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高效化是廣大教師多年來的追求。在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實現高效化?首先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其次是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材料,使學生能有效搭建起新知與舊知間的橋梁。這就要求教師提出問題要有思維含量。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深刻體驗,從而達到課堂的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問題引領;材料;體驗
一、思考
一堂好的數學課不應該是“滿堂灌”,也不應該是“滿堂練”,而應該是“滿堂想”,思考應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怎樣促進學生思考呢?首先要設計好的問題。思維是需要以適當的問題來引領的,失去問題的引領,思維將難以被激發(fā),也容易失去方向。其次,要精選合適的材料。適當的材料有助于學生獲得相關的體驗,從而在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經驗之間架起橋梁。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能否通過精心設問和精選材料,使學生在適當的問題引領下借助合適的材料,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從而體會面積計算公式的學習價值。
二、實踐
(一)引入與設問
師:(直接出示課題)看著這個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你覺得我們需要研究哪些相關的問題?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我只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但是我不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來計算?
師:知道這個公式的舉手??磥砗枚嗤瑢W都知道,那你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來計算嗎?看來好多同學都不太清楚。(板書:長×寬?)這節(jié)課我們就重點圍繞這個問題來展開研究。
(二)探究與交流
1.直接測量,引發(fā)數學思考。
師:老師手里拿的就是實際長4cm,寬3cm的小長方形,你能用學過的方法來測量它的面積嗎?怎么測?
生:我想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去擺,擺滿有多少個,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師:這個方法怎么樣?(可行),就按照他說的這樣做。請同學們倒出信封里的紙片和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看誰擺的比較快。
師:擺好的同學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擺法?
匯報展示交流:
師:誰愿意來說說,你是怎樣擺的,面積是多少?
生1:(擺法一),我一排擺了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4平方厘米,擺了這樣的3排,就是3個4平方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呢?
生2:(擺法二)大家請看我的擺法,我只擺了6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卻有12平方厘米,有誰看明白了?
(抽生辨析):我覺得你一排也是擺了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了3排,一共擺了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也是12平方厘米。
生:我沒看到3排呀?請上臺來指。
評價:原來,他是要讓我們加上一點推理和想象。
師:你的想法和他說的一樣嗎?
課件再次演示擺法:我們再次用課件演示一下這位同學的擺法:第一排擺了4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豎著的3個表明了有這樣的3排,說明第二排、第三排、都和第一排個數同樣多。一共包含了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積也是12平方厘米。
師:你們認為哪種擺法更好呢?為什么?
生:我覺得第二種擺法好些,因為它擺起來簡便、快捷、節(jié)省時間
生:我認為第一種擺法好,因為它看起來更直觀、形象、具體,好數個數。
評價:數學的學習,既要做到求真,還要做到求簡,這樣才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師:回顧剛才的兩種擺法,他們有哪些地方相同呢?請前后四人為一組討論一下!
匯報:
生:每排都擺了4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都有3排
一共都擺了4x3=12個,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
師:你們說,我來記錄。
板書:
每排個數×排數=總個數
4×3=12(個)12en'f
師:為什么每排一定要擺4個,沿著寬都要擺3排呢?
生:因為長4cm,每排就要擺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寬3厘米,沿著寬就要擺3排。(課件分步出現)
師:一共包含了4x3=12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12平方厘米。
師:讓我們再一起來說一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12平方厘米是怎么得來的?
師:剛才我們通過把這個長方形擺滿或只沿著長和寬擺,都推算出了它的面積,那如果不擺了,你還會嗎?
2.發(fā)揮想象,促進數學思維。
師:我們先來看張照片(圖一),猜猜這是誰?這個呢?對!這是寒假里,我和我的兒子在西嶺雪山拍的一張照片,長(7分米),寬(5分米),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擺,可以怎樣擺?面積是多少?
