讀收效甚微?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很少去記載,缺乏有效監(jiān)控,導致不能很好地吸收閱讀內容。真正高效有質量的閱讀,有賴于學生動筆寫一寫。通過隨讀隨寫,學生在閱讀時就會靈光乍現(xiàn)。像很多奇思妙想、閱讀的感受和心得,都應及時記錄下來。長期堅持這樣的做法,閱讀成果會得到凝結,閱讀能力也會不斷提升,學生會更好地吸收所讀內容,提高閱讀的成效。
隨讀隨寫不僅有利于提升閱讀,使閱讀效果更顯著,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它促進了學生的自由寫作。學生害怕寫作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文命題無法讓他們傾吐心中的語言,教師的命題不能完全跟學生個人的生活密切掛起鉤來,他們就無法去寫身邊事、說心里話。仔細審視我們的教學,留給學生自由寫作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過于強調寫作方法和技巧的訓練,學生的寫作過多地受規(guī)范約束,沒有個性,作文套話連篇,模式化傾向嚴重。隨讀隨寫是在相對真實情境下的寫作,是“意隨文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要興之所至,即可隨感而發(fā)。此時學生心智活躍、情感豐富、思維清晰,這無疑是寫作的最佳時期。寫作需要是學生自發(fā)產生的,這就有別于應教師命題而作,它突破了命題作文的一些束縛,獲得了自由作文的樂趣。
研究表明,閱讀和寫作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但前者是自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后者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兩個心理過程之間又是可以互相溝通的?!白x寫結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努力讓“讀寫結合”完全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