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 濤
金融期貨
20世紀90年代粳米期貨交易兩次風波回顧
文/賀 濤
粳米期貨合約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期貨交易的一個大宗品種。粳米期貨合約于1993年6月30日在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糧交所)上市交易,由于種種原因,于1994年10月停止交易。《20世紀90年代粳米期貨交易紀實》一文詳細介紹了粳米期貨上市背景、合約和交易制度設計思路、交易情況及市場評價。本文旨在回顧粳米期貨交易過程中發(fā)生的市場風波,以期為期貨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
上海糧交所在粳米期貨交易過程中,由于做虧者向政府部門寫信告狀,國務院有關部委兩次派調查組到上海糧交所進行調查處理。當時市場上有稱兩次調查組進駐為“風波”。為了敘述方便,本文仍借用“風波”一詞,對兩次調查進行回顧分析。
粳米期貨交易后期,在1994年的第三季度,發(fā)生了“七月風波”和“九月風波”。兩次“風波”的產生原因是由于糧食市場大米供求緊張,引起價格過快上漲,而市場多空雙方對糧價看法又不同,形成多空對峙,個別做虧的會員和客戶到處寫信告狀,造成市場不穩(wěn)定狀況,于是引發(fā)政府部門出面調查和干預。加上同期金屬期貨、紅小豆期貨和三合板期貨等都出現一系列交易風波,最終導致包括粳米在內的一系列期貨品種停止交易。
1994年6月以后,由于受到國家提高糧食定購價格和南澇北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現貨市場糧價快速上漲,由此反映到期貨市場。隨著粳米期貨價格上漲,交易量不斷擴大,空盤量增加,多空雙方持倉趨于相對集中,出現對峙。在價格持續(xù)上漲中,空頭持倉虧損增大,部分空頭客戶采取向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部門寫信告狀方法,希望政府通過行政干預來擺脫做空的虧損狀況。于是發(fā)生了“七月風波”。
鑒于1993年第四季度以來,全國糧食供求緊張、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為加強糧食市場宏觀調控,1994年5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通知》,對糧食流通各項政策作了規(guī)定:(1)確保國家掌握必要的糧源。糧食部門必須收購社會商品糧的70%-80%,國家定購計劃確定為500億公斤,價格由國家確定;同時下達400億公斤議購任務,價格由各省市、自治區(qū)按照價格隨行就市原則收購。(2)加強糧食市場管理。銷區(qū)糧食批發(fā)企業(yè)必須到產區(qū)縣以上糧食批發(fā)市場采購,不得直接到產區(qū)農村向農民收購糧食。(3)實行糧食掛牌銷售和市場拋售。國家決定對省會城市和災區(qū)實行糧食掛牌銷售,掛牌銷售的價格由國務院確定作價原則和辦法,由各省市政府核定具體價格。動用地方和國家儲備糧,通過批發(fā)市場拋售平抑市場。(4)提高國家定購價格,對小麥、稻谷、玉米、大豆4種糧食定購價格平均提高44%,其他糧食收購價格和議購價格隨行就市。(5)掌握批發(fā),放活零售,糧食經營實行政策性業(yè)務和商業(yè)性經營兩條線運行機制,深化糧食企業(yè)改革。國務院發(fā)布通知的同時,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講話中提出: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糧食價格,按照既能夠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縮小工農產品剪刀差,城鎮(zhèn)居民又能承受的原則,合理確定。
在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糧食企業(yè)一方面把國務院通知精神理解為糧食漲價,于是糧價紛紛上漲,另一方面由于糧食供應緊張,部分省市采取控制糧食出省的做法,加劇了市場糧價的攀升?,F貨市場的這一狀況,也刺激期貨價格的上漲。
