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宗儀認為文章首尾如“鳳頭豹尾”,方能視為好文章。縱覽歷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的作文開頭倒是精心構思,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只是結尾太過草率,令人大跌眼鏡,眼看到手的高分就因為這樣的結尾,而與自己擦肩而過,豈不令人惋惜!下面就結合高考作文中的精彩首尾,談談考場作文的構思技巧。
一、移花接木巧點題
放眼全國高考,材料作文幾乎一統(tǒng)江湖,這就要求考生能準確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合理確立行文的中心,接下來精心設計開頭的樣式,讓閱卷老師對自己的文章有一份好感。當然,高分作文除卻好的開頭,還得看你的結尾如何。因為文章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進行的,一著不慎,便有滿盤皆輸?shù)娘L險。靈光一閃寫出精妙開頭后,就開始信馬由韁地“侃”下去,焉能獲得高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開頭出現(xiàn)的事物或語句,在結尾時讓它再度出山,形成首尾遙相呼應的態(tài)勢,使全文開合自如,結構渾然一體,考生思維縝密自然就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尾呼應,并非簡單的重復。結尾是全文情感的升華,要注意簡潔明快、新穎別致,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片段示例]
(開頭)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周邊的角被歲月磨白、磨毛了,她定定地望著里面夾的黑白照,歲月竟將它裝訂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駁的印跡。她忍著淚,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本就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唯有自愛,此生不老……
(結尾)記憶就站在那里,朝阿錦點頭微笑,阿錦輕輕合上相冊,眼里頓時泛起了淚花。那泛黃的、陳舊的黑白相冊,裝載著那么多的記憶,明晃晃地耀眼。時代永遠會變,可有一些東西,卻固若金湯,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歲月靜好!
——《阿錦的黑白記憶》
名師點撥:首段以“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起筆,通過對相冊里黑白照片的感受,轉入敘述人生成長的記憶碎片。這樣的開頭,有助于作者從容敘述文章主體部分的回憶,那些親切可感的生活情景便聯(lián)袂登場,令人有眼前一亮的喜悅。文題材料的主體部分是講述黑白照片與數(shù)碼時代的辯證關系,該考生不動聲色地將黑白照片“移”進開頭,然后以淚花點點“接”出對過往歲月的追憶,顯得匠心獨運,毫無穿鑿的痕跡。在此基礎上,結尾以“眼里頓時泛起了淚花”呼應開頭,巧妙扣題,將她“忍著淚”的畫面再次曝光,收到一詠三嘆的藝術效果,實現(xiàn)情感升華,表達對美好時光的珍惜與留戀之情。
二、錦上添花妙修辭
《考試說明》中明確規(guī)定“發(fā)展等級”的一個標準就是“有文采”,而要讓文章的語言出新、出奇、出文采,運用修辭無疑是一條捷徑。因為恰當?shù)厥褂眯揶o,譬如排比、反問、比喻等,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振聾發(fā)聵。若是對古詩文非常熟悉,在行文中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將那些獨特的意象自然地嵌入文章,讓文章亮點紛呈,絕對能成為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得分利器。尤其是記敘文,在描述事件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使用修辭手法,將會很快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讓文章多出一個個亮點,讓人擊節(jié)叫好,心情愉悅。若是議論文,在夾敘夾議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比喻論證,也能使語言優(yōu)美,深入淺出。
[片段示例]
(開頭)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舉手投足間,溢滿了無盡的善意與關愛。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在紙條上寫下“危險”二字,舉手之勞,似春風撩撥起新鮮的絲絲竹筍,似皓月映射出心田的斑斑影跡,在心中開辟世外桃源。
