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彭華清
〔關鍵詞〕追問;思想政治;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與藝術全書》就“追問”的內涵做了這樣的表述:追問,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有效的課堂追問,反映出教師能否充分解讀文本,對課堂提問及生成進行充分預設,也反映出教師能否得心應手地關照每一位學生,能否駕馭課堂中即時生成的各種因素,能否有敏銳的課堂捕捉能力和極強的教學組織能力。有效的課堂追問,也反映出學生能否追隨教師的步伐漸入佳境,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有效的課堂追問,也直接決定了課堂能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決定了課堂是否有效、高效。
一、在新課的導入處追問——引人入勝記心上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眮喞锸慷嗟抡f:“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边@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進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教學的新課導入處追問,能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tài),引起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和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打開思維的閘門,拉開主動學習的序幕。
例如,在教學“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時,用歌曲《愛我中華》導入。設疑:“這首歌集中反映了我國現(xiàn)階段怎樣的民族關系?”學生回答:“平等、團結、互助、和諧?!边@時又馬上追問:“這一民族關系的形成與我國現(xiàn)階段的民族政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那么,我國現(xiàn)階段的民族政策是什么?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民族政策呢?”以此導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此推動了新課的逐步展開。這種追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能夠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狀態(tài),做好迎接新知識的準備。
二、在知識的重點處追問——高潮迭起不可擋
所謂教學的重點,通常指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全面、深刻發(fā)展,對學生成長有重要意義或基于學生目前的水平較難理解的內容。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個知識點都去追問,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去開展合作研究式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在最需要,最有價值的地方追問,以突出重點。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框甚至每一目都有各自的教學重點。我們在設置疑問時為了保證提出疑問的質量,就需要認真?zhèn)湔n,需要在安排教學計劃和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各個教學重點有比較清楚、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圍繞每節(jié)課的重點來設疑。只有針對重點設疑,才能引起波瀾,避免滿堂問而導致學生神經緊張、麻木遲鈍;才能使學生認識矛盾,集中注意力,振奮精神,出色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在“政治生活”教學中,“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是第一課第二框的重點。這一觀點的關鍵在于“基本”一詞。我們可以這樣去追問: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內涵是什么?2.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本質是什么?3.怎樣才能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公民還有哪些政治權利和自由?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解決了,這一教學重點也就突出了。
三、在教學的疑難處追問——委婉糾錯不聲張
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就應引導學生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祛除相關疑點。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思維凝聚在教材的疑難點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追問是幫助學生抓住和理解重難點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例如,我在進行“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貨幣流通規(guī)律”,我設計了以下疑問,讓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后進行回答:有人說,人民幣是國家發(fā)行的,為什么國家不多發(fā)行人民幣,讓每個人手中的錢多一些,以此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在此基礎上我引出相關的知識:人民幣作為紙幣,發(fā)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能過多,否則會引發(fā)通貨膨脹,也不能過少否則會引發(fā)通貨緊縮。
這樣的追問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向廣度發(fā)散,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思維、體驗思維的過程中快樂學習,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梢?,在突出疑難點處追問,可以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在思維的沖突處追問——一石激起千層浪
“學則須疑”,課堂上教師追問要抓住時機,靈活把握,追問于學生思維的沖突處。教師的職責不是把成熟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激發(fā)學生認知的沖突,在思維的矛盾中追問,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欲答不能和欲罷不忍的心理。在學生思維的沖突處追問,不僅能對教學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fā)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一般說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一些知識的交叉點、融合處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識的關鍵,在此處追問,可引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為理解和深化新知識掃清障礙。
如某教師在講“如何將愛國主義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去”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沖突”:“因為釣魚島事件,所以現(xiàn)在有人號召中國民眾抵制日本商品。你們認為抵制日貨是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嗎?”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及時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探究,并進行了一次正方和反方的唇槍舌劍。這位教師又及時點撥:“抵制日貨是中國民眾對日情緒的合理合法表達,這種情緒值得理解,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日本許多品牌在我國設立了生產基地,斷然排斥將造成國內就業(yè)、產業(yè)鏈破損,可能引發(fā)諸多社會問題,也會影響我國的大國形象。因此,我們要把愛國主義和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區(qū)分開來。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非理性民族主義的滋生?!睂W生經過激烈的討論,探究爭辯,最后形成正確的觀點。這種生成性追問的設計,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合作的需求,使學生在合作辯論中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在知識的“無疑”處追問——刨根究底探真相
北宋著名文學家張載說過:“于無疑處設疑,方是進矣。”教師不僅要在關鍵處追問,更要善于在看似簡單,沒有疑問的地方找出問題來。學生往往因粗心大意或未發(fā)現(xiàn)問題而表現(xiàn)出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思維處于慵懶狀態(tài)。巧妙追問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促使他們進一步積極思考。比如,學生對某些知識自以為很清楚,沒有問題,事實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實質,只知道淺層皮毛,教師于此處巧設追問點,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他們深入理解,不再為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可以對基本知識把握得更加牢固。有些思想政治知識貌似無疑,卻蘊含著豐富的智力因素,教師要從中深入挖掘一些在學生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并激起疑問,培養(yǎng)學生研究、創(chuàng)新的習慣。如學生對于前些年美國經常借“人權”問題攻擊我國的事件,都只認為美國在實行“霸權主義”,而不懂得去探究其內在根源卻是由于那個時候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在國際中的地位與競爭力都比較弱,才使得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囂張。對此,教師可追問:“美國為什么敢對我國如此囂張?”讓學生從內因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使認識更加深刻。
真所謂是“投石擊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追問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加深了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驚喜和收獲,從而使學生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六、在課堂的結課處追問——情感教育暗中藏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一堂課雖然有良好的開端和完美的過程,但結課卻匆匆收場,就有可能功虧一簣。有經驗的教師會清楚結課和開端一樣重要,要用心設計,留有余韻,避免虎頭蛇尾。課堂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但不應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若結尾處追問,彈好“終曲”,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會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并取得“言猶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給人以“課盡而意無窮”的享受。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課的結尾時,給學生出了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國策無私,三年免稅還拿貼”,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農村教育的實際對出下聯(lián)。結果,第二天上課時,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真對出諸如“孩子有福,九載攻讀不用錢”等佳作。這種追問使學生既對新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和鞏固,又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德育滲透,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謂實現(xiàn)了雙贏。
有效的課堂追問,總能將知識學習、情感體驗和價值觀以及政治的思想性融為一體,將學生的即時收獲引向縱深,并使得課堂目標精彩達成。課堂追問,作為教師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只有在教學進程中,以生為本,充分預設,處處留心,時時反思,高度捕捉才能實現(xiàn),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師用心學習,不斷實踐,善于反思,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并與學生平等對話互動,學生就一定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追問過程中,師生的思維碰撞頻繁真實,情感交流自由深入。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師生的思維、情感都被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此時的課堂因為追問而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1.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中學,441500;2.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肖堰中學,4415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