為了配合國務院關于糧食購銷政策的順利出臺,防止期貨市場影響糧食改革政策的實施,國內貿易部和國家糧食儲備局于1994年6月4日召集各相關農產品交易所到北京參加座談會,會上國內貿易部領導同志對期貨交易所提出要求:(1)要充分認識和研究中國糧食期貨市場的特點和作用。期貨市場建設的宗旨是通過發(fā)現價格和回避風險功能的發(fā)揮,來促進生產、引導消費、平衡供需、穩(wěn)定市場,要清醒地認識到期貨市場是為生產、消費服務的市場,不是為投機開設的樂園,因此要抑制投機的消極和破壞作用。(2)糧食期貨市場要服從、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穩(wěn)定的全局。交易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加強市場管理,尤其是要把價格管住,要加強經紀公司和客戶管理,特別要防止投機大戶的消極影響。在緊急情況下要采取緊急措施,必要時停市也在所不惜。(3)要積極搞好現貨市場的批發(fā)交易,期貨與現貨市場并舉是中國特色的一個路子。(4)交易所自身的改革和建設,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交易所人員絕對不能參與交易,這是一條鐵的紀律。
根據國內貿易部這次會議精神,上海糧交所為配合國家糧食購銷體制改革政策出臺,于1994年6月6日開始,陸續(xù)出臺了幾項穩(wěn)定市場、防止價格暴漲的措施,包括縮小漲跌停板額、提高保證金及限制持倉頭寸等措施。采取這些措施后,粳米期貨價格開始回落,到6月10日,10月份交割的R410粳米合約結算價為1970元/噸。然而,6月中旬開始,全國南澇北旱災情在新聞媒體上連續(xù)報道,特別是稻米產區(qū)粵、桂、贛、湘、閩水災。到6月下旬水災持續(xù)嚴重,又一次刺激了粳米期貨價格上漲。受此影響,上海糧交所粳米交易量出現擴大,空盤量相應增加。6月底,10月份交割的R410合約空盤量達到26.7萬手,12月份交割的R412合約空盤量達到23.4萬手。從持倉分布情況看,多空持倉比較集中,空頭大戶會員R410合約持倉占合約空盤量的59.4%,R412合約占空盤量的62.2%。多頭大戶會員R410合約持倉占合約空盤量的65.9%,R412合約占空盤量的48.5%。
針對粳米期貨價格上升和空盤量增加,多空出現對峙的情況,上海糧交所于6月30日將有關交易持倉情況和擬采取的控制大戶交易規(guī)模及限制價格漲跌幅度的措施向國內貿易部和中國證監(jiān)會作了匯報。同時召集持倉規(guī)模較大的會員做疏導工作。當時,多頭會員認為,國家提高定購糧食價格,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市場糧價一定會漲,同時表示,雖然市場價格看漲,但為了保持市場平穩(wěn),愿意配合國家宏觀調控,不再追買,逐步平倉。空頭會員認為,由于虧損較大,心里目標價位差距較大,不愿平倉,他們感到國家在組織儲備糧拋售,平抑市場,糧價一定會下跌,表示還要等待國家宏觀調控,打壓糧價。
在這段時間,由于市場糧價不斷上漲,空頭某主力會員感到價格下跌無望,于是一方面給國務院領導同志寫信,反映所謂期貨價格炒高拉動市場糧價上漲問題,要求國家糧食儲備局到上海糧交所拋售大米;另一方面通過新華社某記者,在新華社《國內動態(tài)清樣》上登了一篇內參材料,報送給國務院領導同志。該記者在內參材料中用了比較刺激眼球的標題:“大批股民、投機商涌入上海糧油交易所,大米期貨價格上漲影響現貨市場”。他在內參材料中寫到:據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提供的《糧油期貨交易行情日報》,6月21日,今年12月份到期的粳米期貨價格,已由數月前的2030元/噸漲到2241元/噸。有關專家分析,在短期內極有可能沖破2300元/噸大關。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糧食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大米限價銷售,零售不能超過0.97元/斤,批發(fā)不能超過0.90元/斤,即要求大米批發(fā)價格不超過1800元/噸。但目前期貨價格超過國家限定的批發(fā)最高價的25%以上,使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嚴重扭曲。
該記者在內參材料中還寫到: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批股民、投機商涌入上海糧油交易所,投機資金超過10億元人民幣。他們認為,當前南方數省因水災嚴重,糧食勢必緊俏價高,于是傾注巨資大量買進,致使大米期貨價格節(jié)節(jié)上升……他還寫到:一些專家認為,期貨價格往往要拉動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居高不下,最終會導致現貨價格高升,使國家限價售糧的計劃難以實現。據了解,由于受上海糧油交易所大米價格上漲的影響,廣州、大連、鄭州等地糧食交易所的價格已露出被拉動上升的端倪。
