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聲,是美聲中國化的結果,是美聲傳入中國后漫長而艱辛探索的成果,是幾代美聲人夢寐以求的正果。唱法是演繹作品的工具,中國美聲,就是用中國語言演繹中國聲樂作品的美聲唱法。提起中國美聲,就不能不提與它相關的一個人——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曼。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民歌、曲藝、戲曲中能明顯感受到一種甘醇厚重的底蘊,既體現了祖先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又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與博大。中國美聲,就是要將這種傳統(tǒng)通過現代呈現而與時代同行,與世界牽手,與未來對話,這既是中國美聲的定義,更是中國美聲的使命。本文以“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的排演為契機和切入點,透析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關于“現代京劇交響化歌劇化的探索與實踐”課題實施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
一、建立中國美聲的思路——與時代同行
美聲唱法中國化,是推進中國美聲與世界融合的必由之路,是實現雙向交流的津梁。這不僅是一種歌唱技術的意義,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中國美聲不僅為演繹中國聲樂作品提供了條件,更為中國歌劇的有效呈現,提供了科學化、現代化、系統(tǒng)化、合理化的保障。這既是中國美聲的思路,也是與時代同行的需要。
1探索的動議
中國京劇是地道的傳統(tǒng)呈現,如何用美聲唱法演唱京劇,就成了檢驗中國美聲的試金石。這方面的探索的動議來自2005年。即從十多年前開始,關于中國美聲演唱中國京劇的實踐就已經悄然開始,直至本次“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看上去仿佛一臺普通音樂會的背后,卻承載著組織者的追求與夙愿。
2實踐的艱難
在中國美聲進行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聲音不絕于耳。這里既有不理解、不適應、不習慣,也有消極干、擰著干、對著干。例如,讓中國美聲用戲曲的方法唱戲,這樣既改變美聲的范式,又違背了探索者的初衷。在樂隊排練時,將與原有京劇樂隊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部分口誅筆伐,幾乎使排練陷入僵局。這才引起了本文作者的警覺,突然意識到,這絕不僅僅是寫作技術的差異,而是觀念上的分歧。
3表演的需要
中國美聲,是演繹中國作品的重要工具,通過演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將作品呈現出來,特別是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旋法與托腔在美聲規(guī)范下呈現,就既要解決技術問題,使技術精良、得心應手,又要解決風格問題,使風格濃郁、韻味十足。這就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美聲的優(yōu)勢與特性。
4文化的標志
中國美聲,是中國具有標志意義和文化意義的音響符號,是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形式。在美聲界有一種論調:中國字不好唱(指語音),中國歌拐彎多(指旋法)。持這種理念、理解、觀點的美聲唱法,顯然不是中國美聲。這種美聲的傳播者儼然扮演了外來美聲的批發(fā)部與專賣店的角色,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的認同錯位與文化的缺失。
二、拓展中國歌劇的出路——與傳統(tǒng)攜手
中國美聲的出發(fā)點是為中國歌劇拓展出路,它一方面攜手傳統(tǒng),一方面挽起未來。而這種直面困難卻又知難而進的本身,在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探索中,用事實支撐著探索者的堅定和自信。
1拓展的風險性
現代京劇交響化、歌劇化,是中國美聲的重要探索與實踐。用美聲唱法演繹中國民歌,在美聲界的實踐并非鮮見。然而,大多數歌手的首選通常是新疆民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七聲調式體系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的美聲更接近一端,與其最遠的另一端,則是中國戲曲。而金曼知難而進,直接拿京劇說事兒,風險之大可想而知,僅此舉措無論成功與否,都會令人肅然起敬。
2拓展的革命性
就京劇樂隊編制而言,如果把在三大件基礎上增加管弦樂視為第一次革命,今天,將只用管弦樂去掉三大件就是第二次革命。而這種具有革命性的探索與實踐,早在2005年10月就付諸實踐,金曼在保留了現代京劇的旋律和唱詞,摒棄了傳統(tǒng)京劇的三大件與打擊樂,而代之以西洋歌劇的交響樂、歌唱方法等藝術表現形式所演繹的歌劇化的京劇新作《東方的詠嘆:太陽出來了》橫空出世。與此同時,醞釀寫作的《當代中國歌劇人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美聲論》也陸續(xù)問世,這既是革命性的宣言,更是騰飛的雙翼。
3拓展的可行性
