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對于非音樂類學生的聲樂教育更多是歌唱的普及、修養(yǎng)的提升,對于這類學生的音準問題,應該從認識和方法上進行分析和實踐,作者以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社會文化系聲樂教學為研究,以課堂為實踐進行音準訓練方法的分析,在實踐基礎上獲取教學經驗,以求理論的總結指導實踐,促進歌唱音準問題解決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方法實施,提升聲樂訓練的有序進行和素質教育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 歌唱音準;音域;內心聽覺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4-0093-02
歌唱是集語音、音準、節(jié)奏、速度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音準是聲樂學習的基礎,俗語說的“五音不全”通常就是指歌唱的音準問題。對于非音樂類專業(yè)學生的歌唱訓練,應該將音準訓練作為練習基礎。在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社會文化系的聲樂課堂上,從非音樂類學生的特點而言,由于他們藝術知識的獲得或者本身的藝術素養(yǎng)存在短板和不足,很多同學都表現出音準的困難,作者通過實踐總結,認為應該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解決歌唱的音準問題,離不開音的高低概念,這一概念大致分為兩類:一個是學生主體所能表達的高低范圍;另一個是學生通過內心聽覺所能感受到并引起共鳴的音高感受,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所能唱出來的音高和學生所聽到的音高。
一、音域概念與朗誦式發(fā)聲
學生所能表達演唱的音高范圍,實際就是音域問題,音域就是歌唱旋律音活動的范圍,簡單理解就是演唱的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間的距離,然而音域不是一個固定的范疇,不存在絕對化,每位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音域范圍,盡管對于非音樂類學生的歌唱訓練不能像專業(yè)學生那樣,將聲音以音域的方式傳統(tǒng)地命名為高、中、低聲部,但是每一個人所具有的音域特點實際又包含在這些聲部的范圍內,并借鑒傳統(tǒng)的聲部概念進行訓練,很多老師仍然結合傳統(tǒng)的聲部訓練方法進行作品布置和聲音訓練。一個音樂素養(yǎng)很差的非音樂專業(yè)學生,自己可能無法對音高、音低進行分辨和確認,音高概念的模糊要求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獨立練習,幫學生確定各自適合的音域,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從朗誦訓練開始進行簡單認識。
朗誦式發(fā)音是音準訓練的方法之一,特別是對于音高概念模糊、音準困難的學生,朗誦式發(fā)音在音域關系上可定為自然音域或真聲音域。之所以定為自然音域,是由于朗誦式發(fā)聲是最接近人聲的自然狀態(tài)的發(fā)聲,在聲音特點上以嗓音的真聲為主。朗誦式發(fā)聲具有發(fā)聲器官松弛、呼吸平順、機體放松的特點,朗誦過程中聲音平和、富有彈性,有助于較好地控制聲音的力度和高低。也正是由于發(fā)聲特點,朗誦式發(fā)聲是常人都能做到的基礎發(fā)聲,是真實嗓音的表現。朗誦式發(fā)聲的音域范圍、音高感受跟說話一樣是很直接、經常性的,所以朗誦式發(fā)聲對于把握學生的音準意識,提高音高感受是行之有效的。當然,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的形式效果更好,大聲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找到自然發(fā)聲的舒適音高狀態(tài),又有耳朵接收音響感受的體會,這樣在聽說方面能更好地提高音高意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判斷雖能了解學生的基礎音域情況,但不足以分析學生的完整音域情況,因為歌唱聲音的發(fā)聲特點除了真聲還有假聲,假聲就是用來擴展音域的手段。因此,存在于真聲中的朗誦式發(fā)聲,不能完全概括音域的整體情況。另外,一首歌曲的完成往往需要一個八度或者更廣闊的音域駕馭能力才能夠完成,而朗誦過程的音域一般與自然說話音域接近,不會太寬,只是在幾個基本音高之間變化。因此,朗讀式發(fā)聲只能作為聲音音高意識訓練的基礎練習,鞏固發(fā)聲狀態(tài),提高音高感受,為復雜的音域訓練打下基礎。
朗誦式發(fā)聲訓練對于非音樂類專業(yè)學生而言,是一種將音樂學習化身語言語音的學習,是將難度很大的音準練習與簡單的語音訓練集合,以不一樣的方式來促進音高意識的提高,有效地避免傳統(tǒng)聲樂課堂直接進行的發(fā)聲訓練方法給非音樂類學生帶來的茫然感和失落感,能有效幫助學生化難為易,促進聲樂教學的針對性與循序漸進。