這篇發(fā)在《國內動態(tài)清樣》上的內參材料,有幾點是嚴重失實的:(1)期貨價格往往要拉動現貨價格。當時事實是現貨市場糧價普遍上漲情況下,這些信息反映到期貨價格上,是現貨市場價格上漲在先,期貨價格跟隨在后;(2)大批股民、投機商涌入上海糧油交易所。事實上,當時多頭主力都是糧食企業(yè),他們比較了解市場行情及糧食供求形勢。(3)目前期貨價格超過國家限定的批發(fā)最高價的25%以上,使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嚴重扭曲。實際上期貨價格是市場價格,限價銷售價格是含有政府補貼的政策性價格,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國務院領導同志看到《國內動態(tài)清樣》后,于6月25日在上面作了批示,要求中國證監(jiān)會、國家計委、內貿部和國家糧食儲備局采取措施。隨即,四部委局組成小組到上海進行調查。
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7月7日,中國證監(jiān)會、國家計委、內貿部和國家糧食儲備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到上海糧交所,就粳米期貨交易的有關問題進行調查。調查組由中國證監(jiān)會期貨部負責同志帶隊。調查組聽取了上海糧交所的匯報,與會員單位進行了多次座談,形成了初步的調查情況和處理措施。7月12日,由調查組、上海市計委和上海糧交所向上海市政府領導作了匯報。市政府領導聽了匯報后表示,對交易所可采取措施,規(guī)范市場,但不能關,否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傮w上講市場在發(fā)育階段,要保護交易所。我們希望采取這些措施后,既能保持一定的活力,又能使市場平穩(wěn)下來。7月13日,在調查基礎上,上海糧交所召開會員負責人會議,由上海市財辦負責同志宣布《關于解決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有關問題的措施》。
宣布的措施中講到:“近一個時期,上海糧交所10月份和12月份粳米期貨價格走勢進入高價位區(qū),已引起國家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關注。解決這個問題,應把握到以下兩個原則:第一,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糧食期貨市場的試點必須服從國家宏觀調控的大局,決不能因期貨市場的問題影響糧食市場的穩(wěn)定,從而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第二,不能因為這個問題影響期貨市場試點的健康發(fā)展?!睋颂岢鋈缦挛鍡l措施:一、10月、12月粳米期貨合約多頭或空頭持倉分別在三萬手以上的會員,將現有持倉量減少三分之一。由交易所組織有關會員按協(xié)商的價格范圍協(xié)議平倉。二、上述會員減少持倉量后,不得再增加該部位的持倉量。其他會員10月、12月粳米合約多頭和空頭持倉量分別不得超過1.5萬手。從即日起,新進入交易所的客戶,暫不得進行10月、12月粳米的期貨交易。三、上海糧交所要降低12月份粳米合約用陳米替代的升貼水標準,貼水率由15%降為11%。四、上海糧交所要進一步加強會員和經紀公司的管理。五、期貨市場的試點是在國家嚴格監(jiān)控下進行的,當期貨市場出現嚴重問題時,政府有責任采取各項強制措施進行干預,以保證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和市場的穩(wěn)定。
當時調查組提出的五條措施是基于粳米期貨價格進入高價位區(qū),存在市場風險這一看法采取的。調查組認為:粳米空盤量過大,持倉相對集中,在價格波動時易造成風險,于是對持倉多的會員實施協(xié)議平倉,并縮小漲跌停板,限制開新倉等。在調查組確定解決粳米期貨交易多空對峙五條措施后,上海糧交所對協(xié)議平倉價格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最后決定采用6月與7月的加權平均價作為協(xié)議平倉價,R410為2009元/噸,R412為2223元/噸,平衡多空的盈虧。1994年7月14日,實施協(xié)議平倉,當天R410在2009元/噸的協(xié)議價格水平平倉2.75萬手,R412在2223元/噸協(xié)議價格水平平倉2.97萬手。到7月28日,R410合約空盤量減至15.81萬手,R412合約空盤量減至17.39萬手,所有應在兩周內減少原有持倉三分之一的會員,如期完成減倉數額。粳米期貨交易中多空對峙的情況緩解。
“七月風波”暫告結束?!捌咴嘛L波”起因是個別會員做輸后寫信告狀,從而引起政府部門對市場的干預。應該說國務院各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對市場多空對峙原因的分析判斷是客觀的,采取的措施總體上是平穩(wěn)的,對化解風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市場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糧食供求緊張,政府制定的定購糧食價格不能反映糧食生產的實際成本,因此糧食價格上漲的動因沒有消除。
