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浩森 謝亞門
摘 要 水稻增產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就是水稻雜交技術,在栽培雜交水稻過程中,對水稻有重要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水稻栽培技術運用以及防治病蟲害的情況。我國糧食安全與水稻產量密不可分,因此,很有必要對雜交水稻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 雜交水稻;栽培;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31
1 雜交水稻的栽培技術
1.1 處理種子
首先,對準備用的種子進行曬種。曬種,就是將溫度提高,從而使水、氧更加容易透過種皮,使種子具備優(yōu)良的吸水功能。使種子內部的新陳代謝加快,可以更好地將種子的活性激發(fā)出來。另外,曬種還可以使種子表面保持均勻的干燥,在浸種過程中可以使種子具有一樣的吸水速度,使種子出芽更加整齊,有效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其次,選種[1]。在浸種催芽必須要經過選種,選種的原因是想把粒子小的種子篩除掉,使健康飽滿的種子得以保留下來從而使水稻產量得到保證,選種的方法一般有風選、篩選,還有一些通過鹽水或泥水的選種方法。
1.2 播種期、播種量和秧齡
確定雜交水稻的播種期需要進行方方面面的考慮,包括水稻的品種以及自身生長特點,播種地的氣候條件,還有農業(yè)耕作制度等。肇慶地區(qū)一般的播種期在3月上旬,播種量為每667 m2大田0.75~1 kg;水稻的產量和生長與水稻秧齡期的長短也是分不開的,過長的秧齡期會使得水稻出現早穗,影響到植株的發(fā)育。通常情況下,水稻秧齡是25~30 d,早稻采用薄膜育秧是肇慶地區(qū)目前比較普遍的水稻育秧法,這種方法可以起到預防爛秧及培育水稻壯秧的作用。晚稻一般采用露地疏播培育壯秧。
1.3 整地、施肥
栽培雜交水稻所需要的土壤應該土層深厚而松軟,有著強的保水保肥能力與良好的透水性,其中包含的有機質和氮、磷、鉀的含量也要能夠保證水稻生長的要求,所以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整地和施肥來改善土壤,并對土壤進行消毒、滅草及滅蟲等,然后平整處理田面,使其可以進行良好的排水灌溉。
1.4 田間管理
首先,要做好田間水分管理工作。剛插秧的秧苗沒有足夠的吸水能力,這時候要保證水分足夠,保持淺水層,使秧苗能夠順利返青,從而防止萎蔫死苗的情況發(fā)生。其次,做好田間施肥管理工作。一是要確保充足的基肥,插后4~5 d,早施回青肥,667 m2施尿素5~6 kg,重施分蘗肥,667 m2施三元復合肥25~30 kg,促使禾苗早生快發(fā),促分蘗,爭取早日齊苗,增加有效穂數,為大穂打基礎。夠苗后多露輕曬田,改善田間小氣候[2]。最后,做好中除草耕工作,將田間泥地的通氣性增強,可以更加容易地分解肥料,使秧苗根系更好成長,將田間雜草及時清除出去,并將有害物質排除,從而保證秧苗可以健康生長,增加水稻產量。
2 雜交水稻病蟲害發(fā)生情況
2.1 病蟲害種類
雜交水稻發(fā)生的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等。其中,稻瘟病主要包括抽穗期、授粉期的穗頸瘟及分蘗期的葉瘟病。發(fā)生紋枯病會使得水稻枯死或者植株倒伏,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分蘗盛期過后。白葉枯病屬細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尤其劍葉危害,對產量影響較大;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晚造水稻分蘗后期至抽穗前容易發(fā)生。
雜交水稻的蟲害主要包括卷葉螟,三化螟和稻飛虱等。其中稻飛虱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白背飛虱,主要在分蘗期到拔節(jié)期出現;另一種是褐飛虱,主要在孕穗期到成熟期出現。白背飛虱會使水稻出現大片枯死,褐飛虱會使水稻整株枯死或者水稻枯黃。水稻的分蘗和孕穗期間還多出現卷葉螟及三化螟,它可以使水稻生育期推遲,粒質量與結實率降低。
2.2 影響病蟲害發(fā)生的因素
有很多因素對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都有影響,除了外界原因外,還有雜交水稻自己的原因。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第一,水稻自身對病蟲害的抗性,制種親本對病蟲害的抗性對其有主要影響;第二,制種基地與栽培水稻的地方的病蟲基數,隨著水稻栽培時間的增加,就可能逐年增加病蟲基數,導致病蟲害問題嚴重;第三,是受雜交水稻栽植區(qū)域的氣候等條件的限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溫濕度條件的適宜程度,如果溫濕度正好可以滿足病菌或害蟲的發(fā)生條件,就會容易傳播和爆發(fā)病蟲害;第四,人為因素在水稻耕作上和管理栽培中的影響,主要包括的方面有,是否合理地選擇對的管理栽培技術,有沒有規(guī)范到位地執(zhí)行各項工作,如果管理栽培工作不合格,也會發(fā)生和流行病蟲害。
3 雜交水稻的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3.1 預防措施
第一,在雜交育種中加強對水稻的抗性分析,選擇一些具有較強綜合抗性的雜交組合使用,從而培育出具有較強病蟲害抗性的雜交品種,提高水稻自身預防病蟲害的能力。第二,加強檢疫工作力度,調入外地親本種子,要注意做好檢疫工作,避免調入外地親本種子導致病蟲害傳播。第三,調整好耕作制度,有的地區(qū)因為氣候原因,作物生長周期較短,此時可采取措施,改善耕作制度,在冬季對稻田進行翻耕,活躍土壤中的抗菌微生物,抑制病原體及蟲卵生長,且在冬季,及時清除雜草,使病蟲無地蟄伏,提前預防病蟲發(fā)生。第四,加強對種子細菌消滅,可利用強氯精溶液或其他消毒殺菌溶液殺滅有害物質,如病菌和蟲卵等,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第五,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通過對藥、肥、水的管理,將水稻植株健康性提高,增強其抗病能力,以達到病蟲害減少或者不發(fā)生的目的。
3.2 農藥防治技術
藥物防治在不同的病蟲害上的具體措施:第一,防治稻瘟病,可以用瘟畢克、稻瘟靈、克瘟散和春雷霉素等藥物在水稻發(fā)病期間或者生長的重要時期進行使用,從而達到有效防治作用;第二,關于紋枯病,在分蘗期或者孕穗期,以發(fā)病的情況為使用依據,用井崗霉素科學適宜地使用,從而達到防治效果;第三,白葉枯病及細菌性條斑病,在分蘗盛期和抽穗期,用葉青雙或愛苗600~800倍進行噴灑,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第四,關于稻飛虱,可以在抽穗灌漿期間和分蘗期使用撲虱靈、吡蟲啉等藥物進行防治;第五,關于卷葉螟及三化螟,可在抽穗期間和分蘗期可選擇用殺蟲蟬,殺蟲雙、阿維菌素等藥物進行防治[3]。
4 結語
雜交水稻能否穩(wěn)產高產,與水稻的科學栽培技術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水稻種植戶能否穩(wěn)定收益的重要條件,對我國穩(wěn)定增長農業(yè)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華,龔玉秀.城固縣水稻生產中僵苗發(fā)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5(5):72-73.
[2]涂瑞友,曾昭明,王東有,等.超級稻五豐T02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3):114
[3]張起春,劉泉沖,曾會兵,等.2011年會昌縣水稻病蟲防治預案[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6):179.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