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劼熊學軍劉 浩盧德杰
(1.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青島266061; 2.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區(qū)域海洋動力學與數(shù)值模擬功能實驗室,山東青島266237; 3.中海石油深海開發(fā)有限公司,廣東深圳518067)
南黃海西部2007年4月的逆溫躍層
蘇 劼1,熊學軍1,2*,劉 浩3,盧德杰3
(1.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青島266061; 2.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區(qū)域海洋動力學與數(shù)值模擬功能實驗室,山東青島266237; 3.中海石油深海開發(fā)有限公司,廣東深圳518067)
利用南黃海西部2007-04的溫鹽實測資料,采用海洋層結譜表達法及自適應識別,得到逆溫躍層的“五點三要素”,形成強度要素平面分布圖。分析表明,逆溫躍層的存在與黃海暖流水有直接的關系:1)4月份,黃海暖流水受到的海面冷卻仍是產生逆溫躍層的普遍原因,在該海區(qū)黃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兩側拓展的區(qū)域都有該種類型的逆溫躍層存在,位置相對較淺;2)但在偏南的黃海暖流主干區(qū),海面冷卻產生的效應被主流區(qū)的熱量補充所抵消,逆溫躍層很弱甚至消失,這是該月份逆溫躍層分布區(qū)向北退縮并在南部中心附近呈現(xiàn)缺失區(qū)的主要原因;3)南下的魯北沿岸流水的冷水疊加在黃海暖流水的暖水上方,使逆溫躍層加強,使得冷暖水的作用區(qū)成為強逆溫躍層區(qū);4)黃海暖流左側冷沿岸流水及右側冷水的前端向黃海暖流楔入,其前端往往覆蓋在底層高溫高鹽的黃海暖流水上方形成下逆溫躍層,從而形成雙逆溫躍層。這些特點,較以前認知更加客觀、全面、細致和準確。
海洋層結譜表達法及自適應識別;逆溫躍層;黃海暖流;強逆溫躍層;雙逆溫躍層
海水溫度一般是自海面向下遞減的,但在有些情況下,也會出現(xiàn)水溫向下增加的逆溫現(xiàn)象,可以形成逆溫躍層[1]。逆溫躍層對環(huán)流、水團等水文特征有一定的指示、驗證作用,與水中的溶解氧、葉綠素等生物化學要素的分布具有相關性,對魚類資源的分布也有顯著的影響。由于黃海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其環(huán)流與其他海區(qū)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冬、夏兩半年存在明顯的差異:冬半年,黃海環(huán)流系由來自外海的黃海暖流及其余脈與東西兩側的沿岸流組成,暖流北上,沿岸流南下;夏半年,主要存在因黃海冷水團密度環(huán)流出現(xiàn)而產生的近似閉合的環(huán)流[2]。春、秋兩季的過渡性特征則比較明顯。南黃海西部沿岸有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臺、連云港、南通等重要的港口城市,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還有呂泗、大沙等重要的漁場。研究逆溫躍層對科學研究、漁業(yè)生產等都有應用價值。
在過去黃海溫躍層研究中,對逆溫躍層的研究相對較少。張勐寧等收集了1900—2004年的海洋調查資料,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近海中,黃海逆溫躍層最強,時間上多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主要是受到南下冷空氣的影響[3]。1992年國家海洋局編著的《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4],搜集了1907—1986年間的調查資料,繪制了中國近海躍層分布圖,該圖集采用傳統(tǒng)方法,定義水溫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現(xiàn)急劇變化,其垂直梯度達到臨界值的水層,稱為躍層,逆躍層強度臨界值采用0.05℃/m?!