“七月風波”以后,糧食現貨市場價格在繼續(xù)上漲。為了防止期貨市場再度出現多空對峙狀況,7月26日,上海糧交所對粳米期貨合約的會員持倉限額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一是對R410合約持倉數在1.5萬手以上的,必須逐步縮小。到9月末,所有會員持倉數額均不得突破1.5萬手;二是對R412合約持倉限額為3萬手,持倉額在3萬手以上的,必須逐步減少。到11月29日收盤時,所有會員持倉量均不得突破1.5萬手;三是其他月份粳米合約的持倉額均為不超過5萬手。
8月上旬以后,由于南澇北旱災情加劇,各地為保障零售市場限價掛牌供應糧食的糧源,紛紛控制糧食出省,特別是產糧大省江蘇、遼寧和安徽等省政府發(fā)出控制糧食出省通知后,現貨市場糧價再度飆升?,F貨市場供求緊張和價格上漲影響快速傳遞到期貨市場,期貨價格再度跟隨上升。8月25日-30日,上海糧交所連續(xù)四個交易日出現價格漲停板??毡P量也再度增加,8月25日空盤量達43.7萬手,8月30日空盤量略有下降,但仍達40.5萬手,其中R410空盤量為10萬手,R412空盤量為13.3萬手,空頭持倉較集中,每天浮動虧損達幾千萬元,市場面臨風險上升。
8月30日上午,部分空頭會員單位打電話到上海糧交所,反映糧價上漲,空頭虧損嚴重,部分客戶爆倉,平倉也平不掉。希望交易所從控制整個市場風險角度,幫助協(xié)調多頭,大家能夠協(xié)議平掉一些倉位。
針對市場上出現的新情況,為了防止期貨價格繼續(xù)上漲和風險擴大,保護交易雙方的利益,保障市場的安全運作, 8月30日下午和8月31日上午,上海糧交所研究市場情況及防止風險措施,上海市計委、市財辦、市糧食局等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參加了研究會議。當時擬訂了三個減倉方案:方案一是,從9月1日起,會員每天減少持倉5%,直至9月16日,未按規(guī)定減倉的,由交易所實行強制平倉;方案二是,一次性對會員R410和R412合約持倉各減40%-50%;方案三是實行交易最高限價同時采取減倉措施。經過反復研究,確定了減少風險方案:一是9月1日停市一天,與會員研究落實減倉措施;二是9月1日起,粳米期貨合約的價格每日最大波動限制臨時調整為不高于或低于上一交易日結算價10元/噸;三是9月2日對會員R410和R412合約實施減少持倉40%。
研究過程中,對交易所是否實行最高限價意見不一,市糧食局比較主張限價,上海糧交所認為實行限價缺乏法規(guī)依據,因此,在方案中沒有列入限價的內容。
8月31日下午,上海糧交所將形成的方案分別向中國證監(jiān)會期貨部、內貿部法規(guī)司、上海市計委和市財辦作了匯報并征詢意見。當天下午,中國證監(jiān)會期貨部明確答復:尊重你們的意見,按一次性減倉方案先做,限價等暫不要出臺。上海市計委和市財辦同意方案。在向內貿部法規(guī)司匯報時,稍有異議,他們要求考慮實行最高限價措施。
8月31日傍晚,上海糧交所召開理事單位會議,征詢對一次性減倉方案的意見,理事單位原則上同意減倉方案。
在聽取理事單位和部分會員單位意見的基礎上,上海糧交所于8月31日傍晚發(fā)出了1994年第28號公告,將粳米的最大價格波幅限制縮小為10元/噸;制定了對R410和R412合約減倉措施(滬糧交所交1994330號通知),并宣布9月1日停市一天,召開會員大會進行布置落實。上海糧交所330號通知要點:第一,每一會員粳米R410合約的持倉限額,從9月2日起須在8月30日持倉數量基礎上減少40%,以后逐周按比例遞減,到9月30日收市減至5%,期間每一交易日R410合約持倉數量不得增加。第二,每一會員粳米R412合約的持倉限額,從9月2日起須在8月30日持倉數量基礎上減少40%,以后逐周按比例遞減,到9月30日收市減至20%,期間每一交易日R412合約持倉數量不得增加。
按比例減倉措施得到大多數會員和客戶的理解和支持。于是9月2日,按理事會商定的價格,R410以2312元/噸,R412以2411元/噸實施了減倉。該日空盤量大幅度下降,R410從10萬手下降到3.4萬手,R412空盤量從13.3萬手下降到5.1萬手,分別減少了65%和61%。市場風險得到了較大緩解,除了浙江部分空頭客戶外,市場多空雙方反映平穩(wěn)。
正當市場趨于穩(wěn)定時,9月4日(星期日),國家計委物價司根據國務院領導和國家計委領導在中央信訪局來信摘要上的批示精神,派調查組來上海糧交所,調查交易所所謂的“信息誤導、糧價上漲”問題。
這次調查的起因是:上海糧交所信息部編印的一份內部發(fā)行《糧油期貨》周刊,1994年7月23日第28期刊登一篇《一周綜述》里面有一句“上周的利空消息已初步消化”。7月30日第29期《糧油期貨》的《一周綜述》中有“看粳米花謝花會開,嘆大豆春來春又去”的話語。8月6日第30期上有一篇《晴天間多云,粳米漲勢依舊》的分析文章。一個自稱為武漢市武昌區(qū)的客戶給國務院領導寫信,說上海糧交所“利用輿論宣傳工具,進行錯誤的引導”,“公開煽動糧價要大漲”,對客戶和投資者進行信息誤導。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該信摘要上批示,要核實情況后,對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采取措施,并請上海市政府加強監(jiān)管。國家計委領導也作了批示。
