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詩蕾+何懷陽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西醫(yī)在治療心衰上可以很好的緩解其癥狀,但是存在的一定局限性。文章從中醫(y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方藥、針灸療法、特殊療法等方面進行論述,通過總結中醫(yī)藥治療心衰的研究進展,以期對心衰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藥;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1425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5-0083-03
近年來,全球范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數(shù)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據報道,據統(tǒng)計美國的心衰患者有500萬人, 占人口總數(shù)的15%~ 20%[1] 。1999年的新發(fā)病例數(shù)為55萬人,死亡約29萬人[2] 。歐洲9億人口中有100萬的心衰患者, 占人口總數(shù)的04%~ 20%,約一半的患者在4年內死亡[3]。每年新患者心衰的人口數(shù)及死于心衰的人口數(shù)明顯增多,每年耗費在心衰治療上的金額也是巨大的,其造成很大的社會負擔。近幾年各地相關治療顯示,我國心衰患者增長了600萬,患病率增高2%~3%,尤其是年齡在60~79歲之間的人口,心衰發(fā)病率增長最為明顯[4]?,F(xiàn)今,中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這預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心衰的患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癥狀為胸悶氣喘、夜間不能平臥、下肢水腫、活動受限等,高額的治療費用,大量口服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嚴重的困擾著心衰患者,降低其生活質量。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從改善短期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轉變?yōu)殚L期的修復策略,以改變衰竭心臟的生物學性質,治療方案的也由從前的強心、利尿、擴血管轉變?yōu)橛裳芫o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組成“黃金三角[5]。但是在藥物的研究方面并未取得多大的進展,現(xiàn)在心衰的用藥與20年前并未有多大的差別,雖然有左西孟旦、萘西立肽等新藥的上市,可是其與傳統(tǒng)的藥物相比,沒有見到其明顯的優(yōu)勢。非藥物器械治療,固然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癥狀,然則確無法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中醫(yī)藥治療心衰,從整體出發(fā)、辨證分析、因時因地因人、綜合地處理患者,治法多樣,藥味眾多,副作用小,有穩(wěn)定機體內環(huán)境的作用。現(xiàn)就中醫(yī)藥的理、法、方、藥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了解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進展情況,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整體出發(fā)、辨證論治理論
11整體出發(fā)、調理臟腑心衰的病位在心,與肺、肝、腎、脾等全身多個器官彼此影響,《千金方·卷十三·心臟方》[6]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明代周子千在《慎齋遺書·卷一·陽明臟腑》[7]中明確提出心腎相交,可見二者相互影響。如左心衰時,血液重新分配,腎血流量減少,出現(xiàn)少尿,可見腎功能受損;影響到消化系統(tǒng)時可見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影響肝臟時可見肝臟腫大,肝區(qū)有壓痛等;如何協(xié)調心臟與其他器官及系統(tǒng)的關系,是臨床用藥碰上的難題。現(xiàn)今,心衰的基礎研究與治療有了一定的突破,各國的心衰診治指南也在不斷更新變化,重點從治“病”變?yōu)橹巍叭恕?,更加關注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一變化與中醫(yī)臨證強調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8]。鄧鐵濤的“五臟相關” 的學術思想,認為心衰病位在心,但肝脾肺腎與心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既可成為心衰的誘發(fā)或加重因素,又可因心衰致他臟功能失調或損害[9]。
12辨證論治關于心衰病因的論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是故多食咸,則脈凝 泣而色變”,可見勞累、飲食不節(jié)多為心衰的病因,《景岳全書·喘促》云“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皇皇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10]。”《諸病源候論·勞浮腫候》示“腎虛則水氣流溢,散于皮膚,故令身體浮腫,若氣血俱澀,則多為水病也》[11]。 《血證論》道“故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氣分之水陰不足,則氣乘陰而干血,陰分之血液不足,則津液不下而病氣?!喟l(fā)水腫,血病而兼水也[12]?!边@些論述闡明心氣虛陽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血流遲滯,瘀成水,與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心衰循環(huán)緩慢,血管內壓力增加形成水腫相吻合。而心衰的病機多認為是心氣虛,心陽不足,氣虛不運血,陽虛不化水,血脈瘀阻,水飲內停等。陳鼎祺[13]認為本病病性總屬本虛標實,本虛多為氣血陰陽的不足,標實則指水痰瘀的停留,一般多益氣溫陽利水。但是距今為止,關于心衰的辨證分型標準尚未統(tǒng)一,現(xiàn)臨床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4]。許多醫(y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脈等進行辨治。心衰的辨證分型,少則2個證多達10個證型[15],多數(shù)報道分36個證型,顏德馨[16]將心衰分為心氣陽虛和心血瘀阻兩型,并制定了溫運陽氣方和行氣活血方辨證論治。黃春林[17]分心衰為四型治療:①氣陰兩虛證治宜益氣養(yǎng)心;②心脾兩虛、飲邪犯肺證治宜益心健脾、溫化痰飲;③心腎陽虛證治宜溫陽利水;④心陽虛脫證治宜回陽救逆。
