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甘景梨
摘要:目的 探討體重管理對抗精神病藥所致體質量增加及代謝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 將110 例因抗精神病藥導致體質量增加(≥7%)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4例)和研究組(56例)兩組,對照組按精神科護理常規(guī)進行管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體重管理。治療觀察期均為12 w,12 w末比較兩組體重指數(shù)、空腹血糖、血脂(TC、TG、LDL-C)等指標改善情況。結果 110 例完成觀察(對照組56 例,研究組54 例),體重管理12 w后,研究組25 例(46.3%)BMI 恢復正常,體質量、BMI、腰圍、FBG、膽固醇(TC)水平較干預前明顯下降(P<0.05);研究組干預前后體質量、BMI、腰圍、FBG、TC 差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體重管理能降低抗精神病藥所致體質量增加,改善代謝不良反應。
關鍵詞:抗精神病藥;體重管理;體質量增加;代謝不良反應
抗精神病藥物是治療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障礙的主要方法,但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許多副作用,包括體質量增加和代謝紊亂,往往難以控制。臨床上約80%患者在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后出現(xiàn)明顯的體質量增加[1]。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定義為比原體重增加≥7% 即為體質量增加[2]。體質量增加和代謝不良反應在心理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恥感而影響其社會功能恢復,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引起精神疾病復發(fā)或加重,嚴重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科對藥源性體質量增加及代謝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體重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全軍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2015年1月~2016年6月的住院患者110例。入組標準:①診斷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ICD-10)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45歲,均為男性;③抗精神病藥系統(tǒng)治療≥6個月;④體質量增加≥7%,體質量指數(shù)(BMI)>25)kg/m2;⑤所用患者均為穩(wěn)定期的的患者,入組時陽性和隱性癥狀量表(PANSS)≤60分。排除標準:①自然肥胖或使用非抗精神病藥所致肥胖;②不合作或伴言語交流有困難;③排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肝、腎功能不全等重大軀體疾病。 收集符合以上標準的110例患者,拋幣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硬幣正面為研究組,反面為對照組。研究組:54例;平均年齡(28.4±15.5)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12±5.2)年,平均病程(2.5±1.6)年,平均住院時間(5.4±3.2)月,平均住院次數(shù)(2.1±1.5)次;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分值為(41.1±2.12);入組時用藥:按效價比折算成氯丙嗪平均為(548±285)mg/d。對照組:56例;平均年齡(28.1±17.5)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3±3.7)年,平均病程(2.4±1.5)年,平均住院時間(5.6±3.6)月,平均住院次數(shù)(2.6±1.9)次;PANSS分值為(42.2±3.2);入組時用藥:按效價比折算成氯丙嗪平均為(562±294)mg/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維持原抗精神病藥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給予12 w的體重管理。
1.2.1實施準軍事化管理模式 按部隊建制班排管理,嚴格落實部隊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培養(yǎng)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病區(qū)主任任連長,護士長任指導員,在休養(yǎng)員中公平、公開選舉班長,由班長協(xié)助護士進行日常管理。制定內(nèi)務標準與優(yōu)秀休養(yǎng)員評比細則,內(nèi)容包括個人衛(wèi)生、儀容儀表、內(nèi)務情況、隊列紀律、康復訓練完成情況等,每月根據(jù)評分細則,評選出優(yōu)秀休養(yǎng)員和最大進步個人,并將照片公示于病區(qū)休養(yǎng)員專欄,通過評優(yōu)爭先提高休養(yǎng)員康復的積極性。
1.2.2體能訓練 運動方式選擇低強度、有節(jié)奏、不中斷、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有氧運動。護士帶領患者進行體能訓練2次/d,上午、晚上各1次,40 min/次。內(nèi)容:廣播體操5 min、站軍姿15 min,高抬腿2組(30個/組)、俯臥撐兩組(35個/組)、仰臥起坐兩組(40個/組)、平板撐兩組(1min/組)。在實行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按計劃組織3~4次/w戶外健身活動,90 min/次,內(nèi)容包括:快走、慢跑、球類活動、器械訓練等。責任護士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身體素質和病情制定體能訓練計劃,分階段循序漸進地提高運動量,每月底組織體能考核,根據(jù)考核情況調(diào)整訓練計劃。運動強度實行“有效脈搏監(jiān)測+基礎心率(40%~60%)”或運動時有效脈搏數(shù)=170-年齡,可上下浮動15%,主觀自我感覺判斷如運動中的出汗量適中、運動后感覺輕松、無明顯疲勞感等。
1.2.3合理飲食 與醫(yī)院營養(yǎng)科和餐飲中心結合,患者住院期間食用營養(yǎng)科搭配飲食,總熱量<6903 kJ/d,其中脂肪<30%(飽和脂肪酸<7%),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20%,攝入膽固醇≤200 mg/d,同時增加攝入含纖維豐富的食物(≥15%/d)。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忌過飽、過咸、過油膩、過甜食物,鼓勵其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及高纖維谷物,逐步培養(yǎng)其合理飲食控制能力。
