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潤澤心靈,擦亮每個日子,呵護每個生命”,這是新教育人孜孜以求的心愿。和傳統(tǒng)晨誦相比,新教育晨誦是以人為中心。因為以人為中心,自然而然地,一切應該關照的是人,關照的是生命本身。因此,新教育晨誦秉承“以人為中心”這一根本理念,以此為出發(fā)點,以讀者為主體,以滿足生命的渴求為目標,以滿足生活的需求為目標,結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誦詩,對詩歌內容進行“編織”與“叩問”。
《新教育晨誦》系列圖書中,特別針對每首晨誦詩進行了“思與行”的寫作。這個板塊一方面解讀詩歌內容,更重在結合詩歌內容,提出問題、叩問讀者,激發(fā)讀者以自身生命聯(lián)系詩歌進行思考,將詩歌與讀者進行編織,讓詩歌真正深度滋養(yǎng)心靈。
一、對晨誦課程的叩問
(一)對比晨讀與晨誦
每個學校都有晨讀時間,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有的齊讀課文和英語單詞,有的自己默讀并練習相關內容背誦,我們學校一周兩個語文早讀、兩個英語早讀,一個班主任使用。語文晨讀時間學校要求播放成語故事和詩歌講評的小視頻,英語晨讀時間一天齊讀英語單詞和句子,一天看英文小影片。當然也有的學校為提高學習成績,晨讀時間變成了練習語數英基礎題的時間。
新教育實驗開發(fā)的晨誦,是一個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晨間誦詩的復合課程。它是一種儀式,一種師生共同穿越詩歌、享受生命、開啟新的一天的洗禮儀式;它是一種氛圍,一種教師與學生一起朗誦、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勵,教師、學生、詩歌三者交織在一起的氛圍;它是一種精神,一種來自于老師自身的感染、傳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欣賞,師生能以嶄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天;它還是一種積累,一種對經典、對優(yōu)美語言文字的積累。正如新教育的晨誦榜樣之一陳美麗老師所說:“通過晨誦,讓孩子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于花開花落,流淚于天邊的一絲流云?!?/p>
2012年11月有幸去江蘇省海門市參加新教育實驗開放周活動,當時就被他們很多學校展示的晨誦詩歌所吸引,那種齊誦的美妙和聲,那種令人感動的進入情境的朗誦狀態(tài),那些美好的和諧氛圍,無不使我深深愛戀。當時的想法就是我也要帶著我的孩子們來感受這種美好。于是學習歸來我和孩子們也就走上了新教育晨誦之旅。
(二)從一般內容到《新教育晨誦》的晨誦課
幾年來,每天我和孩子們都會用美妙的詩歌,擦亮我們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日子,用美妙的詩歌呵護著他們的生命。我們就在每天的相互問候中開啟我們的晨誦。
幾年來我們晨誦的內容也是很豐富的。我們讀主題詩歌:好習慣、季節(jié)、花、節(jié)氣詩歌;讀節(jié)日詩;讀小古文、寓言故事文言文;還拜讀了古今中外詩人專輯:有李白、杜甫、顧城、金子美玲、賈尼羅大里的詩歌。三年多來我和孩子們共讀了近300首詩歌,學生創(chuàng)編了57首詩歌。每學期晨誦內容都是我利用假期根據班級實際,設計、查找、選擇晨誦內容,費時費力。
去年暑假新教育推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內容更豐富,編排更科學的晨誦書籍——《新教育晨誦》。
《新教育晨誦》是以朱永新教授為首的一批新教育人經過16年300多萬師生共同實驗、摸索、研究出來的核心成果。它是新教育人對晨誦課程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全面提升的結果,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新教育晨誦理論體系和操作綱要的結晶?!缎陆逃空b》主編童喜喜說:“最簡單的《新教育晨誦》讀法,老師只需要1分鐘的準備時間:簡單擬一首晨誦開啟詩——甚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創(chuàng)作一首開啟詩。然后,根據《新教育晨誦》讀本,學生自由閱讀,老師根據‘思與行’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的讀法,連幻燈片都不用制作。如果老師愿意勤快一點,可以一個課程選擇一首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播放。因為音樂最能渲染氣氛。”童喜喜老師也提到,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如果做一個完整的新教育晨誦,自然會花一些時間,比如做幻燈片之類。但是,哪怕同樣的幻燈片,都會在使用中因為技巧的不同,可能效果大不相同。這里的技巧包括“眼神”“動作”“編織”“時間”“生命在場”“叩問”。通過培訓我開始設計適合我們班級開展的《新教育晨誦》課程。