2方藥的運用
中醫(yī)對心衰的治療講究從整體出發(fā),辨證論治,在用藥選方上講究君臣佐使,四氣五味,使各藥間的藥性相互制衡,可以減少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如服用洋地黃類易中毒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中藥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且越來也多的研究表明,中藥具有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肌耗氧等作用。如桂枝的主要功效為通陽化氣,通陽就是補助心陽,溫通心脈;化氣即促進陽氣化生,激發(fā)心臟功能活動的正常運行,故桂枝成為心病之要藥[18]。葶藶子其有調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提高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血液供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與減慢心率作用[19]。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并有“止血神藥”之稱,散淤血,止血而不留瘀。研究表明,三七可以有效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還具有一定補血作用[20-21]。益母草具強心增加冠脈血流量和營養(yǎng)心肌作用,生地有強心利尿作用,對心肌衰弱的心臟作用更明顯[22]。 中成藥芪藶強心膠囊是經多家國際醫(yī)學權威雜志認可能有效治療慢性心衰的中成藥,其對心衰患者體內的N 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有確切而強大的干預作用,改善心衰的癥狀,提高射血分數(shù),改善心功能[23]。
3針灸穴位運用
針灸療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24]。如內關穴,對竇性心動過速或者竇性心動過緩的患者均有作用。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針灸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甚至是心腦血管的功能。如呂光榮[24]將內關、膻中、太淵稱為“心病三穴”,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有活血通絡、寬胸理氣;膻中為心包募穴,是八會穴中的氣會;太淵為手太陰肺經原穴,是八會穴中的脈會。三穴配伍可起到行胸中氣,推脈中血,使氣行血行,脈行流利,發(fā)揮“心主血脈”的功用。張其梅[25]將60例心功能為Ⅱ,Ⅲ級患者分為兩組,觀察活血溫陽湯加用針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結果活血溫陽湯合針灸療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甚佳。辛娟娟等[26]總結針刺能夠興奮迷走神經,對抗交感神經的過度活動,通過調節(jié)心肌細胞內鈣信號相關蛋白改善心臟功能。
4特色中醫(yī)療法
在中醫(yī)外治法中,除了針灸療法,還有一些具有特色,可以明顯的改善心衰患者的癥狀、心功能的外治療法。如郭盈盈等[27]的研究發(fā)現(xiàn)加用穴位貼敷可明顯改善心衰的癥狀,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林雪琴[28]將2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藥聯(lián)合組,中西藥聯(lián)合組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浴足,結論表明:加用中藥浴足的心衰患者明顯優(yōu)于西藥組,其可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俞靜娟等[29]運用磁珠壓耳穴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干預輕中度心力衰竭40例,通過刺激相應反應點,達到調理氣機、疏導氣血、寧心安神的作用,且BNP顯著下降。臍為任脈要穴“神闕穴”所在,又為沖脈循環(huán)之處,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可通過經絡溝通上下內外諸經和五臟六腑[30]。藥物敷臍后,一方面藥物成分被吸收,可通過氣血運行而達到病所;另一方面通過局部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調整臟腑功能,可發(fā)揮其防病治病的特殊作用[31]。
5不足與展望
中醫(y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醫(yī)學,而心衰臨床上的難治疾病之一,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有其優(yōu)勢,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中藥效果慢,其劑型、劑量未形成一定標準,為中藥的推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次關于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疾病的發(fā)展、療效判定等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最后,在危急重癥心衰的治療上,缺少能夠與西藥相媲美的快速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的方法或藥物。所以,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克服中醫(yī)藥的局限性,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進行大規(guī)模的臨床試驗,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推動中醫(yī)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irculation, 2001, 104: 2996-3007.