生:長7分米,每排擺7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寬5分米,就擺5排,一共包含了7×5=35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35平方分米。(生說師貼:圖2)
生:集體復述
師:板書7×5=35(個)35dn
師:我們再換一個更大的草坪來試一試,你還會嗎?
師:這個草坪(圖一)長(9)米,寬(6)米,想象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擺,該怎樣擺?面積是多少?
生:這個草坪(圖一)長9米,每排擺9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寬6米,就擺6排,一共包含了9~6=54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54平方米。(生說師貼:圖2)
板書:9×6=54(個)54m2
師: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你們都發(fā)現了什么(課件同步出現以上3幅圖)
生討論得出:長是幾,每排就擺幾個正方形,寬是幾,就擺幾排,然后用每排個數乘排數就得到了總個數,面積就是多少。
師:同學們,測量面積我們還需要用面積單位去擺嗎?怎么辦呢?
生:不需要,長乘寬就行了。
板書補充完整:長×寬=長方形的面積
3.正方形的面積推導過程(略)。
三、啟示
(一)提煉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思考
“提問”是數學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的重要手段。但在當前小學數學課上普遍存在“滿堂問”的模式,老師常常會提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問題,通過“師問生答”的形式推進教學,問題問完了,課也上完了。這樣的課看似學生一直在思考,但由于問題多、思考空間小,學生的思維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學生更不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我為什么要思考這些問題。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不能面面俱到,把知識切割成許多細碎的問題,而應深入研究這一節(jié)課中核心知識的形成過程,抓住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關鍵點設問,從而提煉核心問題,使學生整節(jié)課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思考與體驗。本節(jié)課中,我設計了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來計算這一問題。整節(jié)課學生的思維有了明確的方向,足夠的空間,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核心問題的設計應指向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標”,它告訴我們教學要到哪里去,是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因此,一節(jié)課核心問題的設計應指向課時教學目標,為實現課時教學目標服務。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可表述為:(1)經歷并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能用比較準確、完整的數學語言表達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3)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材料的選擇,應指向核心問題的解決
核心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常常使學生的思維面臨挑戰(zhàn)。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需要精心選擇恰當的材料,而材料的選擇應利于學生獲得相關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對核心問題的理解與解決。例如,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選擇了用不同面積單位測量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面積的情景,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先是通過直接測量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擺長是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得出這個長方形一共包含了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面積就是12平方厘米,讓學生初步直觀感受了長方形面積的推算過程,然后通過間接測量就是想象照片的面積(平方分米)、草坪的面積(平方米),選擇不同的面積單位,從小到大,層層遞進,說擺法并推算它們的面積,最后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對材料的精心選擇。
(四)核心問題的解決,需要“引導性問題”的輔助
一個核心問題給學生指明了課堂中一個階段或一個環(huán)節(jié)思維的方向,因其富有挑戰(zhàn)性,學生常常難以馬上給出答案,而需要深入思考。思考如何深入呢?除了有精選的材料,還需要一些引導性問題的引領。例如,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提出的核心問題是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顯然難以馬上作答,老師也沒有要求學生馬上回答,而是接著呈現了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材料和生活照片以及草坪的材料,并依次提出了以下引導性的問題:(1)你能用學過的方法測量出它的面積嗎?怎么測?(2)誰愿意上臺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擺的,面積是多少?(3)這兩種擺法,你覺得哪種擺法更好,為什么?(4)仔細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5)為什么每排一定要擺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都要擺3排呢?(6)如果不擺了,你還會嗎?(7)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用面積單位去擺,可以怎樣擺?面積是多少?
結合這些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組成了一個問題串,幫助學生理解并解決核心問題,同時也向學生展示了解決核心問題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又回到剛才提出的核心問題: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長乘寬?這時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課時教學目標設計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再根據核心問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并設計引導性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和體驗。這樣材料與問題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因為有了精選的材料,學生有了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因為教師抓住了核心問題,學生就有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因為有了問題串的引領,學生就不會迷失方向,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責任編輯 牛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