(三)使用《新教育晨誦》的設想
每天清晨請小干部輪流采取不同形式帶領同學們讀《新教育晨誦》詩歌。童喜喜說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一天一首詩歌。因為他們精心選擇的這個體系,孩子會跟隨著成長,他們只是浪漫感知詩歌,理解力也能夠在80%甚至以上,這樣就可以保證詩歌閱讀的質量。之所以設計一周選7首詩歌,就是希望,第一是給老師們選擇權,哪怕是一個小課程只有7天,那么,老師也可以從7首里面選出自己喜歡的5首。第二,就是希望天天一首——另外兩首,可以讓孩子在父母的引領下,進行家校共讀。由于我能使用的晨誦時間有限,一周七首詩歌的內容不能完成,于是我和孩子們商定每周老師上兩節(jié)晨誦課,其余五首詩歌由同學們輪流完成。按照學號的順序每天的語文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小老師”進行《新教育晨誦》的詩歌講解。為了讓孩子們能對詩歌有更好的理解,我每天給孩子們留一首詩歌的預習作業(yè):(1)初讀三遍詩歌,利用工具書正音,大致了解詩歌內容。(2)查閱詩歌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批注在書上。(3)再讀詩歌結合思與行理解詩歌并寫出感受。(4)挑戰(zhàn)背誦。小組長每天都會查組員的批注作業(yè)和背詩歌。預習和檢查已經成為我們班同學的常規(guī)項目了。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一年,同學們每天都自覺完成一首詩歌的預習作業(yè),圓滿完成了六年級《新教育晨誦》上下冊。
二、對晨誦課程內容的叩問
(一)對作品內容的叩問
2016年11月1日藍玫老師和颶風老師來到我的班級聽了我的晨誦課,對我晨誦課做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新教育晨誦》這套書與其他詩歌最大的不同就是課后的“思與行”,它有對文本的解讀和對當下生命的叩問點。存在的不足是叩問點沒有緊緊圍繞“思與行”設計,而是把思與行放到最后做總結和升華用了。
我當天晨誦內容是《暮鐘》,課后的“思與行”一共有三段,三段內容實際上就是對文本各部分內容的解讀與叩問。而我準備的叩問是脫離“思與行”的,僅憑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提出的。這樣做既費時間又費精力。本來課后的“思與行”編排就是為了減輕我們一線教師的負擔,給我們提供方便,不用在準備晨誦過程中多耗時耗力,而我們卻沒有享用這個方便。兩位老師強調,晨誦要讓生命在場,通過詩歌與學生的當下生命打通。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美好。老師要轉換角度,轉變觀念,晨誦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關系,通過共同讀詩、共同感受、不斷叩問而達到共同成長。
那次之后我的晨誦課叩問設計就抓住課后的“思與行”進行設計。如《答案在風中飄蕩》一詩,共三小節(jié)。每個小節(jié)都有三個問句。課后的思與行也都提出了相應的叩問。在第一小節(jié)中有這樣的句子“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白鴿要越過多少大海,才能安睡沙灘?而那炮彈要飛射多少次,才會被永遠禁斷?”思與行中提出相應叩問“是所有的人都配得上‘人’的稱號嗎?為什么白鴿不能在沙灘上安穩(wěn)地棲息?為什么炮彈屢禁不止?”這樣的叩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通過反復朗誦自然會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就把詩歌與現實生命狀態(tài)結合起來。每首詩歌都能這樣充分利用課后思與行對文本解讀和生命叩問,師生都會每天感受更多的美好。
(二)通過叩問,孩子用“創(chuàng)編詩”反饋
同學們在每天的詩歌積累中學會了思考,在思考后又學會了輸出運用。每周的詩歌學完同學們都會創(chuàng)編一些詩歌,享受創(chuàng)作的幸福感。
《新教育晨誦》六上創(chuàng)編的詩歌都是同學們自己定數量和內容,同學們共仿編、創(chuàng)編了24首詩歌。在學習俄羅斯詩人巴爾蒙特的詩歌“生命律”時,我和孩子們反復讀三個小節(jié),感受詩歌的韻律、格式。體會人生只有不斷追求,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生命才會運動不止。學習完我向同學們提出生命叩問:“年少活潑的你每天都在做什么?勤奮上進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年輕的快樂?你每天應該如何做才能永葆生命律?帶著這些問題也來創(chuàng)作一首“生命律”吧!”29名同學就仿編了29種“生命律”。其中一篇是這樣表達自己的生命追求的:
生命律
孟毅恒
……
我問那璀璨的鉆石,
要怎樣,才能比朝露更光明?