根據領導在來信摘要上的批示,國家計委派調查組來上海糧交所調查。調查組由國家計委物價司農產品價格處負責同志帶隊,9月3日到達上海。9月6日,國家計委和中國證監(jiān)會又增派同志參加調查組工作。
9月4日下午,市計委、市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與國家計委調查組成員見面,了解調查組來意后,約傍晚5:00趕到上海糧交所,與上海糧交所領導開會,布置接待調查組工作。市計委負責同志介紹國家計委調查組來滬情況后提出:根據調查組意見,一是要求上海糧交所實行限價;二是要根據領導批示,調查上海糧交所誤導糧價上漲問題。具體講了五點意見:一是周一(9月5日)、周二(9月6日),大米品種休市,休市的理由以貫徹國務院五部委局9月2日“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制止通貨膨脹、穩(wěn)定糧油市場價格”電話會議精神作為依據;二是休市后糧交所要對粳米交易進行限價,不要因為漲價原因而槍斃糧交所。最高限價以9月2日結算價;三是建議對大豆?jié)q跌停板幅度限制也縮小,以防出事;四是《糧油期貨》信息刊物是否不發(fā);五是你們要準備匯報,7月份調查組離開后的價格走勢。
市計委負責同志講完后,大家進行了議論。上海糧交所提出,交易所不適合發(fā)限價通知,因為交易所是發(fā)現價格的場所,而且限價缺乏法規(guī)依據。最后,市計委負責同志說,通知還是由交易所發(fā),提法為:按市物價局通知,為貫徹五部委局9月2日電話會議精神,對粳米期貨價格從9月5日起按9月2日結算價格不得超過。
會議進行至深夜。散會后,根據市計委安排,上海糧交所連夜起草印刷限價公告。9月5日一早,第30號公告發(fā)至各會員單位。第30號公告稱:“根據上海市物價局通知,為貫徹一九九四年九月二日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局、國內貿易部和國家糧食儲備局聯合召開的‘穩(wěn)定糧油市場’電話會議,關于‘對多渠道、城鄉(xiāng)集貿市場、批發(fā)市場和糧油交易所的糧價要進行嚴格管理’的精神,決定:自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起,本所粳米期貨合約的交易價格暫不得超過一九九四年九月二日的結算價?!?/p>
限價公告發(fā)出后,會員和客戶反映強烈,情緒激動,并發(fā)生了沖擊交易所的情況。多方認為,價格封頂的做法違背了市場的基本法則,違反了交易所的規(guī)章和規(guī)則,扭曲了期貨市場發(fā)現價格、規(guī)避風險的功能,損害客戶利益,有失公正。空方對價格封頂措施也表示不滿,認為既然要封頂,為什么9月2日要他們大幅度減倉,而且是在封頂價減倉,使他們吃了大虧。本來,市場多空對峙局面已經緩解,調查組要求上海采取的限價措施又引發(fā)了市場巨大風波。
9月5日上午,在限價公告引發(fā)風波的同時,國家計委調查組由計委價格處處長帶隊到上海糧交所調查,市計委、市財辦、市糧食局等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調查會。
會上上海糧交所進行了匯報。第一,上海糧交所沒有所謂“信息誤導”、“煽動糧價上漲”的問題,這些行情分析文章都是市場人士寫的,交易所信息部門只是作了一點編輯工作,而且僅僅是對一周交易情況的描述。字里行間也沒有煽動糧價要大漲的意思。第二,當前糧食價格上漲過快,主要原因是(1)國家決定對小麥、稻谷、玉米和大豆四種糧食定購價提高44%;(2)市場糧食供求偏緊,產糧大省江蘇、遼寧、安徽等地政府都已發(fā)控制糧食出省通知,致使現貨市場糧價飆升;(3)新聞中報道最近多地發(fā)生自然災害,南澇北旱,刺激糧價上漲?,F貨市場這些信息對期貨市場影響非常大,市場對未來價格普遍預期看漲。隨后,上海糧交所對7月15日以后期貨與現貨價格情況及交易所采取的措施作了匯報。
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聽了后說:價格上漲原因,無非這幾方面。作為你們交易所,與現貨市場還有一個互為因果關系。8月19日,北戴河會議后,有個反通貨膨脹文件。這段時間包括中央在內,是重點工作。上海方面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現在限價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期貨倒來倒去,是否是我們要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國營企業(yè),倒來倒去,哄抬價格,導致不義之財。這樣折騰,給整個國家經濟影響太大。在我看來,現貨與期貨價格互為因果抬上去的。糧食缺口沒這么大,國家還要進口?,F在一價帶百價,已影響到政局。出問題,要找市政府和交易所,在座各位要高度重視。
