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深思遠慮,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做好奠基。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教學方法是立根之本。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也是人文學科,修訂版小學語文"大綱"指出:"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指導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但是當我們走進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仍發(fā)現(xiàn)學生還在回答著自己不愿回答的問題,做著自己不愿做的習題。這些問題、練習內(nèi)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他們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極具人文價值,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主體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36-01
1."課堂主體教學"模式探究
1.1 樂學新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是語文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教師可根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采用游戲、范讀、出示圖片、播放音樂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適時提供有關的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新知識的迅速聯(lián)系作準備。
1.2 自讀質疑:自讀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學生根據(jù)目標或教師導讀整體感知課文,初步認識文章結構,并自覺針對重點詞句加以圈點批注,把握文章重點詞句及相互聯(lián)系,記錄自學思考的初步結論。教師在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的同時,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使用工具書能力的培養(yǎng),為好學生提供一些加強的自學任務,為后進生提供當堂達標的輔助臺階。
1.3 細讀研討:在自讀后,引導學生表達在自讀中明白了什么,特別還要講是怎樣弄懂的。學生能夠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自覺運用學法熟讀精思,主動研討,領悟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品評文章語言的精妙、結構的完美,并主動積累語言。討論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1.4 自我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也包括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領悟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并主動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啟發(fā)學生主動整理學習新內(nèi)容的規(guī)律和方法,為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打好基礎。
1.5 練習運用:練習是指閱讀課堂中的練習。這種練習以質勝量,抓住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學生按定向目標自我設計自測題,進行重點項目的基本功訓練和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師提供的自測題,主動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的訓練題,或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形式當堂反饋,以表揚為主及時評價。
2."課堂主體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操作的方法
2.1 基本模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nèi)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nèi)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于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nèi)含和表現(xiàn)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nèi)容。
2.2 基本模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nèi)容和方式,還可根據(jù)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jié)、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nèi)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nèi)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lián)系、表現(xiàn)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后寫練等練習。
3."課堂主體教學"模式探究結論
3.1 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人際關系。師生交流的規(guī)格水平是影響學生主體性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應主動改變角色意識,把與學生的"你我"關系置換成了"我們"。其次,改變教學形式,教師由"獨唱"轉為"伴奏"。
3.2 注意挖掘學生的自主能力?,F(xiàn)代教學以人的發(fā)展為終極目標與最高原則,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能量的釋放。"課堂主體教學"模式不僅僅注重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逐步實現(xiàn)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自發(fā)性學習過渡。
3.3 學習貴在質疑,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提問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并指導學生無疑處生疑,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欲望。由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課堂主體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調整自己的認知策略,通過"讀"與"思",通過討論交流,達到釋疑解難的目的。
總之,教師和學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教師所起的作用真正意義上是引導者和學生的朋友。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學生是否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了東西更重要。小學語文是一門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卻勝于生活。
參考文獻:
[1] 《怎樣學好小學語文》 人教新課標 編著/2008-01-01/天地出版社
[2] 《教師怎樣與學生做朋友》紀微 主編/2010-11-01/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