(結尾)舉手之勞,平凡得微不足道,卻需要我們用長久的信念支撐。在心中種下善意與責任的種子,讓它在浮世喧囂里纖塵不染,在狂風驟雨里吐蕊生花。在某一刻,善因開出善果,聽見清風的呢喃,看見繁星漫天。
——《堅守責任,善心長存》
名師點撥:標題既是觀點,又切中了所給材料中關于責任、關于堅守的主旨。開頭的妙處就在于引用了兩句對仗工整的古詩,暗合善心之念。而接下來,考生圍繞善意與關愛展開聯(lián)想,強調舉手之勞的善意所在。兩個“似”字句,錦上添花,毫無雕琢之嫌。結尾落筆于善舉、平凡及信念,強調心中種下善念,就能讓自己在浮華而喧囂的塵世間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聽見呢喃的春風,看見漫天的繁星。
三、反彈琵琶不離奇
反彈琵琶,即文章的結尾和讀者原來預料的完全相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逆向思維。這種構思法,往往會使讀者的思路跟著作者走,就在他們以為水到渠成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結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反彈琵琶,可以使文章產生出奇制勝的藝術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舊瓶裝新酒”的過程中,千萬不能犯結論離奇的錯誤。
[片段示例]
(開頭)老劉在山上捉到兩只猴子。他把猴子帶回家,想訓練它們表演的能力,幫自己掙大錢。大猴子拒絕表演;小猴子樂于表演。
(結尾)然而,當半個月后老劉再來到山上時,發(fā)現(xiàn)小猴子已經死了。原來小猴子由于肥胖已不能很好地爬樹,適應不了競爭激烈的野外環(huán)境,居然活生生地餓死了。
——《兩只猴子》
名師點撥:該考生選擇了寓言的形式,講述了兩只猴子的故事——在訓練時,大猴子以看透世事的眼神,警惕地對待嗟來之食,寧可餓死,也不用自己的演技博取果腹之物;小猴子則熱衷于表演,只要給吃的,它就拼了命地走圈,然后討賞,再走圈,再討賞,最終得了肥胖癥,不能再從事表演來為主人掙錢,以致被放歸山林。
文章雖然敘事平淡,但在凸顯主旨上手法高明。結尾處,按常理應該是寫大猴子瘦得皮包骨頭乃至餓死,而作者偏寫那只肥胖的小猴子因為喪失覓食能力,活活被餓死。這種反彈琵琶的構思,更能彰顯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批判效果更加顯著。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激發(fā)了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有振聾發(fā)聵的閱讀效果,不愧為反彈琵琶的佳作。
四、卒章顯志費心機
卒章顯志,即在文章結尾才點明文章的主旨。這種構思的好處是文章銜接緊密,事件的描寫或觀點的論證有條不紊、循序漸進。文章的思路和線索均較清晰,而結尾的點明主旨往往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此類結尾,一般是用簡潔的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來明確主旨;或者直接敘述事情的原委,從而揭開謎底。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敘事或論證中,切忌過早明確觀點或暗示事情的結局,否則文章就會失去懸念,失去可讀性。
[片段示例]
(開頭)盧梭言道:“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边@算是對當代人生存狀況的概括性論斷了。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來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依愚之拙見,當我們欣欣然于擁有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自由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必須穿越沙漠,即我們的不自由。
(結尾)誠如“不自由”飽含的是禁錮與約束,“自由”也并非膚淺的“從心所欲”。猶念卡夫卡說:“沙漠謎一般的特點,必然會讓你觸及它的每一寸土地?!弊屛覀儙е鴮Α安蛔杂伞钡木次?,也帶著對“自由”的追求,穿越沙漠,走過山川、草原,在跋涉中拾起關于風霜雨雪的感動,也在哲思中感受生命的每一抹亮色。
——《從不自由到自由》
名師點撥:文章開篇就由“自由”引出“不自由”的話題,并將之置身于個體、集體與社會之間,凸顯其重要意義,作為文章立意所在,這是需要語言表達功底作為后盾的。而結尾呢,作者沒有一味地重復開頭的素材,而是另辟蹊徑,從卡夫卡的名言中再次推導出自由與不自由的辯證關系,顯得意境高遠,且又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