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紅,熊 娜
(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臨床護理·
同伴教育在提高PICC置管患者依從性中的作用研究
盧文紅,熊 娜
(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目的 探討同伴教育在提高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患者依從性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間在我院頭頸外科行PICC置管的2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10例和試驗組110例。對照組只接受責任護士的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再接受同伴教育,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對PICC置管的依從性,包括患者置管時的心理狀態(tài)、對PICC置管的配合態(tài)度、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置管后的自護能力及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結果 試驗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緊張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5.54,P<0.05);試驗組患者對PICC置管的配合態(tài)度總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t=16.92,P<0.05);試驗組患者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2,P<0.05);試驗組患者置管后的自護能力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t=13.86,P<0.05);試驗組患者置管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x2=25.21,P<0.05);結論 對PICC置管患者實施同伴教育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提高其自護能力及依從性,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全面改善和提升了PICC置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伴教育;PICC置管;依從性;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臨床以來,因其具有并發(fā)癥少、靜脈留置時間長、可長期輸入高滲性和刺激性藥物、使患者免受反復穿刺之痛、能有效提高用藥的安全性等特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1]。有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在PICC圍置管期間導管的相關性并發(fā)癥總體發(fā)生率達30%~40%,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ICC技術的開展?;颊呒凹覍賹ICC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對PICC的認知態(tài)度及維護行為的依從性是影響PICC留置時間長短和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因素[2]。常規(guī)的護理很難全面的應對以上各種因素。近年來,同伴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及配合護理的重要手段,已被成功的引入臨床。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經(jīng)歷、或有共同語言的人們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和行為技能,實現(xiàn)預期教育目標的教育形式和過程。臨床工作中常以既往具有相似治療經(jīng)歷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幫助,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及效果。自2015年10月~2016年5月,我們將同伴教育模式引用于PICC置管患者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頭頸外科2015年10月~2016年5月進行PICC置管及維護的患者220例為研究對象,男200例,女20例;年齡50~72歲,中位年齡60.4歲。喉癌87例,下咽癌63例,頸段食管癌 42 例,甲狀腺癌28例。置管靜脈選擇右上肢貴要靜脈130例,右上肢頭靜脈5例,右上肢肘正中3例;左上肢貴要靜脈77例,左上肢頭靜脈2例,左上肢肘正中3例。根據(jù)納入患者的順序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試驗組(接受同伴教育)110例和對照組(不接受同伴教育)110例。兩組患者均由同一名專科護士置管,置入的PICC導管均為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4Fr三向瓣膜導管。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診斷、置管靜脈及部位、術后用藥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無PICC置管史,并且對本次調查問卷表示同意和諒解,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研究方法
(1)對照組患者接受責任護士的常規(guī)PICC置管的健康宣教,領取書面材料。(2)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健康宣教的基礎上再采用同伴教育。①同伴教育者的選擇與培訓:將在我科接受PICC置管的2名熱心患者培訓為同伴教育者,入選標準為:置入PICC導管10天以上身體狀況良好;與醫(yī)護人員配合互動好,并熱心參加本課題的研究。培訓:由PICC置管小組??谱o士對同伴教育者進行統(tǒng)一培訓,培訓時間為1周,每天1小時。培訓內容為PICC置管的目的、意義;置管時如何配合以減少異位的發(fā)生率;置管后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如何觀察穿刺點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穿刺點有無出血及分泌物滲出;如何防止導管的進出及返折和破損;最后專科護士就以上涉及的PICC相關知識出一份試卷,均為選擇題,滿分100分。入選的兩名患者得分均為100分,成為合格的同伴教育者。②同伴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由PICC置管小組??谱o士組織并監(jiān)督負責同伴教育者對試驗組患者進行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相關內容的講解,每周2次,每次30min-60min。
2.2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PICC置管的依從性,包括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態(tài)度、置管時的心理狀態(tài)、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置管后的自護能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2.3 調查方法
首先研究者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并讓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置入PICC導管10天后發(fā)放調查問卷,在患者填寫問卷前,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說明問卷填寫要求及注意事項;患者填寫完畢后立即回收問卷,并對問卷進行質量核查,經(jīng)核查共發(fā)放問卷220份,收回220份,合格220份,有效率100%。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
2.1 兩組患者置管時的心理狀況
試驗組患者不緊張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時的心理狀況(n)
