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軍
鄔達克:為上海而生的傳奇建筑師
文周軍
鄔達克生前最后一張照片 1957年
國際飯店
鄔達克紀念室
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師鄔達克未必是上海灘名氣最響的外國人 卻一定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外國人。鄔達克到底是匈牙利人還是斯洛伐克人 他與上海還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時間是地球上最具威力的毀滅者。隨著歲月的流逝 那段歷史逐漸拂去了蒙在上面的灰塵 真相逐漸披露出來。
但有花木扶疏之處 多半藏了銅像 表彰該位人士對上海的貢獻 作曲家聶耳、劇作家田漢、病逝于上海的作家魯迅 各有尊榮他們的角落。外國人也不曾缺席 成就大上海 可不就是華洋雜處 矛盾與和諧交錯的結果 曾三訪上海的泰戈爾 在茂名南路南昌路口有尊小像 離接待他的徐志摩伉儷故居不遠 中山公園里高達7米的蕭邦雕塑 是世上最高的蕭邦像 由長短不一的鍵盤托起一個孤獨的靈魂 桃江、汾陽、岳陽路三岔口小公園的普希金銅像 最早由旅滬俄國僑民集資建于30年代 以紀念詩人逝世100周年 這像卻命運多舛 隨日軍占領、抗戰(zhàn)勝利、“文革”而拆了又建 建了又拆 等到第三座雕像終于穩(wěn)在基座上 悠悠六十多載就這么過去了。跟上海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波蘭作曲家蕭邦、俄國詩人普希金都能留下痕跡設計單棟建筑物高達上百座的斯裔匈籍旅滬建筑師鄔達克 1893年-1958年 參與上海建筑的黃金年代 更有理由留下塑像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鄔達克在上海共設計有54個項目 包括“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紐約熨燙大樓意趣的諾曼底公寓 今武康大樓 大光明戲院 今大光明電影院 、慕爾堂
一
今沐恩堂 、愛司公寓 今瑞金大樓 、宏恩醫(yī)院 今華東醫(yī)院1號樓 、西門婦孺醫(yī)院 今復旦大學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 1998年 開創(chuàng)了大中華區(qū)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高端訪談欄目——《楊瀾工作室》啟動時的辦公地——達華賓館。其中 32幢被列入上海市優(yōu)秀近代建筑名錄。
沐恩堂 1931年
孫科寓所舊址
位于上海市長寧區(qū)番禺路129號原歌倫比亞路57號 的“鄔達克紀念室” 確實在門廊的端頭陳設了一尊由匈牙利駐上??傤I事館捐贈的銅像 據(jù)說 由鄔達克舊居修繕改造的紀念室花費超過了2000萬元 陡峭的石板瓦雙坡屋頂占立面高度近一半 兩端是高聳的磚砌煙囪 南立面設對稱的山墻造型。底層采用紅色清水磚墻 二層以上則是白墻 深色木構架露明 門窗套為粗礪石質。從本白的墻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構架到紅褐色磚墻 顯得色彩協(xié)調 層次豐富。建筑底層有哥特式三連列窗和圓拱型大門 二層是折線型凸窗。
盡管四周竄起的高樓 硬是把這幢英國都鐸風格的鄉(xiāng)村別墅擠到窄弄邊角 附近也早已成了熱鬧的馬路。踏進此地仍能感受一分恬靜自適 這是1930年—1937年 鄔達克于上海飛黃騰達時期的居處 亦是旅滬匈牙利社群恒常聚會場所 明亮溫暖的居家氛圍 以及當時亦流行于德國、北匈的黑白都鐸建筑 為這些離鄉(xiāng)背井的游子帶來些許慰藉。
其實 鄔達克在建造這幢老洋房前 先是計劃在馬路斜對面的60號為自己建造住宅。后因在同期進行的慕爾堂項目時 遭遇資金困難而得到孫中山之子孫科相助 鄔達克出于感恩才低價轉讓給了孫科 自己則在馬路對面另建新居。
穿過法國梧桐掩映的小徑 到主體建筑系西班牙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為主 兼容其它多種風格元素磚木混合結構且占據(jù)半個路塊的花園別墅前 我攀著圍欄探頭探腦 不得其門而入 路過的上海阿姨好心地指點迷津“知道這是誰的洋房 孫科跟他小老婆住的呀 現(xiàn)在盡管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行政機關已經(jīng)搬走了 還是進不去的噢?!碑斎?建筑指南不會提到小老婆的事。情
