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中國,在當代卻遭遇了“不讀書”的現(xiàn)實尷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7.8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更達到年均24本。而在活動發(fā)起國英國,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更是高達64本。熱鬧的活動與嚴峻的現(xiàn)實一對比,免不了遭遇“有這功夫還不如去讀書”的情緒宣泄。
與諸多公益號召不同,讀書并非被暗藏在角落不為人知,相反,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多讀書”的規(guī)勸里。曾經(jīng)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當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標語,大概是每一所學校的標配。書籍在中國大體也不存在獲得的障礙,中國的書籍出版量早已是世界第一,價格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偏低。在這一大背景下,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讀書號召,自然有觀者疲勞。
宋代文人錢惟演說過:“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這則故事,展示了讀書作為生活方式的樣態(tài)。而在今天,讀書多少似乎變成了不少人的一種“姿勢”,用于向外界宣示“我是讀書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讀書日,社交媒體常被修飾過的“親切讀書照”刷屏,讀書成了文化格調(diào)的彰顯,變成了“炫耀性消費”。做出愛讀書的姿態(tài)、大張旗鼓舉辦活動,或許只是展現(xiàn)了一種補償性心理:正是現(xiàn)實情境的過于冷清,造成了姿態(tài)展示的極端熱鬧。對不讀書的過度焦慮,造成了全民號召讀書的文化景觀。
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說古代的障礙是教育、書籍的獲得成本,在今天則是占據(jù)時間的機會成本。成為生活方式的讀書,必然和功利相悖,正如中國學生從小就泡在書山題海里,在脫離了功利指向后卻沒有形成廣泛的讀書習慣。閱讀的意義,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善,而非具體問題的解決。南北朝時梁元帝藏書萬卷,國破時卻一舉焚之,理由是“讀書破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他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但是,讀書并不必然導向“成功”,而是指向“豐沛”。這種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圍內(nèi)的養(yǎng)成還需時日,過多焦慮也無用,而能緩解這焦慮的,唯有靜靜讀書。
(選自《光明日報》2016年11月17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