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是個有意思的東西。
教學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是很有趣味的,有的文章本身也是很有趣味的,還有的從作者意圖來看正是要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生活的趣味……《夏天的昆蟲》正是綜合了以上幾個特點的一篇課文。文末寫道:“或問:你寫這些昆蟲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現(xiàn)在的孩子對自然發(fā)生興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中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單元的單元導讀也這樣寫道:“本單元的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喜愛鳴叫的蟈蟈和蟬,多彩的蜻蜓,漂亮的螳螂……閱讀這些課文,了解不同動物的習性和特點,必將喚起我們對動物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激發(fā)我們愛護動物的熱情。”然而,這畢竟是語文課,不是生物課,如何將品趣與學語文巧妙結(jié)合,在品趣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語文學習中激發(fā)對自然的興趣,應該是語文教師教學此類課文不可回避的問題。
面對一篇課文,教師具有一定的審趣能力是很重要的。結(jié)合《夏天的昆蟲》的具體教學情況,我覺得本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趣文趣教。
一、字詞教學,賞漢字魅力
世界上怕是再也沒有一種語言比漢字更有意蘊情味,可是我們在教學中,常常忽視漢字六法(象形、形聲、假借、指事、會意、轉(zhuǎn)注),將漢字拆成冰冷堅硬的橫、豎、撇、捺,以此來強加記憶,這抹殺了漢字的趣味性,是不可取的。
例如,“侉”是一個形聲字,“人”和“夸”聯(lián)系起來表示“浮夸之人”“華而不實之人”。由此引入文中,“侉”就是“粗大,不細巧”的意思。這樣“侉”字的音、形、義就一目了然了。
再如,“赭”也是一個形聲字,由“赤”和“者”聯(lián)合而成,“者”字族漢字都與“家”“室”有關,而“赤”是紅色。因此,“赭”的本義是“生產(chǎn)紅色顏料的專業(yè)戶”。在文中,聯(lián)系句子“暗赭色”便不難理解“赭”是表示一種顏色:紅褐色。
“謊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花人的情態(tài)。從字面來理解,“謊花”就是“會說謊的花”。什么是“會說謊的花”呢?原來是植物的雄性花,是一種不結(jié)果的花。
像這樣的字詞,文中還有很多,我們要拋棄生硬的字詞教學理念,對字詞尋根溯源。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巧妙地呈現(xiàn)漢字的魅力,趣味就自然產(chǎn)生了。
二、標點符號,小宇宙里蘊藏著大能量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一套符號。由于其輔助功能,常常被人忽視,但是如果留心,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
一種是“嘟溜”,體較小,綠色而有點銀光,樣子最好看,叫聲也好聽:“嘟溜——嘟溜——嘟溜?!?/p>
這里的破折號是表示聲音的延長,可是,如果僅僅是這樣,那真是毫無趣味可言。教學中,請學生拖長了聲音讀“嘟溜——”,讓他們體會“嘟溜”的叫聲。同時,聯(lián)系另一種蟬的名稱“嘰溜”,揣測“嘰溜”的叫聲。這時,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嘰溜”的叫聲就是“嘰溜”“嘰溜”,正如文中所說“也是因其叫聲而得名”。接著再請學生讀“嘟溜——嘟溜——嘟溜”,拖長了聲音,連叫幾聲,感受這種蟬叫聲的特點。最后以組為單位,來一個“此起彼伏”,學生對“嘟溜”這種蟬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且趣味橫生。同時,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也差不多理解到位了。有時候,一個標點所表達的內(nèi)容是文字所不能表達的。
三、抓住特點,賞動物個性
《夏天的昆蟲》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以第一部分蟈蟈中的“侉叫蛐子”為例。
蟈蟈在我們那里叫做“叫蛐子”。因為它長得粗壯結(jié)實,樣子也不大好看,還特別在前面加一個“侉”字,叫做“侉叫蛐子”。這東西就是會呱呱地叫。有時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籠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聲:“呱!——”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據(jù)說吃了辣椒更愛叫,我就挑頂辣的辣椒喂它。早晨,掐了南瓜花(謊花)喂它,只是取其好看而已。這東西是咬人的。有時捏住籠子,它會從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頭肚子一口。
“侉叫蛐子”的特點固然是“侉”,到底是怎么個“侉”法呢?首先,長得“侉”,“長得粗壯結(jié)實,樣子也不大好看”。其次,叫聲“侉”,煩人,“呱”是擬聲詞,叫聲毫無羞澀與婉約之感,后附感嘆號,叫聲簡短,爆破力強,夠“侉”!再次,吃得“侉”,能吃辣椒,頂辣的辣椒。最后,性格“侉”,那么小的體格竟然咬人!這一部分,緊緊扣住“侉”字,從外形到聲音到內(nèi)在的性格,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侉叫蛐子”的有趣。同時,在文字背后,又流露出一個孩童逗弄蛐蛐的無限快樂。
四、方言,不可忽視的精彩表達
普通話的普及使得人與人的溝通更加方便,但是,有時候,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內(nèi)容,普通話就很難將其神韻傳達到位。如:
選一根結(jié)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折)成三角形,用線縛(捆)住,看見有大蜘蛛網(wǎng)就一絞(轉(zhuǎn)),三角里絡(粘)滿了蜘蛛網(wǎng),很黏。瞅(看)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扣),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加點的動詞是汪曾祺先生家鄉(xiāng)的方言,似乎可以用括號里的詞語進行解釋,但是如果換用了括號里的詞,這一段文字就黯然失色了?!罢邸薄袄Α憋@得很正規(guī),“撅”“縛”就帶點隨意,流露出兒童玩樂時的隨性;“絞”“絡”比“轉(zhuǎn)”“粘”生動形象多了,表現(xiàn)出了兒童們動作夸張一些,心里愉悅些的生動形象;“瞅”是形容看了好長時間,無比專注,甚至還可以讀出內(nèi)心的期待;“捂”比“扣”動作要輕,要小心,飽含了孩童們的期待,還有幾絲竊喜。這些詞語,非常準確地表達出當時的情形,教學時,運用比較,學生可以讀出捕蟬的精彩及內(nèi)心的快樂。
普通話的表達中規(guī)中矩,有時難以入微;方言就顯得“土生土長”,原汁原味。在一些文章中,如能發(fā)現(xiàn)這些細微的區(qū)別,并加以重視,可以更好地讀懂文章。
一篇趣文當中,有趣的元素有很多,需要閱讀者去主動發(fā)現(xiàn);一些教學內(nèi)容,或許本身并沒有多大的趣味,但經(jīng)過教學者的設計,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現(xiàn)文章的趣味是一種難得的能力,讓學生感覺到有趣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讓我們把語文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