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個容易焦慮的人,孩子出生后,她的焦慮更是發(fā)展到了極致。孩子稍微有點兒哭鬧,她就認為孩子不舒服,要帶孩子去醫(yī)院。孩子沒發(fā)燒,她也說孩子身上熱,還要去醫(yī)院。我覺得,不應該有事沒事往醫(yī)院跑,她就說我不夠愛孩子,可我知道自己有多愛這個小生命。我該怎么跟妻子溝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抑郁和焦慮常常相伴而生,有時焦慮是抑郁的前奏;有時抑郁表現得不明顯,主要以焦慮的形式表現出來。不管怎么說,這兩種情緒都可能與產后生理上、心理上的變化有關。
按照你的說法,妻子原本就是一個焦慮型的人,容易緊張、敏感、多疑慮、不抗壓。而生孩子和做媽媽是在生理和心理壓力都超大的事情,毫無疑問,它們會進一步激發(fā)、放大她原有的焦慮,超出她的承受能力和防御水平,她就會表現出所謂的“癥狀”。比如,將自己的過度不安和擔心投射到孩子身上等。
這樣的特殊時期,丈夫就不要在意她的“指責”了。她說你不愛孩子,其實只是她沉浸在不安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宣泄、轉移自己的情緒,并非有針對性、合乎邏輯地指責你。
在了解她的心理狀態(tài)后,你就知道,明智的做法是要去安撫妻子的焦慮情緒。焦慮的核心是擔心和恐懼,或者說不安全感。你不要想能直接幫她去除不安,專業(yè)心理咨詢師都未必能做到,但至少千萬不要用“你不可理喻”或“你有病”之類的譏諷語言。也不要心有怨氣,最好用堅定而溫柔的保證式言語安慰她,比如,“別擔心,親愛的,有我呢”;同時配合行動,比如,隨時準備好溫度計,或者是做好各種準備,讓她放心可以隨時去醫(yī)院,或者在醫(yī)院錄下醫(yī)生的話語等。
當然,我們也知道,一個人的安全感很難完全從別處獲得,你最多起到支持、安慰的作用,她還須自己慢慢克服。時間會是一個好的幫手,隨著身體的慢慢恢復,或者孩子去幾次醫(yī)院沒有大事后,新媽媽們會漸漸脫敏,不再那么“神經質”。
學習一些放松技術,如瑜伽、正念都是很好的緩解焦慮的方法。
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的話,那就有必要去看醫(yī)生,考慮是否用些抗焦慮的藥,或是尋求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