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畫竹堪稱一絕,他畫的竹子,形神俱備,清雅脫俗,有真氣、真趣、真意。他曾經(jīng)這樣敘述創(chuàng)作的動機:“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睍?,看得真切,看出門道,是畫家的必備功夫。作畫如此,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這樣,筆下才會敘說真話,抒寫真情。如何讓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豐富起來,讓他們的作文能夠有自己的思想,讓他們從內(nèi)心里喜歡寫作,把寫作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入手,融入審美體驗,提升思維品質(zhì),激活創(chuàng)新寫作的潛能。
一、觀察力:促進學生寫作深度學習的產(chǎn)生
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有一個專題欄目《看見》,這個欄目重點觀察變化中的時代生活,用影像記錄事件中的人,刻畫社會的冷暖,人的感知、思想與渴望。主持人柴靜出了同名書籍《看見》。無論是現(xiàn)代媒體,還是媒體工作者,他們的宗旨都在于為一個清晰的世界努力。走入信息時代,聲光音色,繽紛復雜,如何讓學生看清生活的真面目,有自己的獨立思想,邊走邊看,我手寫我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深度學習是學生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全面參與的活動,觀察力可以促進深度學習的產(chǎn)生。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觀察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鮮活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在他的實驗學校,兒童在小學階段要進行300次觀察,他根據(jù)學生觀察的實況,匯編長達300頁的名為《大自然的書》的觀察教材。他為學生出的233個作文題,“寫生”作文題目占一半。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寫生課”不僅是觀察,更是學習思索;不僅是有趣的散步,更是上思維課,上引人入勝、生動有趣的課。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些說法都在強調(diào)觀察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我們梳理一下南京市近5年中考作文題:“帶一本書去旅行”“書里有個‘我’”“只是因為 (那本書、那條路、那個人)”“想想別人”“讓我想一想”。這些題目都在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成長。寫作中的深度學習強調(diào)學生主體在場,書寫我見我聞, 我行我思。
二、深度觀察:寫作課程深度學習的基本路徑
觀察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引導學生“看什么”,眼中有了無限風景,筆下才會氣象萬千;還要教會學生“怎么看”,領悟了觀察的要領、宗旨,才會看到被遮蔽的事實與真相,才會有自己的獨特感悟。深度學習需要深度觀察,強調(diào)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地圖與能力體系。高品質(zhì)的寫作學習,即在于學生與世界、文本以及自我展開多重對話,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聞與思想情感。
1. 觀看之物: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1)觀察自然。
蘇霍姆林斯基經(jīng)常帶領學生上“實物寫生”作文課。如《春天里的第一朵花》《晚霞》《當太陽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柔和的微風》等,學生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并運用充滿色彩的語言描繪出來,美就自然地滲透進心靈,同時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凈化。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傾聽窗外聲音,讀無字之書。草木蟲魚、陰晴雨晦、街頭雜談、鄉(xiāng)村一角,駐足時定有所得,留心處皆有學問。我在家鄉(xiāng)工作時的校園叫“翦凇園”,有古樹名木,也有時令花草,我給每一屆學生都會上關于“樹”的系列主題作文課。春天,那一架紫藤蘿花開花謝,有期冀,有歡欣,有哀傷;盛夏,樸樹的樹冠如巨傘,濃蔭匝地,滿心清涼;深秋,那棵銀杏的黃葉晨光中還在枝頭招搖,傍晚時分,一陣秋風,葉子打著旋兒落下,滿地金黃。我們一起觀看樹景,也在看自然,看生命。榮枯興衰,集于筆端,有生活的感慨,更有生命的思考。學生的視角有了廣度,筆下的文字,自然有了溫度,這樣的寫作,也就有了深度。
(2)觀察社會。
寫作需要學生傾吐心聲,需要“我”的在場。學生的作文里一般只有“小我”,無論是中考作文,還是平時的寫作,學生寫作素材一般都是寫友情、親情,集中于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寫社會生活的極少,能表現(xiàn)“大我”的很難見到,社會責任、公平與道義、同情與憐憫等主題更是很少涉及。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敝挥型卣箤W生的視野,才會有新素材、大境界。我們一方面要有意而為,開展語文社會實踐活動,開發(fā)語文活動課程資源,結(jié)合教材,貼近生活,設計基于寫作的綜合實踐課;另一方面,率性而為,鼓勵學生自由寫作,多寫隨筆,及時記錄世間萬象,留下心靈的點滴感悟。