1.2.4增強患者對體重管理的認知 通過在科室設置學習園地、康復知識閱覽室、發(fā)放疾病相關知識小手冊等方式向患者講解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藥物對患者體質量和血糖、血脂可能造成的影響,體質量增加對心理和疾病的影響,體能訓練、合理飲食等體重管理措施對預防代謝不良反應的重要意義。由責任護士每周以小組形式對分管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對飲食、鍛煉、生活方式進行討論。
1.3評價方法 入組患者均在進行體質量、BMI(kg/m2)、腰圍、空腹血糖(FBG)、血脂[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檢測,體重管理12 w后復查各項指標變化;觀察不良反應,BMI≤25為干預有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4.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體質量、BMI、腰圍及糖脂代謝指標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體質量、BMI、腰圍及血脂水平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0.05).
2.2兩組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差值比較 研究組干預前后體質量、BMI、腰圍、血脂各項指標差值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2000 年WHO西太平洋地區(qū)肥胖工作組對亞洲人的肥胖定義(BMI>25),相當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達到此標準。很多研究提示精神疾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特別是氯氮平、奧氮平等可引起體質量增加、糖脂代謝異常,并增加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的危險[3];同時疾病本身也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如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睡眠和運動等)煙、酒及物質濫用以及長期住院等[4]。
體質量增加不僅在生理上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在心理上也降低了患者的自我認同及對治療依從性的下降[5-6]。本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實施準軍事化管理模式、體能訓練、合理飲食和認知干預。包括通過嚴格落實部隊一日生活作息,制定優(yōu)秀休養(yǎng)員評比細則,鼓勵患者自我管理,使患者在日常生活行為上發(fā)生根本的改變,逐步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習慣;由責任護士根據(jù)具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并監(jiān)督執(zhí)行體能訓練和戶外鍛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標準,12 w后對照組患者的體質量均有明顯減輕,可見運動是控制體質量增加及減重的重要手段,其中運動時間長,強度低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脂肪分解,減少體內(nèi)的胰島素抵抗,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血脂代謝;統(tǒng)一提供低糖、低脂飲食,實施科學合理飲食療法,通過體能訓練和飲食管理,使患者攝食減少、運動量增加,從而減輕患者的體質量,改善代謝不良反應;同時對患者的認知干預,通過一對一宣教、小組討論、集體教育等方式,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更有助于疾病的康復[7]。
通過12 w科學、系統(tǒng)的體重管理,共有25例(46.3%)有效(BMI≤25);患者體質量、BMI、腰圍、空腹血糖、TC 均比干預前有較大的改善(P<0.05 或P<0. 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體重管理能有效控制抗精神病藥對體質量增加、代謝不良反應的影響。
參考文獻:
[1]Mizuno Y,Suzuki T,Nakagawa A,et al.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counteract antipsychotic-induced weight gain and metabolic adverse effects in schizophren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4,40(6):1385.
[2]Dixon L,Weiden P,Delahanty J,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iabetes in national schizophrenia samples[J].Schizophr Bull,2000,26(4):903-912.
[3]趙慶蓮,任巧玲,候峰,等.新型抗精神病藥對精神病患者體重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響[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8, 8:377-379.
[4]Lafeuille M H,Dean J,F(xiàn)astenau J,et al.Burden of schizophrenia on selected comorbidities costs[J].Expert Review of Pharmacoeconomics& Outcomes Research,2014,14(2):259-67.
[5]張華坤,蔡欣,謝金香,等.抗精神病藥所致代謝綜合征的干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0:380-382.
[6]張長軍,范茂林,曹紅.心理干預在降低抗精神病藥物致藥源性肥胖中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26-128.
[7]李春燕,黃淑田,殷耀武.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728-729.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