在場的上海市財辦負責同志聽了計委價格處處長的話,發(fā)表了意見,他說:當前糧食形勢比較復雜。下半年中央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重要任務,重點是米袋子和菜籃子。對當前市場怎么看說法很多,有人說一價帶百價,也有人說百價推動糧價。我看總量平衡上有問題。至于我們糧交所存在哪些問題,導向是否存在?是否這幾句話就引起糧價上漲?要分析,不能簡單下結論。
當天會議結束時,計委價格處處長又說:原因要分析,半個多月,炒上去300多個點要分析。分析后要釜底抽薪。商量一下,需要國家計委和市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9月6日上午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再次到上海糧交所。他要求說:上海糧交所,上面價格封頂了,下面要把跌幅擴大,主要是要把價格下降,把反通脹斗爭進行下去。我們建議你們放開跌停板。
9月6日下午,上海糧交所根據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要求,研究漲跌停板擴大問題。市計委和市財辦有關負責同志也參加了會議。上海糧交所初步意見:不能同意計委價格處處長把跌停板放開的意見??煽紤]:一是把價格漲跌停板放到20元或35元;二是對R410和R412加大持倉限制;三是粳米期貨合約保證金比例提到10%。
會議期間,市財辦市場處負責同志接到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電話,該處長在電話里要求:跌停板要放,最少要放70元。
會議進行到深夜,討論焦點是否要將跌停板放到70元。最后,上海糧交所意見:一、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提出上面封頂,下面放70元不可行,市場要大亂的,會造成新的不安定;二、為防止價格大起大落,漲跌停板波動幅度放到20元。
9月7日上午,國家計委、證監(jiān)會等調查組成員再次到上海糧交所開會,研究對市場采取措施問題,市計委和市財辦有關負責同志也參加會議。會議由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主持。
會議開場,國家計委價格處處長堅持要把跌停板放開。
會上市計委和市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認為,為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從保持穩(wěn)定出發(fā),傾向于按上海糧交所提出的漲跌停板幅度放到20元,不贊成跌停板放到70元。
會上調查組其他成員也發(fā)表了意見,認為對市場采取什么措施,最好由上海糧交所根據國務院有關精神作出處理。調查組只是根據領導批示,把糧價上漲的原因和責任調查清楚,如何處理應由上海市政府和交易所決定。由于會上意見不一致,因此跌停板放到70元沒有通過。
9月8日下午,調查組又一次與上海方面會談,國家計委等部門調查組成員和上海市計委、市財辦、市糧食局及上海糧交所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經過討論,雙方結論:一是經過調查,關于上海糧交所信息誤導問題不存在。糧交所沒有引導價格上漲的行為。調查組回北京應如實匯報;二是漲跌停板幅度暫按20元執(zhí)行;三是弱化粳米期貨交易措施問題,作為國家計委調查組在回北京前與上海市政府有關方面再研一次。
9月8日,上海糧交所將國家計委調查組到上海后發(fā)生的情況向中國證監(jiān)會緊急報送書面匯報,證監(jiān)會將此情況向國務院領導作了匯報。國務院領導得知調查組在上海糧交所調查過程引出風波后,要國家計委領導電話通知撤回調查組。
9月9日當晚,國家計委調查組成員回北京。為了迅速平息因限價公告引發(fā)的市場風波,9月10日,上海糧交所召開理事會議,研究處理措施。根據會議一致意見,由上海糧交所向市政府匯報,取消價格封頂措施。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立即研究后,決定同意上海糧交所意見,從9月12日起,取消對粳米期貨的價格封頂,同時將每日價格波幅限制由20元/噸調整為10元/噸。9月13日,價格封頂取消后,除少數空頭客戶仍有強烈反映外,市場總體趨于平穩(wěn)。
