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聯(lián)
內(nèi)容摘要:蘇軾在散文的語言上提倡意盡言止,主張“辭達”。要做到“辭達”,蘇軾認為有兩個階段:一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階段,即認識事物事理并能牢記于心上;二是“了然于口與手”的階段,即用語言文字把自己心中對事物事理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出來而成文章。這樣,才是真正的“辭達”??梢?,蘇軾的“辭達”論已賦予了孔子“辭達”說以新的內(nèi)涵。
關鍵詞:蘇軾散文語言論意盡言止辭達
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達意,達意的手段就是文辭。文辭能準確地、完好地把意表達出來,就可戛然而止,毋庸贅言。但也有言止而意不盡的,像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柳宗元的《鶻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都有言外之意,顯得含蓄委婉,情意悠長。蘇軾對這類文章特別重視,他說:“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盡,尤為極致。”可見,“意”之表達之明晦、深淺,關鍵在于“辭”。因此“辭達”是作文的基礎,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
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币馑际钦f:文辭在于能表達出說話者或作者的意思,使聽的人、看的人都能明白,就行了。簡單地說就是“意盡言止”。但如何才算是“辭達”?怎樣才能做到“辭達”?——孔子沒有作出回答,蘇軾回答了這些問題,且更為具體、深刻、獨到。
當然,東坡對“辭達”的理解和認識亦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他于紹圣元年(1094年)在《答虔停俞括》中首次提出“辭達”說: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所謂文者,能達是而已。
蘇軾認為辭要表達的是“物固有”的“是理”即事物的規(guī)律或本質(zhì),故要做到“辭達”就有兩難:一難是“患不知之”——難于對事理的發(fā)現(xiàn)與掌握,因為許多事理是隱藏在事物之中而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二難是“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一一難在理得之后用語詞表達的不易,因此不講究文辭就完成不了寫作的任務。這實際涉及到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中的心、手、器的關系問題,《莊子》、《淮南子》、《文賦》、《文心雕龍》等中均有精辟的見解,蘇軾繼承了他們的思想,也非常強調(diào)心手和諧一致、密而無隙的高超技藝,如:“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書李伯時(山莊圖)后》)“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心向往的是在對法度、規(guī)矩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直覺運用之,進入超越自由的創(chuàng)造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絕非易事。
兩年后,紹圣三年(1096年)蘇軾通過評價王庠的文章再次提到“辭達”說: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鬃釉唬骸稗o達而已矣。”辭至于達,止矣,不可以有加矣。(《與王庠書》)這次對“辭達”說有所發(fā)展且更為肯定:文辭達到了能表達思想的地步,就是它的止境,不能夠再有所超越了。從這口氣中,可以判斷為文之道無它,唯“辭達”而已,即意盡言止。這是他從評論王庠“著述文字”而得出的結(jié)論。而且從王庠的文字中,他看出了不僅能“道意所欲言者”,而且還能表現(xiàn)“古作者風力”,即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建安風骨之類的文采、文風。這里的“辭”兼有表達與表現(xiàn)的雙重功能。也就是說,“辭”在表達“意所欲言者”的同時,又可進一步表現(xiàn)出“作者風力”。因此,所謂“辭達”,就是既要“達”“物之理”,又要“達”己之“意”。故蘇軾所說的“辭”,是指語言的全部功能。
不止于此,蘇軾在元符三年(1100年)也就是他死的前一年,第三次對“辭達”說提出了他獨到的看法: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庇衷唬骸稗o達而已矣?!狈蜓灾褂谶_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和《法言》皆是類也……(《與謝民師推官書》)
這次可以說是前兩次的總結(jié)和提高,也可以說是他一生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的最后經(jīng)驗總結(jié),他把自己的“辭達”說內(nèi)涵闡釋得更為明確、系統(tǒng)。
首先,他一語道破,“辭達”便是語言藝術的高度體現(xiàn)。他先指出辭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但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所謂“初無定質(zhì)”,就是指沒有固定模式;所謂“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指作者按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體驗來寫,事盡言止;所謂“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就是指文風活潑,并能反映出事物的千姿百態(tài)。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作者要順暢自然地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出來,文筆不拘一格,能恰當?shù)胤从吵銮ё税賾B(tài)的客觀事物就可以了。由此再次引出“辭達”論,否認了“夫言止于達意,疑若不文”的錯誤看法,認為“言止于達意”并非是不要文采。從而肯定了第一次提出的“所謂文者,能達是而已”——作者能把自己對事理的認識準確地表達出來了,就叫做文章,也就有了文采了。
其次,要做到“辭達”,蘇軾認為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階段,即認識事物事理并能牢記于心上。作者要能“達意”,必須首先對客觀事物有深刻而獨特的認識。所謂“物之妙”就是事物的真。這“事物”既指客觀,也指主觀;這“真”既指真實,也指真情。所謂“了然”,即不但明其形,也要明其理,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物之妙和物之所以妙。這里把認識事物的范圍由“物之理”延伸到了“物之妙”。辭不僅要達“物之理”和“己意”,還要達“物之妙”,“辭達”不僅要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還要善于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東坡認為,這是很困難的,“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因為“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何況要“了然于心”。
第二個階段是“了然于口與手”即前之“達之于口與手”的階段,也即用語言文字準確地把自己心中事物事理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出來而成文章,這樣的人就更少了。只有掌握了“達”的藝術技巧,才能將心中所有正確地表達出來。因此,將“物”、“情”、“理”,“心達”、“口達”、“手達”等方面有機結(jié)合就是“辭達”了,而“辭”能夠做到“達”,那么文采就已經(jīng)用不勝用了。可見,蘇軾的“辭達”說已賦予了孔子“辭達”說新的內(nèi)涵。
這兩個階段“心達”是基礎,有了對事物的了解作家才有感受,有了真情實感才能寫出自然之文,好比“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花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南行前集)敘》),相反,如果作家對對象不了解、不熟悉,沒有感受應制而作,是寫不出好文章的?!翱谶_”、“手達”也非常重要,用語言詞匯、方法技巧表達情感對創(chuàng)作來說是外在形式,但它卻能直接體現(xiàn)作家的水平和風格。蘇軾曾說“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講的就是作家有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和技巧,就能做到意到筆隨,輕松地把客觀事物和人們感情準確地表達出來??梢哉f,那些風格獨特、流傳久遠的美文無不是作家認識和反映、情感內(nèi)容和外在形式等因素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辭達”的體現(xiàn)者。
基于此,他批評了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揚雄喜用艱深難懂的詞語來文飾淺顯的做法,并指出他自視甚高的《太玄》和《法言》不過是雕蟲小技的東西。這些言論,毫無疑問是針對當時王安石推行的“一道德”給文壇上帶來的惡劣影響和當時的浮艷文風來談的。這一思想,與他在十年前在俗張文潛縣丞書》中痛斥當時的北宋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是一致的。
從這一點來看,蘇軾的“辭達”說應視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在理論上比前人無疑都高出一籌,為指導北宋散文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對后世的文藝創(chuàng)作影響甚大,清人鄭板橋的關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階段論就明顯地脫胎于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