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在臨床病理相關指標的差異性,為新疆不同民族女性乳腺癌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收集了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2003年12月~2008年12月維吾爾族和漢族女性原發(fā)性乳腺癌臨床病理資料,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結果:5年間共有2019例乳腺癌患者,其中維族427例,漢族1592例,維、漢患病人數(shù)比接近1:4。與漢族乳腺癌患者相比較,主要差異如下:臨床病理因素方面,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腫塊較大,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較多,臨床分期較晚(P均<0.05)。結論:近5年漢族乳腺癌患病人數(shù)明顯高于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女性乳腺癌維、漢患病人數(shù)比接近1:4;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中青年相對漢族患者較多,腫塊較大,病期晚,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較多,臨床病理因素提示其預后較漢族可能差。
關鍵詞:乳腺癌;發(fā)病構成;臨床病理特征;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所有資料均來源于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2003年12月~2008年12月期間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共2019例(全組),其中427例維吾爾族(維族組),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21%,1592例漢族(漢族組),占同期乳腺癌患者79%,均經我院病理確診系原發(fā)性乳腺癌,年齡最大者87歲,最小者23歲,中位年齡45歲。
2.病理資料
本研究病理類型分類按照2003年WHO標準,分為非浸潤性癌69例,浸潤性非特殊癌1779例,浸潤性特殊癌171例。全組中經病理確診記錄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1-3枚450例,4-9枚300例,10枚及以上者180例。全組中有體檢及影像檢查記錄腫塊大小及位置的共2006例,最小直徑0.4㎝,最大25㎝,中位直徑3㎝,其中Ⅰ期383例,Ⅱ期1428例,Ⅲ期145例,Ⅳ期28例,共計1984例。
3.參照標準:
分期標準按照AJCC第六版TNM臨床分期標準,病理類型分類按照2003年WHO標準。
4.統(tǒng)計學處理:
分類變量資料均采用卡方檢驗;所有統(tǒng)計結果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0.05。
結果
維吾爾族、漢族乳腺癌患者年齡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9.655,P=0.008),維吾爾族年輕(≤35歲)乳腺癌患者比例高于漢族,腫塊>2㎝乳腺癌患者構成比例高于漢族,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85.628,P=0.00),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4個者乳腺癌患者比例高于漢族乳腺癌患者,臨床分期中Ⅲ、Ⅳ期乳腺癌患者比例均高于同期別漢族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80.185,P=0.00)。
討論
由于乳腺癌的發(fā)病年齡逐漸提前,青年乳腺癌患者(≤35歲)日趨增多,青年乳腺癌的預后一直為人們所關注。2004年Cancer[1]中通過Medline和Cancerlit數(shù)據庫的數(shù)據綜合分析得出年齡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作用,結論是年輕對于保乳手術或全乳切除術均為獨立的危險預后因素。2003年Maggard等[2]使用SEER數(shù)據庫隨機抽取兩組乳腺癌病例(≤35歲組4616例,50~55歲組為20319例)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青年組5年生存率低(青年及中年組分別為74.3%及85.1%),較之中年組其腫瘤更具侵襲性,多因素回歸分析亦顯示年輕是死亡的獨立預后因素(HR=1.095)。許多文獻報道[3,4,5]認為青年乳腺癌具有較強的侵襲性,預后不良。本組資料研究表明,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中就診時青年者(年齡≤35)歲者占15.22%,;漢族乳腺癌患者中青年者占10.99%,與漢族乳腺癌患者相比,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青年所占比例多。結果提示維族組的預后較漢族組可能差,同時針對這種年齡分布特點,在乳腺癌防治中青年群體也應引起更多的關注。
腫瘤的大小及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常作為臨床判斷預后的指標,是相互獨立的影響乳腺癌預后的因素,Cater [6]等在研究了24740例乳腺癌患者的資料后發(fā)現(xiàn)腫瘤直徑<2cm的患者,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其總體5年生存率為91.3%,而腫瘤直徑在2- 5cm之間者,5年生存率為79.8%,>5cm者則為62.7%,腋窩淋巴結轉移與否以及轉移數(shù)目與生存期局部復發(fā)的時間遠處轉移均密切相關,文獻報道[7]腋窩淋巴結陰性者10年無瘤生存率可達75%而陽性者則僅為30%,此外受累淋巴結的絕對數(shù)和范圍與患者的生存時間也密切相關,淋巴結陽性患者常被分成1 ~3個﹑4~10個和10個以上淋巴結三組,各組的預后明顯不同,轉移淋巴結1~3個者5年存活率為47.8%,而10個以上淋巴結陽性者5年無瘤生存率僅為10 %~20%。本組研究資料顯示:維吾爾族與漢族乳腺癌患者就診時腫瘤大小分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維族組中腫塊>2㎝乳腺癌患者構成比例高于漢族。在對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的對比分析中顯示維吾爾族10枚以上淋巴結轉移者占26.07%,明顯高于漢族組的16.79%,在對腫瘤大小及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的對比分析結果均提示維族組的預后可能較漢族組差。
腫瘤的分期仍然是最重要的預后因素,乳腺癌的分期與預后有明顯的相關性,期別越早預后越好,反之則越差[8,9],本組資料對維漢乳腺癌患者分期對比分析顯示漢族組Ⅰ期占22.6%,比例明顯高于相應同期別維族組的7.4%,維吾爾族Ⅲ、Ⅳ期乳腺癌患者人數(shù)比例均高于同期別漢族乳腺癌患者,提示維族組較同期住院漢族組乳腺癌患者分期晚,預后差。
小結
本文通過對427例維吾爾族與1592例漢族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病例資料對比分析顯示:維吾爾族乳腺癌患者中青年相對漢族患者較多,腫塊較大,病期晚,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多,臨床病理因素提示其預后較漢族可能差。
參考文獻:
[1]Zhou P,Recht A.Young age and outcome for women with early-stage invasiv breast carcinoma[J].Cancer,2004,101(6):1264-1271
[2]Maggard MA,Oconnell JB,Lane KE,et al.Do you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ave worse outcomes[J].J Surg Res,2003,113(1):109-113
[3]Curigliano G,Rigo R,Colleoni M,et al.Adjuvant therapy for very you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response according to biologic and endocrine features[J]. ClinBreast Cancer,2004,65(2):125—127.
[4]Gajdos C,Tartter PI,Bleiweiss IJ,et al.Stage 0 to Ⅲ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J].J Am Coll Surg,2000,190(5):523—524.
[5]田 浩,張晨芳,李 芬等,年齡因素對女性乳腺癌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6):970-971
[6]Cater CL,Allen C,Henson DE.Relation of tumour size,lymph node status and survival in 24270 breast cancer cases[J].Cancer1989,63:181—187.
[7]許良中.乳腺癌病理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 264~269.
[8]廖春梅,趙永祥,胡冬煦,等.nm23,C-erbB-2和p53蛋白表達對乳腺癌 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4,21(9):969—972。
[9]耿翠芝,張軍華,陳 治等,影響乳腺癌預后的病理及生物學指標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6,33(7):54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