二、內心聽覺與表達
聲音通過耳朵外在接收、內心傳遞,最后將聲音表達出來,這一過程就是內心聽覺,針對非音樂類專業(yè)學生的音高感受而言,音準問題的產生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影響,特別是內心記憶的影響。在整個過程中,一方面是接收的音響感覺的正確認知,另一方面是認知的內心聽覺的正確表達,具體來說就是“聽”“想”“唱”三者的結合。
在訓練方式上,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老師們常采用音階練習的方法,但是針對非音樂類專業(yè)學生的音準問題訓練過程,應該采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練聲方法的模唱、構唱形式進行,因為這類學生本身對音高或者練習形式的掌握是模糊的,過于專業(yè)的練聲方法會讓他們覺得不適應而過度緊張,影響訓練效果,實際情況中,一味追求音高結果,學生可能來不及思考音高的狀態(tài),從而造成盲目地唱出音高的聲音效果,其結果更是不利于音準訓練,因此,用模唱的方式進行無名稱哼唱,具體方法就是教師彈奏,一個學生哼唱出相對應的音高,在此需要進行三個步驟:聽、想、唱。
聽就是聽覺,每個聽覺正常的人都有接收和分辨外來聲音的能力,我們很多同學可能都具有聞其聲知其人的經歷。例如:當我們聽到《雙截棍》就會想到周杰倫,聽到《后來》就會想到劉若英,聽《辣妹子》就會想到宋祖英,等等,這就是聽覺的感知。這項能力對于一個聽力正常的個體而言,所接受自然界的聲音應該是相同的。
想,實際是聽的高級階段,聽到并能夠對音響做出反應,這種反應的前提是你熟悉這樣的音樂。所以,聽覺訓練的“想”就是一個內化過程,將耳朵接收的聲音與內心儲存的音響感覺相呼應共鳴,這個過程就是狹義的內心聽覺。換句話說,內心聽覺是大腦本身有的經驗與外在音響碰撞所產生的音響感覺。內心聽覺的訓練來源于聽覺卻高于單純的聽覺,在訓練方式上,一方面注重經驗的獲得,進行音階練唱,加強記憶,唱唱名,即do、re、mi、fa、sol、la、si。通過音階唱名的練習訓練聽覺的音響接收,以嘴、耳朵器官感受和記憶音高的音響體會,為內心聽覺的共鳴儲存基礎。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音階練唱只能要求質量不能要求數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通過音階的練唱訓練音高的記憶,這種共鳴記憶按照美國杜威的“學習即經驗”,實際就是在主動和被動式的影響下接受的符號記憶。內心聽覺的應用在模唱訓練的進一步要求中還應注意音高的對比,也就是構唱。構唱是根據音之間的音程關系,以基本音階為基礎進行多種音程關系的音高模唱。
唱是音準練習的重要部分,音響的聆聽、內心聽覺的感悟都是為唱做準備,唱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基礎階段即上述提到的模唱,是為了增加記憶、提升經驗、促進內心聽覺的養(yǎng)成;為了提高音準能力,不能從一而終僅僅在于音階的固定關系,歌曲的旋律具有復雜多變性,僅靠單一的音階練習還遠遠不夠。因此,中級階段是為了熟練內心音響感知記憶能力的練習,以構唱形式為主,打破基礎音階練習的音階上下行規(guī)律性,以音響記憶的基礎,以任何一個音為標準進行音階的組合,例如do、mi,do、fa等,跳開了相鄰音級的壁壘,進行更加復雜的模唱,為此,2016年本人專訪了我國視唱練耳專業(yè)著名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王枚教授,她曾提出:“聲音的訓練就像站隊,一個隊伍的標準你是看第一個人還是看你前面的那個人?如果要想隊伍站直,你只能看你身前的人,否則隊伍是站不直的”。音準判斷也是這樣,將每一個音符唱標準,首先得找準得標準在哪。這個標準就是音彼此間的距離,所以在訓練模唱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以記憶為手段,以彼此音之間距離為標準,以基本音階為基礎進行逐步的模唱練習,以提高音準的內心聽覺能力,循序漸進地解決音準問題。至于音準練習演唱的高級階段是掌握了成熟的音高變化,并且能清晰地分辨音的高低,或者以音階的方式能夠清晰準確地構唱出音響感覺,此時以旋律簡單的練聲曲進行練習,能促進音準穩(wěn)定。
結語
針對于非音樂專業(yè)學生的音準問題,首先從音域的關系進行認識并加以訓練,輔以“聽”“想”“唱”三方面結合的方法,在音高記憶、內心聽覺能力以及音高模唱、構唱能力的訓練下,進行多方面的音高關系訓練,逐步提高音準的表達能力,為更準確地歌唱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林蘭.論杜威“藝術即經驗”思想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 許春燕.符號與記憶——亞日《火柴槍》系列作品解讀[D].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
[3] 陸艷彥.關于音高記憶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