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的人會愛我VS
我會被挑選
毫無疑問,徐靜蕾和蔣方舟都是才女。
徐靜蕾,從偶像演員出身,一路上當導演、辦雜志,閑暇時寫博客、寫毛筆字,甚至縫制手工包,仿佛在生活和事業(yè)中都無所不能。
蔣方舟,7歲開始寫散文,9歲出版自己的作品,因為寫作才華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著作頗豐。
才女談婚姻和戀愛,尤其令人好奇,因為她們經濟獨立,不受很多現實條件制約,更能隨心所欲,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節(jié)目里,徐靜蕾表現得不徐不迎,獨立自信。她認為婚戀的主動權在自己,她會告訴男友“我討厭倒垃圾”,也不會為了讓對方覺得自己有“女人味兒”躲在家里寫字,她說:“我只想活成自己想要的一生?!?/p>
而蔣方舟則處處流露出對婚姻的焦慮。她覺得自己無法超越男權的“遺毒”,會用“男人征服女人”來描繪這種關系,把自己當作“在婚姻市場里等待被挑選的對象”,不停地相親。
因為對婚戀的認知不同,兩人在關系中呈現出的狀態(tài)也大不同。
徐靜蕾可以在戀愛中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比如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婚、不生孩子等。而蔣方舟則不能,她把婚姻當成自己的第一選擇,單身是自己退而求其次的備選。所以,她不停地去相親,而且總擔心被人看不上。
蔣方舟說:“記憶中最驚悚的畫面,是一位仍充滿著吸引力的男人,并肩站著同歲但是看起來已經非常蒼老的妻子,因為我的伴侶覺得我配不上他,世人也會覺得我破壞了畫面的美感?!?/p>
也因此,蔣方舟這樣描述婚姻中的女性:“你一結婚,就進入到一個家庭中。你全部的心思,就是你的這個自我實現的目標全在這個男性身上。有一天這個突然崩塌,所以不是能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問題……”在她看來,丈夫的離開對妻子來說是一個世界觀的整體摧毀。
同為才女,對待婚姻,徐靜蕾看似更瀟灑更自信,而蔣方舟則有各種擔憂,透露著深深的不自信。
婚戀關系中,中國女性普遍很被動
有人說,她們年齡不同,經歷不同,看待問題有差異再正常不過。而我想說的是,蔣方舟的擔憂其實是很多女性所面臨的婚姻無奈。
先看一則熱門新聞。說的是一個女孩月收入8000元卻只能從男友那兒領到600元的零花錢。男友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存錢和你結婚。女孩進退兩難,要么繼續(xù)忍受“渣男”的剝削,要么分手損失近3年的收入。
再看一個悲傷故事。女人是某寶的資深管理者,一直是家里的經濟支柱,每年光股票分紅就有幾十萬元。盡管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卻因為不能生育被迫和丈夫離婚。她也曾努力爭取過,最終因母親一句“不要耽誤人家”而徹底絕望。
很顯然,在婚戀關系中,這兩名女性很被動。
事實上,大多數女性在婚戀關系中都很被動。
為什么會這樣?
節(jié)目中,竇文濤分析了這種現象存在的客觀原因:在一些偏遠山區(qū),還有殺死女嬰的現象。連基本生存權都得不到保證,更談不上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但凡有資源,比如金錢、教育等,都會優(yōu)先給予家中的男性。女性手中沒有太多的資源,只能變得依賴,這是她們在男權社會中的一種自我保護。
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性,作為下一代的主要撫育者會把這種內在的無力感傳遞下去。如果母親處處以父親為中心,用壓抑自我感受換取對方的愛,那家庭中的女孩子自然也會覺得作為女人,自我價值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于對于男人來說她是什么。
迷失自我的認知直接決定了兩個人的關系結局:他對我好,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對我壞,我的世界開始坍塌。
所以,如果養(yǎng)育孩子的媽媽們沒有這種對關系的覺知,不懂得在婚姻中經營自己。那么,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女孩子擁有了多少和男孩子一樣的權利,也會在親密關系中淪為被動的狀態(tài)。
結婚與否不是關鍵,關鍵是找回自己
那么,如何改變關系中的被動角色呢?關鍵在于,提升自我的獨立性。
獨立,首先意味著對待親密關系,有屬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徐靜蕾曾說過,她一度想結婚,但這種想法不是來自父母,而是受到瓊瑤的小說、電視劇的影響。后來,她發(fā)現那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所以又推翻自己,開始重新思考婚姻。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婚姻的看法都是受到文化熏陶和家庭期待影響的。但是,聽夠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離婚的女人很掉價”之類的言論,你有沒有搞清楚,自己對婚姻、愛情的期待是什么呢?
為了老了有個伴兒?那要取決于你的伴侶是否健康、是否足夠長壽;
為了有個靠山,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那要取決于你的伴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供養(yǎng)你,還要保證他在未來的五六十年一直擁有這種能力;
為了有一個人能夠說說話、陪伴自己?那要取決于你的伴侶是否足夠貼心,是不是愿意永遠和你一心一意……
瞧,我們很多對婚姻的期待,的確有可能在進入婚姻后慢慢落空。
所以,婚姻最終考驗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能力。
其實,好的關系不是尋找到的,而是經營出來的。我們經營一段關系的能力如何,我們就能擁有怎樣的親密關系。否則,婚姻總是有冒險的成分。
除了思想上的獨立,我們也要盡量保持行為上的獨立。就像日本的家庭主婦,她們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一起追星一起旅游,生活甚至比丈夫還要豐富。
所以,獨立不是讓我們和男性劃清界限,而是不過度依賴伴侶,在親密關系中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這恰恰提示我們,無論我們處于婚姻中還是處于單身中,都不要放棄自我成長。一旦將自己的幸福托付給對方,女性就開始陷入了被動。
所以,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情感體驗,不讓自己變得匱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享受親密關系帶給自己的美好之處,因為我們配得上這段感情。
所以,無論結婚還是不結婚,我們最應該放下的是自己對他人認可的渴求、擺脫不必要的焦慮,靜下心來慢慢修煉自己。
找回自己,才會無懼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