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祥勝
摘 要:物理習題教學中“一錯再錯”現(xiàn)象非常普遍.教師總是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認為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者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很少去分析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實際上,學生“一錯再錯”現(xiàn)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師的“教”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習題教學;一題再錯;學生講題;認知沖突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學生的錯題,明明課堂上訂正過,可為什么下次遇到相類似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原題仍有相當多的學生依舊錯誤不斷.此時,教師往往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認為學生上課沒專心聽講;課后沒有認真思考,等等.而教師卻沒有從其它角度去深思 “一錯再錯”的原因?在教學中如何避免和矯正這一現(xiàn)象呢?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己的理解,發(fā)展自己的認知結構的.習題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熟練、活化物理知識與物理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方法與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內化與外化的活動,完成對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從而來優(yōu)化自己的認知結構.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fā)現(xiàn),學生“一錯再錯”現(xiàn)象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研究比較多.絕大部分老師都是從“教”與“學”角度去分析產生“一錯再錯”的原因以及矯治方法,有理論有實踐.而“一錯再錯”現(xiàn)象在高中物理習題教學中研究很少,筆者通過習題教學中一道常見問題與同行探討.
1 習題呈現(xiàn)
原題 如圖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靜止放置一長L=1.6m、質量為M=3kg的木板.一個質量為m=1kg的小滑塊(可看作質點)放在木板的最右端,m和M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1,今對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g取10m/s2) .
(1)要想把木板從物體m下方抽出,求力F的大小應滿足的條件;
(2)如果所施加F=10N,為了把木板從m下方抽出來,此力的作用時間不得少于多少?
此類問題是牛頓力學中典型的問題,涉及到牛頓運動定律、整體法與隔離法、相對運動等重要內容.教師多次講過,學生課堂上也聽得頭頭是道.可再次是遇到同類的問題又不會分析,學生總是認為只要長木板所受到的牽引力大于它受到摩擦力(即F≥4N),兩者就會分開,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為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作者做了如下研究.
2 找準“病”因 對癥下藥
2.1 學生講題暴露思維過程
物理學習是思維層面上的東西,學生學習物理的困難在于是否能從客觀世界和實驗直接去感知,而必須經過學生的“思考”才能獲得知識.數(shù)學家波利亞曾指出,教師講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百倍的是學生想了什么,學生的思路應該在學生自己頭腦中產生,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tǒng)地給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的機會,啟發(fā)學生在允許的條件下親自去發(fā)現(xiàn)盡可能多的東西.教師想知道學生到底想了些什么,讓學生講題是很好的途徑.“學生講題”就是讓學生講自己如何讀題、審題、思考過程及解題的困惑等.而且,“學生講題”最大的特點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思考的過程.習題教學中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思維中的合理部分,同時,也要了解學生思維誤區(qū).這樣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師:現(xiàn)在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同學們來思考是怎樣解題的.
生1:首先對滑塊m進行受力分析,滑塊m共受到三個力作用,如圖2所示.接著以長板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長木板共受到五個力的作用,如圖3所示.長木板在豎直方向的合力為零,水平方向受到拉力F與滑動摩擦力Ff的作用.當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時,長木板的合力不為零,運動狀態(tài)就要改變,長木板與滑塊就要分離.
生2:我同意生1的觀點.教材P61問題與練習就有這類問題,我是受其啟發(fā)思考的,木箱在水平面上只要推力大于它最大滑動摩擦力,物體就會運動起來,本題的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所以,只要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兩者就會分離.
生3:我不同意生1、生2的觀點.兩題中的兩物體接觸面的物理情景不一樣,一個面是固定的,而另一個面是可以運動的.雖然,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長木板的運動狀態(tài)要改變,但此時,滑塊也要運動起來,兩者不一定是相對運動.也就是說,滑塊與長木塊之間所受的摩擦力不一定是滑動摩擦力,有可能是靜摩擦力.
2.2 利用認知沖突厘清迷思概念
費斯丁格的認知失調的動機理論認為:個體有保持心理平衡的傾向,當面對認知沖突時,就會產生心理的失衡現(xiàn)象.為恢復平衡,產生旨在消除認知沖突的行為動力.教學中,利用“認知沖突”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很重要的策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其認知結構是可以變化和重新組合的,其變化過程可以表述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認識沖突,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激情,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師:按照生1、生2的觀點,只要拉力大于滑動摩擦力,長木板就會滑動起來.當兩物體剛要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兩物體的速度肯定不相等,在這里我們取臨界的情況,認為此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等,由于它們的初速度相同,經過相等的時間,所以加速度也相等.以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則有F=(M+m)a1;以滑塊為研究對象,μmg=ma2; a1=a2;解得F=4N;也就是說,只有力F大于4N兩者才有相對運動.當力F小于4N小時,滑塊與長木板一起向右加速,此時,不存在相對運動,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靜摩擦力而非滑動摩擦力.當力F大于4N時,兩者之間才會有相對運動,此時,兩者的加速度不相同.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嗎?
生:有.當我們將一個小物體放在物理課本上,現(xiàn)對書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當力F較小,它們一起向右運動在水平桌面上運動;當力F較大時,兩者才會發(fā)生分離,小物體就會落在水平桌面上.
2.3 習題教學巧變式,優(yōu)化學生認知結構
物理習題教學,旨在讓學生靈活掌握與運用物理知識,并能體會題中蘊含的物理思想與方法.但如果習題教學僅僅滿足于此,會阻斷學生思維發(fā)展空間,容易產生思維定勢,造成思維僵化,這就是物理學習“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的怪圈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習題教學中,當學生獲得某種基本解法后,教師通過改變題目中的條件,物理情景等多種途徑及時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以致用的機會,把主動權放給學生.
(1)如滑塊、長木板及滑塊與長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大小未知,假設地面不光滑,長木板與地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要使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力F應滿足什么條件?
(2)如滑塊、長木板及滑塊與長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大小未知,如果將力F移到滑塊的右側,如圖4所示,要使兩者有相對運動,力F應滿足什么條件?如果長木板與地面有摩擦,其結果又如何呢?
3 及時鞏固 藥到“病”除
習題教學通常要通過應用,鞏固所學的知識,拓展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重點在認知方法上來引深,以達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之目的.將著力點放在拓展和延伸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上,促進學生認知狀態(tài)質的變化.
(2013年江蘇高考 14)如圖5所示,將小砝碼置于桌面上的薄紙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將紙板迅速抽出,砝碼的移動很小,幾乎觀察不到,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慣性演示實驗,若砝碼和紙板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各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重力加速度為g.
(1)當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時,求紙板所受摩擦力的大??;
(2)要使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求所需拉力的大??;
(3)本實驗中,m1=0.5kg,m2=0.1kg,μ=0.2,砝碼與紙板左端的距離d=0.1m,取g=10m/s2.若砝碼移動的距離超過l=0.002m,人眼就能感知.為確保實驗成功,紙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總之,導致學生解題“一錯再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多些包容與鼓勵,少些埋怨與訓斥.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緣由,要讓學生知道問題的所在,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提升學習的興趣.畢竟學生只有在“嘗試—反饋—矯正”中逐步探索,才能一步步地接近真理.
參考文獻:
[1]陳 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朱鐵成.中學物理教學案例研究與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