逗Q笳{查規(guī)范:第七部分 海洋調查資料交換》規(guī)定:溫度躍層強度標準臨界值在200 m以淺海域為0.2℃/m,200 m以深海域為0.05℃/m[1]。顏文彬在研究臺灣海峽溫度逆躍層時,結合該海域水溫特征,規(guī)定強逆溫躍層標準0.2℃/m,弱逆溫躍層強度0.05℃/m[5]。這些研究中逆溫躍層的確定基本都是通過水溫垂直剖面圖人工直接選取的,不同作者、不同研究海域,采用的強度臨界值標準通常不統(tǒng)一,而人為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也具有一定的非客觀性。
(李 燕 編輯)
近來,本文通訊作者帶領的團隊在南海內波的研究中,建立了一套關于躍層的定義、表達、確定和識別的系統(tǒng)方法,使得繪制系統(tǒng)而完整的躍層各類特征全海區(qū)分布圖成為可能,為躍層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礎[6]。該方法提出了海洋躍層的全水層剖面譜表達法,通過海洋要素的垂直變化梯度零線和分布曲線把躍層形態(tài)、垂直變化過程及特征全面、系統(tǒng)、完整、準確地凸顯出來;分別利用曲率區(qū)域最值和小波變換自適應檢測法,將躍層譜峰根部的轉折特征提取出來,確定了躍層與上下層水體的分界,從而形成了全面表征躍層自然屬性特征的“五點三要素”法,即躍層上界點、強躍層上界點、躍層最值點、強躍層下界點、躍層下界點這5個躍層屬性特征點和躍層最大強度、強躍層平均強度、躍層平均強度這3個躍層強度要素[6]。
本文利用南黃海2007-04的溫鹽實測數(shù)據,通過躍層譜表達法識別逆溫躍層的存在及類型,利用自適應識別得到的“五點三要素”,據此完整地表達逆溫躍層,給出研究海域4月逆溫躍層的分布情況,同時結合溫度、鹽度平面分布和剖面分布,討論逆溫躍層形成原因,并與《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中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1 數(shù)據介紹
本文所用資料為南黃海西部海域的CTD觀測資料,調查時間段為2007-04-03—25,調查海域為南黃海西部32°00'~37°30'N,119°30'~124°00'E,調查站位共計272個,站位分布如圖1所示。CTD觀測數(shù)據垂直分辨率為1 m,水平分辨率≤0.25°。
圖1 站位分布Fig.1 Location of the stations
1.2 處理方法
首先利用躍層譜表達法,判斷有逆溫躍層出現(xiàn)的站位。梯度零線作為譜表達法的基準參考線,有助于判別逆溫躍層,使逆溫躍層表達得更加直觀。如圖2b,從譜形圖中可以看到在梯度零線右側有一個明顯的譜峰,對應圖2a溫度垂直剖面中溫度變化劇烈的位置,即逆溫躍層位置,溫度梯度最大達0.1℃/m。全水層譜形圖不僅把整個剖面的層結特征全面、系統(tǒng)、定量地表達出來,更是把躍層形態(tài)及變化特征以“譜峰”的形式全面、系統(tǒng)、定量的凸顯出來[6]。明確站位后,利用自適應識別,得到逆躍層的“五點”,再以“五點”為基礎,得到“三要素”(圖3)。從圖3中可以看出,自適應識別得到的逆溫躍層區(qū)不僅包含了溫度梯度變化顯著的強逆溫躍層,還包含了強度較弱,但溫度梯度垂直變化依然顯著的過渡部分,這使得躍層結構更加完整。
圖2 海水溫度垂直剖面分布圖與全水層海洋層結譜圖Fig.2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a water temperature and marine stratification spectrum of the whole water layer
圖3 逆溫躍層“五點三要素”圖示例Fig.3 A demonstration of the‘five points and three elements’of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