“九月風波”本來可以避免的,由于調查組個別同志要求采取不妥當的措施,引發(fā)了一場市場風波。這場風波給期貨市場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成為導致粳米期貨品種暫停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連串的期貨交易風波,特別是一些客戶做輸了后到處寫信告狀,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加之鋼材、金屬期貨交易事件、紅小豆期貨交易事件、三合板期貨交易事件、白砂糖期貨交易事件及粳米期貨交易風波等,給國務院領導和社會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印象。其實當時相當一部分領導并不認同期貨交易,因為是改革開放中涌現的新事物,因此也默認其進行試驗。然而,出現了一系列風波,在這種情況下,關停期貨已成了有關領導部門的必然選擇。
涉及到粳米期貨停止交易,除了有它的必然因素之外,還有一件偶發(fā)事件。1994年約8月上中旬,上海市盧灣區(qū)糧食部門一位干部在進行粳米期貨交易中做空,由于期貨價格上漲,他的賬戶出現浮虧。于是,他以糧食局一位干部的名義向國務院領導寫了一封信。他的這封信是通過北京一位老領導轉送給國務院領導的。國務院領導同志在信上作了盡快關閉糧油期貨市場的批示。
上海盧灣區(qū)糧食部門這位干部在信中的意思大致是:當前糧價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從夏收和菜籽情況看,按您5月27日講話精神,做好糧食購銷工作的阻力不小。有三類人起作用:一是糧食部門本身一部分人,認為國家定的價格毛利太低,總想突破這個框架。二是星羅棋布的游擊隊,這些人在地方上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身段多,辦法多,只要有錢賺,什么事都干。三是大炒糧食期貨的人,中間大部分人是純投機者。這些炒手、炒家,唯恐糧價穩(wěn)定,經濟形勢穩(wěn)定,影響他們暴富。這些人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有的甚至還勾結交易所內部的工作人員,經常制造新聞,放出空氣,給期貨市場健康發(fā)展造成很壞影響。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非常迅速、廣泛,由于期貨糧價不斷炒高,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和整個糧價的穩(wěn)定,影響了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國家證券委、內貿部、國家糧食儲備局和國家計委奉您指示到滬調查上海糧食期貨價格暴漲問題,調查結束后宣布調查結果和幾條措施,限定兩周內要把炒高的價格回落,但是時過兩周價格不但沒有回落,反而比限定前更高。一部分人從根本上藐視國務院各部門調查決定和不理睬調查中的幾項措施落實。這狀況如不采取堅決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設想。
這位干部還在信中誤導性地建議:在信息如此廣泛傳遞的今天,靠投機炒來炒去發(fā)現價格,那國家糧食政策就會給他們炒掉,糧食秩序就會炒亂。對我國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怎么能靠幾十個投機炒家以獲取暴利為目的的人去解決呢?我建議對粳米期貨價格用經濟、行政手段干預入手,用強制措施限期降價到現貨價以下,然后宣布取消交易。
從以后得到的情況分析,上海盧灣區(qū)糧食部門這位干部的信也是證券委最終暫停粳米期貨交易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一,這封信是以一個糧食系統(tǒng)干部名義寫的,他信中用了要落實糧價改革和宏觀調控等話語,以增加領導對其的“可信度”。第二,這封信又是一位高層領導轉交給國務院領導的,等于對它的“真實性”有了 “背書”。第三,當時不少領導以為是糧價上升拉動了通貨膨脹,而恰恰忽視了是通貨膨脹和供需關系導致了糧價上漲,糧價反映了通貨膨脹和市場供求。這封信在誤導政府部門上是起了作用的。
這封信的寫作者作為一個糧食系統(tǒng)的干部,是了解糧價上漲原因的,他本身也是一個“期貨炒家”,但他在信中沒有反映糧價上漲的真實原因,而是編造了一些“情況”,這是很容易對政府部門產生誤導的。
由于市場糧價的持續(xù)高漲和少數期貨做虧人員的寫信告狀,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關于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和進一步加強期貨市場管理請示的通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請示中稱:“近一個時期,粳米、菜籽油期貨市場價格和現貨市場價格均大幅度上漲,期貨交易中出現了過度投機、少數會員所持合約量過大、買賣雙方對峙的現象。