永嘉山水,秀美清凈。謝靈運在這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山水詩。隨著溫州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任職于溫州翔宇中學時,我讓學生針對現(xiàn)狀,任選角度作文:有的寫永嘉山水,我心飛翔;有的寫永嘉山水,我心憂思;有的寫永嘉山水,我心展望……因為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生發(fā)的思想情感就有了差異。
(3)觀察自我。
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向外看”,也要讓學生“向內(nèi)看”。觀察自然,觀察社會,是在與大世界對話;反觀自我,傾聽自己的心聲,是在審視“小宇宙”。寫作是語言歷練的過程,也是情感吐露的過程、思維提升的過程,更是精神發(fā)育的歷程。
一個人的作文就是他的成長史。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學段,是學生從兒童、少年到青年不斷成熟的過程。暑假里整理女兒的日記本,將她9歲與15歲寫的日記題目摘錄下來。小學三年級時寫的日記題目如下:“人蚊大戰(zhàn)”“我想當廚師”“與鞠萍姐姐聯(lián)歡”“釣龍蝦”“螢火蟲”“知了”“她是誰”“熱鬧的夜晚”等,這些題目大都寫兒童趣事,鄉(xiāng)村生活,因為她在鄉(xiāng)鎮(zhèn)學校讀到二年級,這段鄉(xiāng)村生活,為她留住了童年,也讓她感受到鄉(xiāng)村的淳樸與恬靜。初三年級的日記題目如下:“盛夏的果實”“牽手文學一路風情”“有了感覺就幸?!薄敖o思念放個假”“暢想我的2008”“遙遠的聲音”“冬日里的戀戀韓風”“冬去春又來”等等,這些題目的視野更加廣闊,情感更加豐富深入,對文學、歷史、時尚生活以及個人成長等有了自己的思考。
(4)觀察圖像。
許多事實表明,讀圖影響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使他們的思想幼稚化,逐漸丟失了生命本身的悟性,影響了價值判斷的正確性。其實,只要我們善于利用圖像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閱讀圖像同樣可以提升學生寫作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是讀圖作文。我們要善于選擇有美感、有意味的圖片,這些圖片能夠吸引觀眾的興趣,且讓學生有表達讀圖感受的寫作愿望。不少雜志的封面或者插頁,都配有精美的圖片,我們做個有心人,這些圖片都是寫作課極佳的課程資源。如汶川地震一周年,各大媒體推出了紀念特刊,圍繞特刊的首頁圖片,我讓學生以編輯的身份為報紙寫一段按語。這樣的寫作,主題集中,內(nèi)容具體,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激情。
二是讀影像作文?,F(xiàn)在許多學校及有心的語文老師都在開設電影課,從小學到中學,為學生設計一份觀看指南,同時在觀看方法以及觀看后如何交流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曾經(jīng)向?qū)W生推薦大片《少年派的夢幻漂流》,讓他們走進影院感受3D電影的奇妙世界;也曾經(jīng)在中考前的作文課上,將整整2節(jié)課用來播放美國電影《金剛》;我讓學生觀看伊朗電影《小鞋子》,以編劇、導演的身份揣摩影片劇本、拍攝的技巧,并借鑒到記敘文的寫作中來,學習如何多角度刻畫人物,如何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敘事怎樣運用懸念,做到一波三折等等。
2.觀看之道:道通天地,萬物靜觀皆自得。
(1)帶著鏡頭觀察:明察秋毫。
我們要引導學生帶著廣角鏡頭看世界,世間萬物,皆入眼簾;還要帶著顯微鏡觀察,細察其紋理。如何看得仔細?首先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其次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察。通過多角度的觀察,既看見全貌,也能夠把握住細節(jié)。如我所在的校園新栽種了許多樹木,我讓學生在校園里走一走,了解校園里新栽了哪些樹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棵樹,同時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學會多角度描寫事物。我讓學生觀察一杯茶,說說看到了什么,聞一聞,自己嗅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由眼前的這一杯茶想到了什么,由此及彼,由實到虛,在品茶的同時,學生觀察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2)帶著情感去觀察:切身體驗。
邊走邊看,不僅需要身體投入生活,還要用心體驗生活。寫作需要“多情”,“多情自古傷離別”“多情應笑我”之類佳句,離不開一個“情”字。帶著溫情、愛心去看風景,看世態(tài),才會領略四時之景、朝暮之景、陰晴之景的妙處與情趣,才能夠洞察人心、人情、人性。