通過自適應識別出逆溫躍層的“五點三要素”,形成逆躍層平均值(圖4a)、強逆躍層平均值(圖4b)、逆躍層最強值(圖4c)三種強度要素的分布圖。同時將識別出的溫躍層以及無躍區(qū)范圍繪制在“三要素”平面分布圖中(彩色陰影部分)。圖4中紅色虛線為《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4]中,4月份逆溫躍層的范圍。此外,為了便于觀察每個站位逆溫躍層的細部特征,按照站位間的相對位置,將所有表現(xiàn)出逆躍層的站位,及其周邊部分站位的全海洋層結譜圖拼接在一起(圖5),圖中黑色實線所包圍的為存在逆溫躍層站位的全海洋層結譜圖。
圖4 強度“三要素”圖Fig4.Three strength factors of the thermocline
圖5 全水層海洋層結譜圖Fig.5 The marine stratification spectrum of the whole water layer
2.1 逆溫躍層分布特征
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20 m等深線以淺既沒有正躍層又沒有逆躍層存在。在近35°N以北的山東半島以南海域,與西伸的海槽地形有較好的一致性,正躍層范圍也有向岸伸展的趨勢,并一直延伸到近岸。20 m以深水域中,除了成山角西南外海以及33°48'~34°48'N之間的海州灣西南部外海直至40 m等深線外,其余區(qū)域都存在正躍層。
逆溫躍層區(qū)分布在黃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兩側擴展的區(qū)域(34°~37°N,121°30'~124°00'E),但在偏南部的黃海暖流主干區(qū),逆溫躍層很弱,在逆溫躍層分布范圍南部中心附近呈現(xiàn)出一個自南向北的缺失區(qū),呈舌狀自南黃海西南部34°N向北延伸至35°30'N,從圖6中可以看到,缺失區(qū)中站位的逆溫躍層都非常弱,甚至消失。
2.2 逆溫躍層強度分布特征
從圖4可以看出,“三要素”分布趨勢大致相同,但在強弱上有所差別?!叭亍敝?逆溫躍層最值點強度最大,范圍為0.02~0.29℃/m;強躍層平均強度次之,為0.02~0.19℃/m;躍層平均強度最小,為0.01~0.12℃/m。
3種強度要素平面分布中,在黃海暖流主軸兩側都分別有兩個大值區(qū)。左側大值區(qū)從34°30'N向北延伸至36°12'N,右側大值區(qū)范圍在35°18'~36°30'N,整體來看,右側大值區(qū)相對較弱,不太成體系,存在分散的閉合區(qū)。左、右兩個強中心逆溫躍層平均值最大值分別為0.14和0.13℃/m;強逆溫躍層平均值中心值分別為0.19和0.15℃/m;最值點強度中心值分別為0.29和0.24℃/m。在3種強度要素平面分布中,左側大值區(qū)均強于右側,且左側大值區(qū)的范圍也較大。
2.3 多逆溫躍層分布特征
自適應識別法識別得到共有58個站位存在逆溫躍層,其中有50%的站位存在雙逆溫躍層,因此雙逆溫躍層是一種不能忽視的重要現(xiàn)象。強度強的雙逆溫躍層主要集中在南黃海中西部、逆溫躍層分布范圍南部中心附近缺失區(qū)兩側,如圖4~圖6中紅色矩形框所示范圍內。左側強雙逆躍層的分布區(qū)域與左側強度大值區(qū)的位置基本相同,右側強雙逆躍層的分布區(qū)域則較右側強度大值區(qū)的位置略偏南。除此之外在其它位置也存在零星的雙逆溫躍層,但強度都較弱,甚至有些站位表現(xiàn)出了3個逆溫躍層,如HH171站(123°30'E,34°36'N)。
2.4 與歷史結果的對比分析
過去通常將海洋要素垂直分布曲線上曲率最大的點分別確定為躍層的頂界和底界,將頂界和底界之間的厚度確定為躍層厚度,將躍層厚度內的平均強度確定為躍層強度[1]。其實,這樣規(guī)定得到的躍層強度只是躍層中最顯著部分的強度,也就是三要素中的強躍層平均強度。
選取《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4]中4月水溫躍層分布圖(圖6)與本文研究區(qū)域相同位置、范圍的部分(圖4)進行比較分析。
圖6 4月水溫躍層分布[4]Fig.6 Distribution of the thermocline in April[4]