鉆石沉默著,沒有回答我。
我心中卻聽見她說:腳踏實地。
在他的詩歌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快樂,也能體會到他永葆生命律的訣竅是“努力、腳踏實地”。班里還有一名孫同學一直對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很感興趣,也讀了很多歷史方面的書。在誦讀俄羅斯詩人阿赫瑪托娃的“祖國土”后他寫了一首“祖國安”的詩歌:
祖國安
孫傳進
每天在這里,
歌頌著和平。
忘記了硝煙,
遺失了傷痛。
……
孫同學結合當時歷史和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作了這首心懷祖國安危的詩作。在畢業(yè)慶典活動中,他深情的朗誦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觀眾。就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平時朗誦水平不佳的他竟然會在慶典現場如此有感覺地朗誦這首詩歌。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在場,他把自己的現實生命感受完全融入到自己的詩歌之中了。
《新教育晨誦》六下同學們每周學完七首詩歌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作品進行創(chuàng)編。他們也不僅僅局限于晨誦詩歌的仿編、創(chuàng)編,他們也會在生活中有感觸即刻創(chuàng)作。各種節(jié)日都會有孩子自發(fā)創(chuàng)編詩歌來表達對節(jié)日的祝賀。今年的三八節(jié)章同學就送給媽媽一首詩歌:
天使的告白
如果能飛上天,
我把月亮帶回來,
不想讓
你摸黑回家。
如果能潛下海,采那最晶瑩的珍珠留下來,
因為
只有你配奪目的光彩。
……
她是想把大自然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送給媽媽,希望媽媽永遠幸福。離別之際她也在開學初送給我一首小詩表達她的不舍。
學不會的告白
海淀實驗小學六(23) 章詩瑤
……
六載時光飛逝,
已經習慣了您的陪伴。
您教會我們,
用一汪湖、一片海平復心境;
您教會我們,
在鳥鳴與風的呼嘯聲中體會生命;
您教我們學會用詩言志,
教我們對話經典,
教我們學會提筆即墨。
然而,
您惟獨沒有教會我們
在離別的那天,
怎樣去和您道別……
今年春景盎然,
我卻不像往年
期盼盛夏如約。
這首詩歌敘說了六年來老師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即將離別老師,她用詩意化的文字表達對老師的不舍。這首詩歌我在海淀區(qū)種子教師敘事會和第八屆種子研訓營上的發(fā)言都用它作為結尾,最后一句“今年春意盎然 我卻不像往年 期盼盛夏如約”兩次感動了全場,很多老師都為此詩歌落了淚。
幾年詩歌晨誦課程的開展,孩子們已經習慣于用詩歌訴說生活,習慣于用詩歌表達情感。這樣的詩歌創(chuàng)編才是真正的生命叩問,真正的感受詩歌帶來的幸福!
三、學生在晨誦課講解中的叩問
1.設計內容、制作幻燈片
六年級一年來我和孩子們一起探究誦讀著《新教育晨誦》。由于晨誦時間有限,一周七首詩歌我講解兩節(jié),其余五首由孩子們輪流完成。按照學號順序每天語文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小老師”進行《新教育晨誦》詩歌講解。孩子們一個學期進行了三輪講解。在幻燈片制作上從最初的粗糙、簡單、顏色搭配、字跡大小不合理到后來的內容完整、思路清晰、字跡清楚、頁面美觀等方面發(fā)生著巨大變化。到第三輪講解時,同學們已經能做到把詩歌與“思與行”編織進行生命叩問,在交流與思維碰撞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一名同學在第一次講解后反思自己幻燈片的制作缺乏技巧,環(huán)節(jié)不齊全、內容太簡單、設計太粗糙,同學在下面看不清。他還總結了一些方法,一是字體清晰;二是內容豐富;三是圖文并茂。第三次講解結束的晚上這名同學又發(fā)來感受,“在準備中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精心設計幻燈片,脫稿練習講課??捎捎诰o張還是沒能全部展現出來。以后,我要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點,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其實我也很歡迎新錯誤出現,因為它們可以讓我變得更優(yōu)秀。”這就是晨誦課程帶給孩子的進步變化,讓他們變得更加美好。所以,與美好相遇,就注定會擁有精彩的生活。
2.學生點評
每名同學講解結束同學們都會對其講解進行點評。每次點評都是最精彩、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刻。同學們彼此真誠的話語、中肯的建議,不僅使“小老師”虛心接受,也給沒有講解的同學以啟迪。所以,他們的詩歌講解每天都在進步。
3.反思、進步變化
暮省是新教育倡導的一種兒童生活方式,每每開展活動結束我都會帶著孩子們進行暮省。所以三次講解結束我也讓孩子們寫了反思與收獲。在進行第一輪講解后我安排孩子們寫感受,一名同學這樣記錄:“看了前面幾位同學的講解,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佩服、緊張,又激動。因為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僅要把握好時間,還要控場——盡量不讓班里冷場,還要給大家把詩講清楚、講明白,真的不容易??!不知道我到了臺上能不能像前面同學做得那樣好,所以我很緊張;我又特別激動,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當老師來給大家講課,雖然只有短短5分鐘,但也算得上是個小老師了吧!通過汲取前面同學講課的經驗,我總結出幾點融入到我的講解中:一,字體要讓同學們看清楚,可以不用太大,但一定要清楚。二,要熟讀幻燈片的內容,保證講課流暢。三,要先自己弄懂,不懂的東西不要放進幻燈片里。四,背景不能花,也不能重復性的使用同一張。五,語言簡單明了,不啰嗦浪費時間。六,講解時聲音適中,讓同學們聽清楚,我會盡量不犯之前同學出現的錯誤?!焙⒆觽兠看味寄芸陀^、認真地進行總結、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新教育晨誦》活動的開展拉近了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也同時讓我和孩子們學會了靜下心來反思,不斷進行生命叩問,在反思與叩問中我和孩子們都收獲著進步與成長,享受詩歌帶給我們的美好與幸福!這就是晨誦,不斷叩問的魅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實驗小學北洼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