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盡輝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醫(yī)院檢驗科,河北 唐山 063300)
銀屑病患者血液學檢驗指標變化特點與臨床診治價值研究
王盡輝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醫(yī)院檢驗科,河北 唐山 063300)
目的 研究銀屑病患者血液學指標變化特點與臨床診治價值。方法 抽選82例銀屑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外選擇同時期到院實施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對照組,分析受檢人員血液學檢驗各指標,予以對比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健康體檢者比較,觀察組銀屑病患者C-反應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G、血常規(guī)指標、紅細胞沉降率、血尿酸均比較高,白蛋白、總蛋白、血清載脂蛋白A1均比較低(P<0.05)。結論 對銀屑病患者血液檢驗指標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可提供合理參考依據(jù)給疾病診治,便于患者預后評判,臨床價值高。
血液學指標;銀屑?。慌R床
銀屑病的發(fā)生和遺傳、內分泌、代謝障礙、精神以及感染等因素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目前關于其發(fā)病原因和機制尚無明確標準[1-2]。本文就銀屑病患者血液學檢驗指標變化特點與臨床診治價值進行研究。
1.1 基本資料
將82例銀屑病患者納入研究,作為觀察組,入院診治時間2014年3月~2016年9月,均滿足銀屑病診斷標準,其中男45例,女37例,平均年齡35.21±9.23歲。疾病類型:尋常型45例,膿包型2例,紅皮病型20例,剩余15例為關節(jié)病型。另選擇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女例數(shù)分別為46例、34例,平均年齡35.18±9.28歲。
1.2 方法
兩組受檢人員均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利用全自動細胞分析儀進行血液學指標的檢測,包含有血常規(guī)指標[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EO)、血小板平均體積(MPV)、中性粒細胞百分率(NEUT)、血小板計數(shù)(PLT)]、C-反應蛋白(CRP)、血尿酸(UA)、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總蛋白(TP)、白蛋白(ALB)、載脂蛋白A1(ApoA1)、紅細胞沉降率(ESR)。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用SPSS 19.0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各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經(jīng)t比較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x2比較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受檢人員血液檢驗指標比較見表1,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健康體檢者相比較,觀察組銀屑病患者C-反應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G、血常規(guī)指標、紅細胞沉降率、血尿酸均比較高,白蛋白、總蛋白、血清載脂蛋白A1均比較低(P<0.05)。
銀屑病作為臨床中常見皮膚病,為角質形成細胞過度增殖所致,大部分學者認為該病的發(fā)生和遺傳、內分泌、感染、精神以及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3-4]。為更好診治銀屑病,本文就銀屑病患者血液學檢驗指標變化特點與臨床診治價值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和對照組健康者比較,觀察組銀屑病患者血常規(guī)指標、ERS以及CRP均比較高,說明中性粒細胞數(shù)可直接將患者皮膚損害情況反映出來,易引起繼發(fā)感染,故在治療時需予以抗感染治療,定期檢測患者上述指標,對于疾病治療和預后判斷有重要作用?;颊唛L期皮膚受損易使蛋白質丟失,使蛋白下降,導致貧血,對此在治療期間還需加強支持療法,糾正低蛋白血癥,定期檢測患者蛋白指標。銀屑病患者因骨代謝異常造成骨量丟失,導致血清免疫去蛋白發(fā)生異常變化,一般表現(xiàn)為IgG上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IgG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言之,在銀屑病患者的臨床診治中加強血液學檢驗指標變化特點的分析,可為疾病診治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jù),有效判斷預后,應用推廣價值高。
表1 兩組受檢人員血液檢驗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受檢人員血液檢驗指標比較(±s)
指標 對照組 觀察組WBC(×109/L) 6.3±1.6 8.1±1.9 PDW(FL) 12.5±2.2 15.6±1.8 EO(%) 2.1±0.9 4.1±1.5 MPV(FL) 9.2±1.0 11.5±1.8 NEUT(%) 58.2±6.8 71.4±4.9 PLT(×109/L) 216.4±45.6 298.1±66.1 CRP(mg/L) 2.9±2.3 15.1±7.1 UA(mmol/L) 279.8±86.5 336.9±90.3 IgG(g/L) 11.3±2.1 18.3±2.8 TP(g/L) 77.8±16.9 63.9±5.9 ALB(g/L) 45.9±3.3 37.1±7.1 ApoA1(g/L) 1.5±0.2 0.9±0.3 ESR(mm/h) 8.5±3.5 39.2±10.2
[1] 張際陽.銀屑病患者血液學檢驗指標變化特點及其臨床診治價值探討[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5,5(2):123-124.
[2] 姚 麗,周 虹,林 娜,等.1例銀屑病合并原發(fā)性淀粉樣變性患者行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皮膚護理[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10):79-81.
[3] 肖 易,趙 爽,趙 越,等.942例早發(fā)與晚發(fā)銀屑病患者的人口學與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4):544-547,551.
[4] 周桂金,張瑞花,王建強,等.557例住院銀屑病患者回顧性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2):92-94.
本文編輯:吳 衛(wèi)
R758.63
B
ISSN.2095-8242.2017.05.9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