二
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監(jiān)造了3座教堂 按時間順序是息焉堂、慕爾堂 沐恩堂 和德國新福音堂。
息焉堂始建于1929年 位于西郊新涇港橋可樂路1號 近哈密路 現(xiàn)為西郊天主教堂 由民國教育家、天主教友馬相伯等出資 原為安葬儀式祈禱時使用 是上海罕見的拜占庭風格的教堂 頗具東歐風情 反映出鄔達克對不同建筑風格的準確把握。
緊鄰羅別根路西人公墓、處理喪葬事宜的息焉堂 又稱“息焉公墓堂”。居住在息焉堂附近的老人繪聲繪色地形容昔日教堂堆滿棺材、鬼影幢幢說后來解放軍把它封死 不讓游魂擾人。
“文革”初期 教堂與附屬墓地被充公 其中 約4000平方米墓地于1968年作新涇中學校舍 其余部分于1974年改作上海動物園繁殖場物料倉庫使用。直到2008年4月5日 息焉堂才復堂 2012年2月 修繕開放。
柔和的鵝黃面淺綠頂建體 依傍著綠樹小河鄔達克喜愛的新哥德風尖拱現(xiàn)于窗框、柱廊、拱門 卻沒有傳統(tǒng)哥德教堂的繁復森冷 這些尖拱線條簡潔優(yōu)雅 飾以外墻鱗狀的灰泥抹紋 愈發(fā)顯得家居悠閑 自然 采光上不能不考慮神圣氣氛的營造 融合圣潔殿堂和私密居所特質的息焉堂 因之成為將離之魂的理想追思安息之家。仿若神來之筆的拜占庭拱頂 或許道出建筑師對東歐故鄉(xiāng)的思念 也溫潤了尖拱的棱角 調和顯得太北德表現(xiàn)主義的線條 決定這座天主堂之所以為獨特的存在。他在寫給父親的信里提到 現(xiàn)在動動鉛筆就能指揮千軍萬馬的他 仍渴望設計小教堂獲得的內(nèi)心寧靜。
身為長子的鄔達克不得不放下少年時期對哲學與神學的愛好 于1910年進入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約瑟夫理工大學修習建筑???準備繼承家業(yè)。豈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青年建筑師成為奧匈帝國軍隊在俄羅斯前線的一名士兵 后晉升為中尉。1916年6月 因伯力戰(zhàn)役失敗 頭部受傷而成為殘疾戰(zhàn)俘 一路顛簸流離至希洛克。據(jù)說1918年10月初 鄔達克在運送戰(zhàn)俘的火車接近中國邊境時 毅然跳車逃亡 到了哈爾濱──這說法不免讓人想到動作片 那令人血脈賁張的高速火車亡命格斗鏡頭 雖然聽來浪漫 但或許他連同伙伴逃離戰(zhàn)俘營 在隸屬俄國的中東鐵路局通過重重手續(xù) 把手里的假護照換成邊境通行證再沿線南行 還是較為可信的版本。
三
鄔達克的設計文件總會蓋上中英對照的圖章 刻有LE Hudec Architect Shanghai以及“鄔達克章”四個篆文字這不僅為了他的華洋業(yè)主方便辨識 仿若也暗示他在上海左右逢源 于華人與洋人之間都建立口碑 卻又注定在不同文化邊緣漂泊的命運。
1918年10月26日 他從東北抵達滬上 主要因為當時的上海與摩洛哥丹吉爾 是世上唯一不需要身份證件 便能居留工作的城市。奧匈帝國戰(zhàn)敗解體讓他成為沒有國籍的人 他出生的匈牙利小鎮(zhèn)拜斯泰采巴尼亞 后來被納入斯洛伐克版圖 對自己到底是匈牙利還是斯洛伐克人 他感傷地說 祖國分裂了 但他這個人要如何分成兩半呢
11月初 落魄的鄔達克在上海外灘4號聯(lián)合大樓的有利銀行一樓 美國建筑師羅蘭?克利開設的克利洋行 找到了一份繪圖員的工作。1923年 他獲得了第一個設計機會 與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國花旗總會 今福州路209號 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大樓 輪廓醒目 莊重又富于變化 是美國殖民地時期喬治復興風格。外墻用深棕色面磚飾面 頂層是白色大理石雙壁柱圓拱劵窗 開啟了上世紀初葉上海建筑中廣泛使用棕色耐火磚作外墻裝飾的潮流。
在上海執(zhí)業(yè)的鄔達克 無法如大多外國公民 仗著母國在滬勢力 享受治外法權保護 工作上亟需步步為營 不能犯下錯誤引起糾紛 這與他一絲不茍、追求完善的設計 遂相輔相成。