[2] 2002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J].Dall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1.
[3]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1,22:1527-1560.
[4]邢作英.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病因[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10):937-938.
[5]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6]孫思邈.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上冊)[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26.
[7]周子千.《慎齋遺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9.
[8] 溫鑫洋,竇榮海,金華.從心力衰竭指南看中醫(yī)整體觀念的重要性[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4,(6):1-4.
[9]劉小斌. 鄧鐵濤教授對五臟相關理論的臨床應用[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1,7(11):73-74.
[10]明·張介賓著.景岳全書[M].趙立勛主校.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426.
[11]南京中醫(y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11
[12]清·唐容川著.血證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
[13]劉宗蓮,徐淑文.陳鼎祺治療心力衰竭經驗[J].中醫(yī)雜志,2000,41(4):204-205.
[14]張大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yī)藥治療[J].中醫(yī)文獻雜志,1995,2(4):25-27.
[1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7-80.
[16] 嚴夏,周文斌,楊志敏.顏德馨教授治療心衰經驗摭拾[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3,17(6):447-447.
[17] 何懷陽,李芳.黃春林治療心衰經驗擷要[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24(4):244-245.
[18] 陳家源,牙啟康,盧文杰,等.中藥肉桂的研究概況[J].廣西醫(yī)學,2009,31(6):872-874.
[19] 張小斌,陳書存.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心力衰竭63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7):614-615.
[20] 李華. 中藥抗心衰合劑治療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104-105.
[21] 尚淑艷.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新進展[J].哈爾濱醫(yī)藥,2009,29(6):90-91.
[22] 張德美,陳方燾.曲美他嗪聯(lián)合養(yǎng)心湯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1):46-48.
[23]韓以軒. 中藥抗心衰研究引起重大國際影響[J]. 中華養(yǎng)生保?。ㄉ习朐拢?,2013,(11):19-21.
[24] 李錦鳴,呂允,郝敬紅,等.呂光榮教授針藥并用治療慢性心衰臨床經驗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5):75-76.
[25]張其梅,張富亮,李國政. 活血溫陽湯合針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6):877-878.
[26] 辛娟娟,高俊虹,陸鳳燕,等. 探討針刺改善高血壓心肌肥厚及心功能損害潛在機制的新思路[J]. 針刺研究,2015,04:331-336.
[27]郭盈盈,常麗.穴位貼敷配合中醫(yī)護理方案對心衰患者癥狀改善的效果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4):125-127.
[28] 林雪琴.中藥沐足輔助治療慢性心衰穩(wěn)定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9):1313-1314.
[29] 俞靜娟,何炯,龔佳青,等.磁珠壓耳穴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干預輕中度心力衰竭4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4(6):924-925.
[30]王洪國,程懷孟.中藥敷臍加艾灸治療慢性腹瀉3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4,12(10):23-24
[31]李媛媛.中藥敷臍治療慢性腎衰竭胃腸道反應的臨床研究[D]. 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