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巖
【摘要】本文試圖從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習慣和文學作品幾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英漢成語;影響
《現(xiàn)代漢語辭典》解釋成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它具有結(jié)構緊湊、言簡意賅、意蘊豐富的特點。它也是從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商務印書館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Sixth Edition)解釋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而外研社《現(xiàn)代漢英詞典》把“成語”翻譯為“set phrase(定型詞組)”“idiom(習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語中的成語和漢語中的成語的概念并不完全對應。英語idiom強調(diào)的是語言的特殊性,也就是強調(diào)習語性,而漢語成語包括習語、諺語、俗語和典故等,是一種在意義上和搭配上都比較穩(wěn)定的語言結(jié)構,它形式簡潔而含義豐富,具有意義的整體性、結(jié)構的凝固性和風格的典雅性。漢語成語與英語的idiom有同有異,各有千秋。
成語是語言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而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梢哉f,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諸多特征,它不僅包含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也折射出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漢語成語是漢文化和漢語的精華,也是漢語和漢文化的活化石;英語成語(idiom)是英語語言的一部分部分,雖然結(jié)構和韻律與漢語成語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其意義的完整性和結(jié)構的固定性。中西方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導致成語的形成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文化差異深深地影響了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的形成。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深入了解兩種語言。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思維習慣的不同,人們對同一概念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也必然會用不同的參照物和表達形式來反映同一事物。作為語言的精髓,英漢成語各自承載著鮮明的本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也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間歷史、地理、宗教、社會風俗、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所造成的英漢成語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而任何語言又都會與所生存的環(huán)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環(huán)境不同,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所表達的語義的方式和結(jié)構也都不同。例如,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典型的農(nóng)耕文化,鄉(xiāng)土文化盛行,因此,漢語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與農(nóng)業(yè)相關。例如:斬草除根(stamp out the source of trouble);拔苗助長(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瓜熟蒂落(Everything comes easy at the right time just as ripe fruit will fall of itself);桃李滿天下(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解甲歸田(take off ones armor and return to ones native place)。而英國是個島國,航海事業(yè)非常發(fā)達,所以不少成語源于航海事業(yè),如: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無目的,猶如船失去了舵);a sea of faces(人生人海),be lost in a sea of debt(深陷于債務之中);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half seas over(酒醉);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sink or swim(不論成敗,好歹);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漢語成語帶有明顯的陸地文化特色,而英語成語則帶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
二、社會風俗習慣所造成的英漢成語的差異
社會風俗習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風俗習慣自然也會反映在語言中。中西方的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而最典型的就是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上,比如“虎”在中國人眼里是百獸之王,漢語中有很多含有“虎”字的成語,如:虎視眈眈、龍?zhí)痘⒀?、虎踞龍盤、虎頭蛇尾、狐假虎威、騎虎難下等等;但在英語里,“虎”的地位卻被“獅”取代,如a lion at home,a mouse abroad(在家如雄獅,在外卻如鼠),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一條活狗勝過一頭死獅),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這都說明“獅”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類似中國的“虎”。還比如相同的顏色在不同文化中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在中國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幸?;蛘啉欉\,而在英語中絕大多數(shù)時候代表的是鮮血、暴力、罪惡、放蕩、仇恨和危險等,如be in the red(負債)、red revenge (血腥復仇),a red battle (血戰(zhàn)),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tǒng)治)等。因此我們在閱讀或者翻譯時要注意社會風俗習慣所造成的語義上的差異。
三、宗教信仰導致英漢成語的差異
宗教代表了一種信念,經(jīng)過世代流傳,浸潤在了各自的文化之中。因此,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jīng)過長期傳播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因此與佛教相關的成語很多,如:佛口蛇心、佛眼相看、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人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深深滲透到語言中,英語中就有很多成語源于《圣經(jīng)》,如:英語成語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就出自《圣經(jīng)·舊約·出埃及記》(Exodus 5:6-14),法老下令讓以色列人勞作,要他們自己揀草來作磚,草是制磚的基本原料,沒有它就制不了磚,從這一點上看,其喻義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本對應;英語中的to 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s(舊瓶裝新酒)出自《圣經(jīng)》中耶穌對眾信徒的告誡,還有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the 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也都出自《圣經(jīng)》。由此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不同,語言所承載的內(nèi)容也就不同。
四、文學作品對英漢成語的差異也造成了深刻影響
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每個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因而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出現(xiàn)了大量來自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典故的成語。漢語成語中就有許多來自我國的一些經(jīng)傳典籍、寓言故事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葉公好龍、守株待兔、臥薪嘗膽、刎頸之交、狐假虎威、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這些成語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而英語成語中很多則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或直接出自《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亞名劇等,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喻指災難的根源),with a Penelope faith(堅貞不渝),Murder will out/The truth will out(紙包不住火)出自《威尼斯商人》,而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則出自《麥克白》。由此可見,英漢成語都汲取了本土文化的脊髓,尤其是文學作品和典故,使得英語成語和漢語成語都豐富多彩卻又各有特色。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加上中西方在歷史、地理、經(jīng)濟、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彼此觀察和反映客觀事物的角度、方法等方面都會有所差別,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成語風格,語用和語義的差別也十分明顯,要想更好理解成語,就需要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去深入地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宏嶶. 漢英翻譯基礎[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 戎林海. 翻譯問題探秘[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3] 鄭 斌. 英漢成語比較與翻譯[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7(5).
[4] 姜云香. 漢語成語與英語idiom的對比研究[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9(6).
[5] 楊海麗. 淺析英語背景下的英美文化[J]. 作家雜志,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