從圖6可見,在調查區(qū)南部,無躍區(qū)的范圍從蘇北淺灘向東延伸至124°E、60 m以淺的水域;而本文結果中無躍區(qū)主要存在于20 m等深線以淺海區(qū),成山角西南外海存在一片無正躍層區(qū)。圖6中除無躍區(qū),其他位置均存在正躍層,包括成山角西南外海;本文結果中,調查區(qū)中北部35°18' N附近正躍層區(qū)范圍較圖6中的范圍遠遠偏西、甚至直達岸邊,調查區(qū)南部正躍層區(qū)范圍要遠大于圖6中的范圍。
逆溫躍層在南黃海西北部(34°~37°N,122°00'~123°30'E)為一個整體,呈帶狀分布,從正躍層區(qū)的東南部開始,由NW—SE向轉為北向延伸,其分布范圍并非黃海暖流向北延伸和擴散的位置。此外,逆溫躍層強度是通過傳統(tǒng)方法計算得出的,僅給出了強度范圍(-0.05~-0.45℃/m),丟失了很多重要的強度特征。
3.1 逆溫躍層形成的普遍原因
逆溫躍層是由于水溫向下升高產生的,春季在南黃海西部突出的水文現(xiàn)象是黃海暖流。湯毓祥等根據1966年調查資料,由溫、鹽場的結構揭示出春季在南黃海兩側是兩支由北向南的沿岸流,而中部則是向北運移的黃海暖流[8]。從1988-04-04黃海海面溫度場看出,在32°N,127~128°E附近,出現(xiàn)一向西北的舌形,隨著舌形向西北伸展進入南黃海后逐漸轉向北,等溫線溫度逐漸降低,黃海暖流水的特征清晰地顯示出來[9]。
為了分析逆溫躍層的成因,根據本文所用調查資料繪制溫度平面分布(圖7),在表層、20 m層、30 m層、底層,最明顯的特征是在123°E附近存在一個自南向北伸展的暖水舌。暖舌西側,有低溫冷水呈舌狀向南伸展,中心等溫線基本呈封閉狀[7]。表層至底層溫度分布在結構和總體趨勢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從表層至底層,暖水向北以及向兩側擴展區(qū)域逐漸變大。在表層,9℃等溫線到達36°N附近,至底層,9℃等溫線延伸至37°N。同時東西方向暖舌范圍也明顯增大,占據整個南黃海西部的大部分海域。圖8的鹽度平面分布圖中,隨著深度增加,高鹽水逐漸向北延伸,中心鹽度逐漸增加,至底層高鹽水中心鹽度超過34,33等鹽線延伸到了37°N。該暖舌為黃海暖流伸入南黃海西側的部分。
將出現(xiàn)逆溫躍層的站位疊加在溫度圖上,發(fā)現(xiàn)逆溫躍層均分布在黃海暖流向北和向兩側擴展的區(qū)域,在黃海暖流舌從譜形圖中也可以看到,深度較淺的逆溫躍層普遍存在,這是由于,4月份海面冷卻仍然存在,這種類型的逆溫躍層是黃海暖流在向北挺進過程中,受到海面冷卻作用影響形成的,因此深度較淺,強度較弱。
3.2 逆溫躍層缺失區(qū)的形成原因
在圖7中,黃海暖流伸入南黃海西側的暖舌,在4月份其主體位于33°~37°N,中心溫度為12.5℃。在黃海暖流偏南的主干區(qū),熱量供應充足,海面冷卻產生的效應被主流區(qū)的熱量補充所抵消,因此不足以形成逆溫躍層,造成在11.5℃等溫線范圍內,逆溫躍層很弱,甚至消失,因而在圖4中逆溫躍層范圍南部中心附近呈現(xiàn)出一個缺失區(qū)。
3.3 強躍區(qū)的形成原因
除了暖水的分布區(qū)外,冷水區(qū)的分布也同樣顯著。在圖7b,7c中暖舌兩側有冷水向中部擠壓。從暖舌左側冷水的位置、性狀和延伸區(qū)看,該冷水為南黃海西岸的沿岸流,從沿岸流的性質分析,左側冷水北端的源頭就是自上而下的魯北沿岸流。20 m、30 m層35°18'N(紅線)附近尤為明顯,冷水積聚下沉,暖舌范圍有所收縮,在該處呈現(xiàn)一頸狀。正是由于此處冷水的疊加,使逆溫躍層強度進一步加強,在圖4中缺失區(qū)兩側呈現(xiàn)出2個強逆溫躍層區(qū)。而由于左側冷水比右側冷水勢力更強,且溫度明顯低于右側,有-7℃冷中心,因此,左側強逆溫躍層區(qū)的強度與范圍均強于右側。
圖7 溫度平面分布Fig.7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sea temperature in the study area
3.4 雙躍層的形成原因
為了進一步分析冷水和暖水對逆溫躍層的影響,繪制35°18'N斷面的溫度剖面圖,如圖9所示,122°42'~123°18'E范圍內有一明顯暖水區(qū)域,核心溫度達11.5℃,即黃海暖流,垂直范圍從表層到68 m。冷水在暖水兩側積聚下沉。左側冷水垂直范圍從表層到40 m處,在20~30 m和35 m各有一個冷中心,核心溫度8.0℃;右側冷水垂直范圍從20 m附近到71 m,在40~50 m有一個冷中心,核心溫度8.5℃。