2.2 兩組患者對PICC置管的配合態(tài)度
試驗組患者對PICC置管的配合態(tài)度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試驗組患者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置管后的自護能力情況
試驗組患者置管后的自護能力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知信行量表總得分的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知信行量表總得分的比較(±s,分)
組別 n 知識 態(tài)度 行為試驗組 110 8.56±2.10 32.25±2.13 27.53±2.23對照組 110 7.98±1.98 20.12±7.21 18.81±6.12 t 2.02 16.92 18.86 P<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試驗組患者置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依從性是指患者對醫(yī)囑、指導的服從和遵守程度,依從性降低成為當前患者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颊咭缽男允潜WC治療成功實現(xiàn)的基礎,依從性差即使是最好的治療計劃也會失敗,使疾病沒有減輕或治愈,還有增加醫(yī)療費用甚至降低生命質量的可能. PICC作為患者靜脈輸液的重要通道,往往會因為患者的依從性不佳而影響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針對患者依從性不佳現(xiàn)狀,施華芳[8]等提出從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體系、糾正患者的態(tài)度和信念、堅持持續(xù)督導等方面提高患者依從性。然而,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在改變患者及家屬知識結構、態(tài)度及建立健康行為上作用不佳,國內外研究顯示,同伴教育是一種有效的干預措施,同伴間的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行為,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認為是改變人們行為的有效方式。程芳將同伴教育用于結直腸腫瘤永久性結腸造瘺患者的早期干預,在其社會心理適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PICC導管作用的認同度、置管危險性、導管費用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都會影響患者和家屬對PICC置管的選擇和依從性。還有研究表明在穿刺置管過程中,患者疼痛或緊張,使體位配合不良等因素,增加了操作的難度,出現(xiàn)導管異位。本研究表2顯示,兩組患者在對PICC置管的配合態(tài)度及依從性上,試驗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顯示,兩組患者置管時的心理狀況,試驗組不緊張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置管前同伴教育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xiàn)身說法式的給患者和家屬談自己置管前后的體會和感受,講解PICC置管對術后康復的作用及好處,進行置管前心理疏導,增強自信心,可有效的消除其顧慮,提高對置管的認知程度,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置管,降低導管異位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置管后能否按時規(guī)范的對PICC導管進行維護和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直接關系到PICC置管的留置時間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所以讓患者掌握PICC導管的相關知識及提高其自護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同伴教育者與同伴教育對象均帶管生活,背景與經(jīng)歷相似。同伴教育者通過培訓和自我管理行為獲得了良好的導管維護和全面的健康指導知識,有較高的可信度,他們的親身體會、建議和行為也容易被同伴教育對象所采納和模仿。本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可提高患者對PICC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置管后的自護能力(見表2),主動觀察導管情況,出現(xiàn)問題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這與鐘瑭盛等同伴教育對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帶管患者維護知識知曉率的影響和韓穎[18]等同伴教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PICC技術在惡性腫瘤患者中已廣泛應用,其為患者提供了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治療通路,避免了化療藥物引起的局部疼痛與局部組織壞死,但在穿刺及治療期可能出現(xiàn)許多不良事件,如穿刺失敗、血腫、異位,甚至患者會因緊張而發(fā)生心臟血管意外等,治療期穿刺部位皮膚出現(xiàn)紅腫熱痛、穿刺點出血、堵管、脫管、感染、血栓等。有研究報道規(guī)范化的PICC置管及維護是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堵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重要策略。本研究表3顯示試驗組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PICC置管患者經(jīng)同伴教育者不同治療期的宣教、跟蹤,特殊患者的個性化輔導,對隱患問題及時處理,基本能使患者和家屬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遵守PICC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項,提高了對PICC帶管期間的治療依從性,從而降低了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疾病康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作為一種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讓PICC置管患者及家屬較容易的接受此項操作,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應對置管前后的各種問題,提高PICC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和自護能力,從而加強帶管期間各方面的依從性,降低了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全面改善和提升了PICC置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次研究的樣本量還較少,廣度和深度尚淺,所以對此研究還會進一步關注。
[1] Roslien J,Alcock L.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RN'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knowledge,confidence,and psychomotor skill[J].J Nurses Staff Dev,2009,25(3):E19-27.
[2] 胡君娥,呂萬麗,陳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54-555.
[3] Safdar N ,Maki DG. Risk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used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Chest,2005,128(2):489-495.
[5] 沈 柳,范絨麗.PICC帶管病人維護的影響因素及研究進展.全科護理2011,9(1):72-73.
本文編輯:李 豆
R6
B
ISSN.2095-8242.2017.07.1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