用美聲演唱中國聲樂的極端之作——京劇,并以管弦樂方式進行交響性呈現,其可行性何在?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一具有革命舉措的得失?就唱法而言,需要在保持美聲唱法的基本范式的基礎上,進行美聲唱法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這既是一個思辨過程,又是一個較量過程;既需要理論的支撐,又需要實踐的驗證。就風格而言,需要在保留京劇基因組織的基礎上增加現代呈現的方式與手段,在味道與神韻,微觀與宏觀中找到平衡。即:用中國美聲演繹中國現代京劇的現代化呈現的可行性。
4拓展的創(chuàng)造性
藝術的生存在于發(fā)展,文化的長河從過去流經現在,流向未來,它的每一朵浪花都是文明的結晶。中國美聲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著眼點是歌劇,其最終目的是為中國歌劇拓展和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標志性的演唱方法與美聲學派。中國美聲,一方面與傳統(tǒng)攜手,一方面立足當代,另一方面挽起未來,這種探索創(chuàng)新與開拓進取的戰(zhàn)略性與前瞻性遠遠大于一臺“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自身的意義與價值,是藝術生存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體現,是中國美聲將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標志。
三、開辟中國歌劇的道路——與世界對話
在更多的音樂人熱衷于引進外來歌劇,特別是傳統(tǒng)的意大利歌劇在中國進行反復排演時,喧囂的背后卻有人在一直踐行著初心——為中國歌劇走向世界開辟道路而默默耕耘,且豐收在望。排演“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也只是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冰山一角,而一艘中國美聲航母建造者的心早已駛向深藍。中國歌劇與世界對話就會伴隨中國音樂界、美聲界、歌劇界同人的共同努力而水到渠成,指日可待。
1打破語言障礙
美聲唱法與管弦樂為語言所呈現出來的京劇音樂,打破了與外界交流的障礙。這就使中國京劇、中國歌劇與世界對話成為可能。然而,更需要首先打破的是自身發(fā)展的障礙,即中國美聲在漫長而艱辛的努力過程中的曲折、挫折、徘徊、困惑甚至失敗。伴隨自身的不斷發(fā)展與外界更多的理解與共識,這種障礙正在逐漸減少,相信本次歌劇論壇的召開,定會增進了解,凝聚力量,達成共識,攻堅克難。
2開辟傳播通道
要開辟傳播通道,就需要建立相應的信號發(fā)射平臺,使之在音樂語言、音樂編配、器樂演奏、樂隊編制、表演方式、視聽效果,以及審美格調、呈現方式上建立無縫對接機制。這樣才能為中國音樂、中國聲樂、中國京劇、中國歌劇走向世界,特別是為中國京劇的歌劇化呈現,打通道路。而中國美聲,“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正是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階段成果與戰(zhàn)略布局的具體實施。
3建立雙向交流
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與繁榮,是建立在對等機制下的雙向交流,而非一廂情愿的單向灌輸。中國美聲經過長時間的市場觀察發(fā)現的這一局面,唯有增強自身的實力,才能與之抗衡,以求得雙向交流,實現文化的交融與互補,從而實現歌劇舞臺的繁榮,進一步建立和推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自強與自尊,并由此支撐文化的自信。
4實現中國歌劇走向世界
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潮中,中國美聲的航母已悄然顯露出其風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遠大的目標成于腳踏實地的努力。實現中國歌劇走向世界,更要靠中國音樂界全體同人的共同努力,提倡八仙過海,期待殊途同歸。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讓我們勠力同心,砥礪前行,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讓中國歌劇走向世界。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美聲幾經探索,一路前行,所踐行的是用中國語言演繹中國聲樂作品——中國歌劇,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站在歷史發(fā)展的環(huán)島,是折返還是前行,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既千載難逢,又稍縱即逝,面臨抉擇,當然是一如既往地實現通過傳統(tǒng)的現代呈現而實現與時代同行,與世界牽手,與未來對話的中國美聲定義和使命。與此同時,又暗示、提示、啟示和警示了中國作曲界,建立中國美聲學派,需要中國美聲作品的支撐,實現中國歌劇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更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新作、力作的不斷涌現,本次“現代京劇交響音樂會”可謂一箭雙雕,在注重歌劇表演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加強歌劇相關專業(yè),特別是歌劇作曲專業(yè)的建立和健全,最終實現中國歌劇走向世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