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會萍
(贛州市立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膽囊切除術后行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報道
危會萍
(贛州市立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探究膽囊切除術后行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58例膽囊切除術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例。觀察組通過預見性護理,對照組通過常規(guī)護理,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并發(fā)癥、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7.23±1.51)d,術后住院時間為(6.02±0.45)d;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9.37±1.68)d,術后住院時間為(7.65±0.57)d,差異均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55%、82.76%,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0%,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03%,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膽囊切除術后行預見性護理,護理效果良好,能夠顯著改善預后,并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膽囊切除術;預見性護理;臨床效果
預見性護理屬于超前護理的方式,一般為護理方面的人員于準備階段的護理工作,以及護理工作的實施,均有可能產生一定的問題,這時應對其加以預測,同時掌握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在第一時間確定護理的方案及相關處理的策略[1]。從而,將被動診斷工作轉變?yōu)橹鲃訐尵鹊男问?,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所產生的疼痛感,確保治療和護理能夠達到較佳的效果。本次研究,選取58例膽囊切除術患者,探究膽囊切除術后行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現進行具體闡述。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58例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7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8.5±2.3)歲。對照組包括男14例,女15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9.5±2.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
1.2.1 觀察組的護理方式 觀察組通過預見性的方式進行護理:針對患者手術的狀況進行分析,結合其病癥情況,確定相關的護理策略:(1)手術后的護理:術后常規(guī)護理包括麻醉方面的護理、引流管方面的檢查、患者生命體征方面的檢查等。重點需要掌握并了解,患者術后的麻醉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影響,定期需對引流方面的裝置加以檢查,同時不斷的完善引流裝置方面的護理工作,確?;颊叩纳w征可以恢復正常。患者能夠有效的掌握并了解自身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醫(yī)護方面人員需針對患者下床活動,以及肢體功能的活動情況進行了解,進而確?;颊吣軌蛟诙虝r間內恢復病情。(2)并發(fā)癥方面的預防:加強患者術后監(jiān)護方面的工作,應全面對病癥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發(fā)癥的評估工作同時需做好并發(fā)癥方面的防治工作。(3)術后隨訪和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手術后,患者的意識逐漸達到清醒的狀態(tài),然后需針對患者病癥情況,和相關的知識了解的程度進行評估,對患者病癥的認知欠缺的方面加以耐心的指導,從而加強患者對自身病癥的認知及護理的配合。(4)心理方面的護理工作: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指導,確保其達到放松的狀態(tài),消除其不安和恐慌等不良情緒,同時對康復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并發(fā)癥方面的評估,如存在并發(fā)癥需在第一時間進行預防和干預。
1.2.2 對照組的護理方式 對照組通過常規(guī)護理,于術后行常規(guī)的護理,重點工作需針對其生命的體征、并發(fā)癥情況進行觀察,并通過心理方面的護理和健康方面的教育內容復制配合進行護理。
1.3 觀察的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住院的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5.0,實行統計學方面的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0%,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的滿意度的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5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2.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7.23±1.51)d,術后住院時間為(6.02± 0.45)d;對照組患者平均的住院時間為(9.37±1.68)d,術后住院時間為(7.65±0.5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流行病學實行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均在不斷的變化,且肝膽外科病癥每年呈上升的趨勢。所以,肝膽外科最為廣泛使用的手術即為膽囊切除手術[2]。手術后的護理工作,對于患者的康復情況可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術后護理屬于肝膽手術患者,在手術康復階段的基本方式。如沒有達到護理的具體要求,很容易出現并發(fā)癥情況,嚴重的情況使得患者的病情延遲,加大患者的心理方面,以及經濟方面的負擔。當前,預見性護理逐漸轉化為肝膽外科病癥護理廣泛應用的方式,其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3]。通過預見性護理僅有2例患者,產生并發(fā)癥情況,膽囊切除術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4]。臨床方面主要體現為:嘔吐、出血及黃疸、疸瘺等病癥。護理人員若只通過被動式進行對患者的護理,很大程度會造成誤診現象出現。通過預見性護理,首先相關的醫(yī)護人員應了解患者術后病情,針對其病情加以動態(tài)的檢測,并通過護理干預策略提高對患者心理方面的護理,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7.23±1.51)d、(6.02±0.45)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9.37±1.68)d、(7.65±0.57)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并發(fā)癥情況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觀察組并發(fā)癥情況、住院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所以,膽囊切除術后實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通過預見性護理對膽囊切除術患者加以治療,能夠從根本上控制患者黃疸、出血,以及嘔吐等并發(fā)癥情況的產生,并有效的縮短患者實際住院的時間,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6]。常規(guī)護理和預見性護理進行比較,比較零散、缺少系統性,對于患者的康復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而預見性護理,主要通過護理人員敏銳的觀察能力,對患者病情變化,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情改變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進而找到可能存在的問題。超前實施準確、全面的護理,防止產生護理方面的風險,進而確?;颊叩呐R床效果。這種護理模式,主要將護理工作以被動轉化成主動,從根本上積極調動起護理人員工作的熱情,并對病情、病癥知識有更充分的理解,從而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循序漸進開展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能實現主動化護理的效果,對于醫(yī)院開展護理工作非常有利,同時可提高護理的服務質量,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1]孫國霞.預見性護理在膽囊切除術后的應用[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3):3634.
[2]馬春梅,羅葆華,顧曉筱,等.預見性護理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應用[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32):295.
[3]楊麗花.膽囊及膽總管結石并2型糖尿病的護理叨[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3):431-432.
[4]張立錢.138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護理配合[J].全科護理,2012(11):1008-1009.
[5]盧明云.膽囊切除術患者60例的護理陰[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0.
[6]周廣菊.見性護理程序對降低妊高征患者并發(fā)癥的臨床作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0(2):1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