觀察圖5中35°18'N斷面上站位的譜圖。H H137在圖9中所在位置為黃海暖流的區(qū)域,從圖5中可以看到該站譜圖在梯度零線右側有微弱的溫度梯度正值,圖4中的缺失區(qū)的站位均屬于此情況。H H138站躍層很淺,在10~20 m,強度較強。HH139、HH138站有明顯的雙逆躍層。HH141、HH134站逆溫躍層深度達到底層,在45~70 m。
可以看到,表層冷卻與黃海暖流相互作用,形成了淺層的逆溫躍層,而其強度在沿岸冷水的作用下進一步加強。同時黃海暖流兩側淺層冷水南下突進,楔入黃海暖流,冷水前鋒覆蓋在底層高溫高鹽的暖流水之上,形成了較深的逆躍層。下層逆溫躍層與表層冷卻形成的淺逆溫躍層一起,構成了雙逆溫躍層。如圖7b中紅色矩形框中位置,由于有冷水楔入和冷卻的雙重作用,強度較強的雙逆溫躍層多產生于此。
綜上所述,《渤、黃、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中的4月逆溫躍層分布圖,采用傳統(tǒng)躍層確定方法,利用人為規(guī)定的臨界值確定躍層,具有主觀性,且丟失了很多細節(jié)。自適應識別法得出的逆躍層強度平面分布更加細致,更加準確,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反映出了黃海逆溫躍層的實際情況。
圖8 鹽度平面分布Fig.8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salinity in the study area
圖9 35°18'N,120°~124°E剖面溫度分布Fig.9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a temperature along the 35°18'N,120°~124°E section
本文利用南黃海2007-04的溫鹽實測數(shù)據,采用海洋層結譜表達法及自適應識別,得到逆溫躍層的“五點三要素”,形成強度要素平面分布圖。同時結合溫度、鹽度平面分布和剖面分布,討論逆溫躍層形成原因,并與《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4]分冊中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逆溫躍層的特征就是上面水冷、下面水暖,它的形成與黃海暖流有直接關系:(1)逆溫躍層產生的普遍原因仍然是黃海暖流水受到海面冷卻,由冷卻產生的逆溫躍層位置相對較淺,分布在黃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兩側擴張的區(qū)域。(2)黃海暖流在向北挺進過程中,黃海暖流偏南的主干區(qū)熱量供應充足,海面冷卻產生的效應被抵消,因此逆溫躍層減弱甚至消失,使得4月逆溫躍層分布區(qū)向北退縮并在南部中心附近呈現(xiàn)缺失區(qū)。(3)魯北沿岸流冷水在黃海暖流左側南下突進,疊加在黃海暖流水的暖水上方,使逆溫躍層強度進一步加強,在冷、暖水的作用區(qū)形成強逆溫躍層區(qū)。(4)沿岸冷水具有低溫低鹽的特性,其前端向黃海暖流楔入,冷水前鋒覆蓋在底層高溫高鹽的暖流水之上,形成下層逆溫躍層,從而產生雙逆溫躍層。
2)海洋躍層譜表達法及自適應識別在躍層識別及表達中有很好的應用。躍層譜表達法有助于識別躍層的存在及類型,躍層自適應檢測獲得的是曲線轉折點,為曲線自身的屬性特征,沒有人為規(guī)定臨界值,避免了主觀性,具有自適應的特點且識別得到的躍層上界、下界包含躍層過渡部分,使得躍層更加完整。“五點三要素”能夠更加完整的表達躍層特征,從逆溫躍層強度要素平面分布所得的關于逆溫躍層的認識,較以前認知更加客觀、全面、細致和準確。
[1] 毛漢禮,邱道立.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報告:第三冊 中國近海溫、鹽、密度的躍層現(xiàn)象[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7-11.