一位學生在作文《時間都去哪兒》后記中寫道: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兩年多,可旺仔(一只狗)陪伴在我身邊的那三年所經(jīng)歷的一切,卻無法讓我忘記。旺仔去世的那年,村子里的很多狗也都像旺仔一樣生病去世了。旺仔只是我們生命中的一份真摯的情感,而我們是旺仔的全部。旺仔的世界里沒有人性的殘酷,只有童真與單純。聽到春晚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時想起了旺仔,眼淚無法控制,寫下了這篇文章。這位學生在時間的長河中,銘記一只狗,體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3)帶著思想觀察:看出門道。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如何讓學生看出門道,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由形象到抽象進行思維訓練。我工作的校園新移植了許多樹木,有的用木架固定扶持,有的截去了長的枝干,還有的打著吊針輸送營養(yǎng)液。學生在觀察后生發(fā)了這樣的感悟:成長需要精心的呵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茁壯成長;一個人只有不斷改善自身的缺點,才能更完善;挺過人生的關口,就能迎來光明。這些心靈獨白源于對一枝一葉的深情關注,自然會產(chǎn)生豐富深刻的思想。我讓學生觀察廢棄的鳥巢,同時結(jié)合山區(qū)里的許多老房子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從關注自然到關注社會,由鳥的四季生活到人的一生展開聯(lián)想,學生產(chǎn)生了許多想法:要關愛老人,常回家看看;老房子是我們的心靈家園、精神的棲息地;在現(xiàn)代社會要學會適應,尋找下一個家鄉(xiāng),此心安處即故鄉(xiāng)等等。
三、從觀察力走向創(chuàng)造力:寫作課程深度學習的必然選擇。
1.從生活到生命:寫作的價值觀決定學生的目光走向與思想深度。
學生寫作的目的大致分為兩類:為分數(shù)的寫作和為生命的寫作。我們強調(diào)邊走邊看寫好作文,是為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作文,在生活化作文中抒發(fā)情感,明白事理,更多的是為了生命的發(fā)展,好的作文分數(shù)只是其副產(chǎn)品。一個學生熱愛寫作,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他的作文就會有亮點,也會得到高分,他們的未來會走得更穩(wěn)更遠。
我們倡導“慢生活”,讓學生有自主支配的時間,有自由活動的空間,這樣他們才有可能走進自然,融入社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僅僅局限于家庭、學校、輔導班三點一線的生活,沒有了閑暇時光,何來“邊走邊看”,自然談不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了。
進入信息時代,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引導學生不看什么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讓學生遠離讀屏,熱愛紙質(zhì)書籍。臺灣名人龍應臺在寫作教書之余,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懷揣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她的代表作《目送》一書被稱為“心筆記”,書中插圖就是龍應臺業(yè)余拍攝的將近70幅攝影作品,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風景以及人情故事。如果我們的學生也能用相機、畫筆或者文章及時記錄生活的點滴美好,自然遠離庸俗,追求崇高。
2.從觀察力走向創(chuàng)造力:讓寫作成為生命的持久修行。
寫作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表達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等。其中觀察力是基礎能力,創(chuàng)造力是寫作進入佳境的顯性標志。贊可夫這樣說:“學習觀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很快會發(fā)現(xiàn)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睘榱艘龑W生捕捉生活的美好瞬間,我們舉辦攝影作品展,將展覽命名為“慧眼:雕刻時光”,帶領學生參觀展覽后,讓他們寫身邊的景物,寫身邊的人物。借助影像描繪情境,可以進行形象思維訓練;認識圖像背后的意蘊,提煉深刻的主題,需要發(fā)散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介入,這樣才能夠“想得到”“想得妙”。
深度學習強調(diào)學生作為社會主體必須具備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養(yǎng)、積極參與的實踐能力與崇高的精神追求。學生寫作,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也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伴隨生命的成長且行且思。我們鼓勵學生自由寫作,在課內(nèi)寫作的基礎上進行課外練筆,在規(guī)范性寫作的同時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在自媒體時代,要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建立QQ個人寫作空間,或者利用QQ群、微信群分享交流,這些網(wǎng)絡媒體圖文并茂,題材廣泛,選材自由,發(fā)表便捷,互動及時,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提高他們寫作素養(yǎng)的同時,不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南京市第十七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