如鄔達克傳記作者彭切里尼所言鄔達克在上海的脆弱感也正是他的優(yōu)勢 政治中立的形象與出色的設計 使他更容易贏得華人業(yè)主的信任 鄔達克富于個人風格與引進現(xiàn)代潮流的作品往往比帶著殖民風格和傲慢的“列強”洋行建筑 更符合這些華人精英欲振積弱國勢 尋回民族自尊的需求。
1922年6月1日 鄔達克與出生于上海的德國富商卡爾?西奧多?邁耶之女吉塞拉成婚 1925年初,在外灘24號自立門戶成立鄔達克打樣行 同住在呂西納路
今利西路 17號 這個融合了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風格的別墅 成為其在上海的第二個家 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
不久 他有機會為金融巨子劉吉生設計別墅 作為劉贈予愛妻的生日禮物。這時的鄔達克真是春風得意 婚姻美滿 事業(yè)騰飛 他規(guī)劃的劉宅亦花飛蝶舞 從圓弧狀的雕花欄桿俯視庭園蝴蝶形的噴泉映出四位小天使包圍的女神嬌姿──這尊大理石雕像是建筑師出資在意大利定制贈給主人伉儷的貼心禮物 那裸著半身的女子正是愛神之妻賽姬。這洋房因此又稱為愛神花園。
四
勿庸置疑 上海庇護了鄔達克 欣賞了鄔達克 鄔達克也用他的作品豐富了上海的輪廓。他的建筑立在那里 就是一種審美 就是抹不去的城市記憶。他用眾多魅力無窮的作品把自己對上海的熱愛書寫在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出了和平飯店沿南京東路往西 過了西藏中路的新世界百貨商場 眼睛陡地一亮 前頭熱切地招呼著——國際飯店 南京西路170號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鄔達克在上海的高峰是成就湖州銀行家出資建造的國際飯店之時。這棟地上地下共24層的高樓 源自建筑師1929年游歷美國的靈感 要在上海松軟的沙質地層蓋摩天樓 于當時技術是極大挑戰(zhàn) 鄔達克與團隊克服萬難 豎起一座俯瞰跑馬場與滬上精華地段、美國以外最高的摩天樓 號稱“自倫敦到東京絕無僅有的景觀” 他巧妙運用美國建筑理念與德國冶鋼技術 統(tǒng)合華人資本與優(yōu)秀的本地營造商創(chuàng)造奇跡 造成空前的轟動。由于當時樓高驚人 故有“仰觀落帽”之說。自1934年12月峻工 直到1983年稱雄半個世紀的“上海之巔”建筑 見證了若干上海近代文明的初始。1933年 年輕的貝聿銘騎車途經(jīng)飯店建地 瞧見高樓自挖出的大量沙泥中升起 未等讀完圣約翰大學的課程 便踏上去美國求讀建筑學的道路并終成一代國際建筑大師。
國際飯店與大光明戲院把鄔達克推上頂點 但抗戰(zhàn)爆發(fā)后 隨著戰(zhàn)爭進行 打樣行的生意江河日下 他明白離開上海的時刻到了。1947年2月上旬他攜家眷乘波爾克總統(tǒng)號離上海去歐洲 先在瑞士盧加諾小住 后去希臘和意大利羅馬旅行 開始參與考古工作。
次年6月下旬 輾轉到了美國加州 定居于柏克利 除了偶與當?shù)亟ㄖ熀献?、設計親友居所的零星計劃 他潛心曾經(jīng)熱愛的哲學、神學與考古研究。1958年10月26日 因心臟病發(fā)作在柏克利家中去世 那天正是他抵達上海的40周年。
鄔達克從未料到會久居上海 成為打造這座城市現(xiàn)代化的重要推手。他原先只想賺夠盤纏返鄉(xiāng) 豈料 戰(zhàn)事發(fā)展與1920年11月18日父親因心臟病驟逝讓他必須努力工作負擔家計 其后的美蘇陣營對峙 更讓歸鄉(xiāng)成了不可能的夢想。他像傳說中被詛咒的荷蘭幽靈船永無止境在海外漂泊 卻注定回不了故鄉(xiāng)。
他并不喜歡所有事物都“不可思議地高度物質化”的美國 想著是否有朝一日 美國人亦會學到金錢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而回歸像歐洲人的精神追求。他無法預見在我們的世紀 他于美國見識的高度物質化走到極端 也誘使歐洲人偏離了精神追求 在全球化浪潮襲卷之下的上海 更是全面擁抱虛幻的資本 犧牲了環(huán)境和多少人的幸福 換取經(jīng)濟成長和便利生活。
在上個世紀 鄔達克看到1929年4月至5月 華爾街崩盤前的紐約 而有了30年代摩登上海的國際飯店。今日的國際飯店已經(jīng)淹沒于四周的高樓之海天氣陰沉或空氣污染嚴重時 典雅的褐色磚墻愈發(fā)顯得黯淡 塵囂之中 它也只有沉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