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亮 李佳倫
只有兩個人,算不算一個團隊?
正確答案是:只要合作好,就是一個團隊,而且是一個能打勝仗的團隊。
70后:我們這個組合,一個70后,一個80后,就像“更年期”撞上了“青春期”。我雖然有8年的拍片經(jīng)歷,也算有點拍片的“套路”,然而,自打與這個80后組合,便沒辦法再 “按套路出牌”了。
80后:我平時就喜歡拍拍照,做做后期,沒事兒弄個小視頻玩玩,所以對拍片工作感到很新奇,很想嘗試。但進入遠程辦后我才知道,拍攝專題片絕對不只“玩”那么簡單了。
70后:我個人的工作習慣是在每一個腳本形成之前先充分地積累日常真實素材,因為對基層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在抓拍之前就已經(jīng)胸中有了“畫譜”。帶著一個“杠杠新”的新手下基層,我便會下意識地對他“指手畫腳”,讓他按照我那些經(jīng)驗找鏡頭、拍畫面。
80后:按照“畫譜”的拍攝雖然我也能順利完成,但是,我更有熱情去抓拍那些打動我的場面,靈感能一觸即發(fā)。
70后:70后與80后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一時之間難以產(chǎn)生共鳴。好在,基層就是一片沃土,也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那些優(yōu)秀的黨員典型、叫得響的黨建品牌、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在我們眼里熠熠生輝,我們都全程參與,不放過每個細節(jié)。
80后:人物專題片《暖春》表現(xiàn)的是基層退休老黨員車志平為身邊的居民群眾真情服務的真實故事。新手上路,腳本憋了幾個月我都無從下筆,但是隨著素材的積累和對人物的熟悉,我挖掘出了發(fā)生在這位老黨員身上的一個又一個“暖心事兒”,并由此打開了我的創(chuàng)作之門。
70后:這部片子我們合作得跌跌撞撞,常常各執(zhí)己見。車志平樓上的鄰居、空巢老人寧寶元一天晚上在家突然暈倒,自己撞得頭破血流,幸虧車志平出手相助,幫助老人化險為夷。突發(fā)的素材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備感珍貴,于是立即趕到現(xiàn)場。被車志平擦過的滿地血跡還隱約可見,我建議還原拍攝他擦拭血跡的畫面。
80后:而此時,躺在床上的寧寶元老人頭上包裹著紗布,提起車志平常年對她的幫助不禁失聲痛哭。她的老伴兒和車志平都在旁邊默默地垂淚。我忙不迭地抓拍他們,遠、中、近、特,各種角度,這些鏡頭已經(jīng)足以表達車志平對一對空巢老人的關愛,于是,擦拭血跡的畫面便被擱置。
70后:成長于兩個時代的人,價值觀總是有所不同。車志平幫助殘疾孩子壯壯的故事被我列入可選素材。然而讓不讓壯壯本人入鏡,如何在片中表現(xiàn)?這個問題著實讓我費了一番腦筋。
80后:我不贊成使用這個素材。雖然讓壯壯出鏡會增強正面感染力,但這是對他隱私權的一種傷害。
70后:但這畢竟是一個有說服力的素材,到底用還是不用,我們各不相讓。最后我們的分歧在激烈的爭議中“打平”,因為車志平身上的故事太多,我們的內(nèi)心都對這位樂于奉獻的老黨員懷揣著由衷的敬重,所以又重新選取了車志平常年照顧患有腎病鄰居的故事。
80后:我連跑帶顛地一邊擺拍一邊跟拍,一路全程拍攝下老人陪同鄰居做腎臟透析的過程。后期編輯時,很多鏡頭卻被無情地剪掉,讓我很心疼。
70后:即便是拍攝很好看的鏡頭,一旦畫蛇添足,就要忍痛割愛!在取舍之間,我們常常會在“廝殺”中峰回路轉,最終達成共識。
80后:隨著作品逐漸完成,我才逐漸明白,70后有一雙理性的眼睛,在鏡頭下陳述的是清晰的邏輯。
70后:當我們從不同角度拍下的畫面最大化地完美契合,70后與80后的“代溝”也悄然填平。
80后:謙沖自牧,相互接納,給了我成長的綠洲,工作漸入佳境,不斷地挖掘出更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也更加敢想敢做,有了新想法立馬去付諸實現(xiàn)。
即使再小的團隊,只要用行動相互理解和接納,也一樣會闖出一片天。
(作者單位: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qū)委組織部遠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