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民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習作教學無疑是一大難題。學生作文內(nèi)容空洞,言之無物,學生怕作文,教師叫頭疼。其實,小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兒童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過程。因此,如何根據(jù)兒童認識客觀事物的特點和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一步探索小學習作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是提高習作教學水平的關(guān)鍵。破解目前小學生習作中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可以從“四個注重”入手。
一、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chǔ)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在幫助學生積累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來積累。“重視文本教學”是新課標的要求,更是學生獲得語言材料的重要途徑。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xiàn)了“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等練習,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在積累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習作做好了鋪墊,就能夠讓學生在習作時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二是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積累。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內(nèi)容入手?!眱?nèi)容就是習作材料,材料來源于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游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演講活動、看電視、聽廣播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積累習作素材。
三是要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寫日記要堅持從“我”寫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寫“我”所做。學生每天所做的事還是很多的,比如,在學校做的事:學習,勞動,活動;在家里做的事:家務活,玩耍;在社區(qū)、路上,街道、野外等地做的事。其次,寫“我”所見。“做”是自己的親身參與,而“見”則是用眼觀察到的事物及活動。每天,學生除自己做的事外,還會看見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動,有動物的活動,有景物的變化,有事物的發(fā)展。再次,寫“我”所想。人是有思維的動物,而且人的思維無時不有。就學生來說,每天不知要想多少事情,有多少奇妙的想法。要鼓勵學生把自己想到的記錄下來,積累多了,寫作文的素材也就有了。
二、注重方法指導
大多數(shù)學生在習作時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即“眼前閃爍著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
第一,把習作教學貫串在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每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在閱讀的時候,要提示學生注意作家是怎樣開頭、怎樣搜集和組織材料、怎樣譴詞造句、怎樣結(jié)尾的。
第二,認真審題,搞清本篇習作的范圍和寫作重點。在作文教學中,通常接觸到的是記敘文體,所要寫的內(nèi)容又以人物、事件、環(huán)境為主。但人物、事件、環(huán)境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又各有側(cè)重。所以必須讓學生搞清每篇習作的側(cè)重點,避免離題萬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幫助學生編制習作提綱。提綱是學生構(gòu)思的過程,學生作文時,要么無話可說,要么語無倫次,空話連篇,要么就是從早上眼睛一睜寫到晚上上床熄燈,一筆流水賬。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和整理材料的過程,搞清哪些應詳寫,哪些應略寫,哪些先寫,哪些后寫,這樣才有條不紊,條理清楚。
三、注重習作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對學生習作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應根據(jù)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chǔ)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chǔ)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比如,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教師就可以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多看點書,認真做好記錄,老師相信你的作文還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后進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教師的評價還應有明顯的針對性,就具體作文給出具體評價,絕對不能“公式化”或千篇一律。
四、注重二次習作
所謂二次習作,就是把批改過的作文讓學生再作一遍。當然第二次作文不是對第一次作文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學生在仔細看過教師的批改后,根據(jù)教師的要求、評語,結(jié)合自己的感悟,刪除糟粕,保留精華,并對個別段落加以修改而寫成的作文。第二次習作,就像學生改正數(shù)學錯題一樣,既彌補了前次習作中的不足,又加入了自己新的感受,大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