粳米、菜籽油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期貨價格的上漲客觀上助長了人們的‘漲價預期心理’,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物價政策的實施”。請示中提出:“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從事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的交易所,從本文下發(fā)之日起停止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1994年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見報后,上海糧交所根據通知精神,要求會員對尚余空盤量平穩(wěn)平倉退出。
兩次“風波”形成的主要原因。上海糧交所粳米期貨交易發(fā)生的“七月風波”和“九月風波”,最初起因都是由于現貨市場粳米供求緊張,引起現貨價格快速上漲,同時刺激粳米期貨價格上漲,從而出現期貨多空持倉對峙,空頭虧損。空頭在虧損擴大、糧價下跌無望、市場風險陡增的情況下,到處向政府部門寫信告狀,造成市場不穩(wěn)定的狀況,引發(fā)政府部門出面進行調查和行政干預。這是改革開放初期期貨市場出現的較為普遍現象,其中寫信告狀情況,基本上都是期貨輸家所為,而且寫信內容大多數言辭激烈、危言失實,給期貨市場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造成損害。
兩次國務院部委派出調查組的調查意見和措施。1994年7月四部委調查組在上海糧交所調查較為客觀務實,聽取交易所匯報并召開會員座談會過程中方法也較細致,調查結論相對客觀,處理措施總體比較穩(wěn)妥。當時,調查組認為“上海糧交所10月份和12月份粳米期貨價格走勢進入高價位區(qū)”,對多空持倉量集中的會員采取協(xié)議平倉辦法減少持倉量。盡管對“粳米期貨價格走勢進入高價位區(qū)”的判斷值得商榷,但用協(xié)議平倉的方法減少持倉量,是在交易所規(guī)則范圍內,降低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
然而,1994年9月國家計委農產品價格處帶隊的調查組在上海糧交所調查,不論是調查方法,還是處理措施都顯得比較簡單粗糙,他們沒有很好聽取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和上海糧交所的意見,開始階段,在沒有了解清楚真實情況下,就簡單下結論,而且在處理方法上完全脫離交易所規(guī)則,采用上面價格封頂做法,造成不必要的市場震蕩。
兩次處理結果和市場反映。國務院部委兩次調查組處理結果市場反映截然不同,七月四部委調查組五條處理措施出臺后,市場很快釋放了部分風險,暫時恢復了市場的平穩(wěn)。九月調查組采取價格封頂處理措施出臺后,由于脫離了交易所的基本規(guī)則,造成了對多空的不公平,一場本來不應有的風波發(fā)生了,加劇了市場的震蕩,給領導部門加深了期貨市場的負面印象。
粳米期貨交易中交易規(guī)則運用的總結。上海糧交所在粳米期貨交易整個過程中,運用保證金制度、頭寸限制制度及會員和客戶賬戶管理制度管理交易風險,總體上是成功的。這些交易規(guī)則保證了交易的規(guī)范進行,有效地控制了市場的風險?;仡櫩偨Y交易規(guī)則的運用,實施最不成功的是漲跌停板制度。按照交易制度規(guī)定,連續(xù)三個交易日出現漲停板或跌停板,第四個交易日應放開漲跌停板,讓價格回歸正常,再恢復規(guī)定的漲跌停板限制。當時由于政府部門宏觀調控的需要,為了防止期貨價格上漲過快,根據政府部門的要求,多次采取縮小期貨合約價格最大波動限制,從粳米期貨合約規(guī)定正常最大波動限制不高于或低于上一交易日結算價70元/噸,有時縮小到35元/噸,有時縮小到20元/噸,甚至縮小到10元/噸。出發(fā)點是控制期貨價格過快上漲,降低風險,但實際造成的結果,每天漲停板,市場流動性停滯,客戶無法平倉,風險反而上升。這是粳米期貨交易過程中得到一條深刻教訓。
粳米期貨交易及其停止的歷史經驗。粳米期貨交易及其停止問題已成為歷史,認真研究這段歷史,對于現階段發(fā)展我國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特別是迎接人民幣國際化后的對外進一步開放,是有極其重要意義的。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不斷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需要我們去解決。對市場出現的問題,要善于盡可能在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范圍內,用現有制度解決,這既是法制市場的需要,也是一個成熟市場所必須遵循的原則。
(作者系原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