[2] 孫湘平.中國近海及毗鄰海域水溫概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3] 張勐寧,劉金芳,毛可修,等.中國海溫度躍層分布特征概況[J].海洋預報,2006,23(4):51-58.
[4] 海洋圖集編委會.渤海、黃海、東海海洋圖集——水文分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5] 顏文彬.臺灣海峽的溫度逆躍層[J].臺灣海峽,1991,10(4):334-337.
[6] 陳亮,熊學軍,李小龍,等.海洋躍層的譜表達法及自適應識別[J].海洋科學進展,2016,34(3):328-336.
[7] 鞠霞,熊學軍.渤、黃、東海水溫季節(jié)變化特征分析[J].海洋科學進展,2013,31(1):55-68.
[8] 湯毓祥,鄒娥梅,李興宰,等.初春黃海水文特征及環(huán)流狀況的分析[J].海洋學報,1999,21(5):1-11.
[9] 藍淑芳.黃海暖流水的調查研究[J].海洋科學,1993,17(1):38-40.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April 2007
SU Jie1,XIONG Xue-jun1,2,LIU Hao3,LU De-jie3
(1.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Qingdao 266061,China; 2.Laboratory for Regional Oceanography and Numerical Modeling,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237,China; 3.CNOOC Deepwater Exploitation Co.Ltd.,Shenzhen 518067,China)
The‘five points and three elements’of inversion thermocline are obtained and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trength factors is plotted by u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measured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April,2007 and by means of the marine stratification spectrum representation and the adaptive recognition.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in the werstern South Yellow S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1)The surface cooling that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was subjected to in April is still the universal reason that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In the study area,such kind of inversion thermocline occurs in the areas where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extends to the north and expands both side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thermocline is shallow;2)In the main area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further to the south,however,the effect caused by the sea surface cooling is offset by the heat supplement and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 becomes very weak and even disappears.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area of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 retreats northward and becomes absent near the southern central region in the month of April; 3)The overlying of the southward cold water of the Lubei Coastal Current over the warm water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makes the inversion thermocline strengthen,thus making the area of cold and warm water action become a strong inversion thermocline area;4)The front ends of both the cold coastal current water and the cold water located respectively at the left side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wedge to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and often overlay above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t water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forming a lower inversion thermocline.Thereby,a kind of double inversion thermocline forms.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objective,comprehensive, detailed and accurate than what we have known before.
marine stratification spectrum representation and adaptive recognition;inversion thermocline;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ct;strong inversion thermocline;double inversion thermocline
P722.7
A
1002-3682(2017)01-0001-11
10.3969/j.issn.1002-3682.2017.01.001
2016-12-14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研任務——南海北部內波流監(jiān)測、預報、預警系統(tǒng)研究及應用(2016ZX 05057015);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500米水深油田生產裝備TLP自主研發(fā)-內波流預警方案研究及內波流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海暖流的多時相特征及其發(fā)生機制研究(4137603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山東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資助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項目——海洋環(huán)境動力學和數(shù)值模擬(U1606405);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子課題——黑潮結構時空變化特征對中國近海環(huán)流的影響分析(GASI-03-01-01-02);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子課題——黑潮不穩(wěn)定性及多核結構(GASI-IPOVAI-01-05);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太平洋印度洋對全變暖的響應及其對氣候變化的調控作用-熱帶太平洋印度洋海洋觀測(2012CB955601);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常用海底聲納測量儀器計量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20090502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東海黑潮三維結構及季節(jié)變化研究(40406009);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fā)專項——自容式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開發(fā)(2012YQ12003908)
蘇 劼(1992-),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qū)域海洋動力學及調查技術方面研究.E-mail:sujie@fio.org.cn
*通訊作者:熊學軍(1976-),男,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區(qū)域海洋動力學及調查技術方面研究.E-mail:xiongxj@fio.org.cn
Received:December 1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