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那年新學年開學,我接手聾八年級做班主任兼教語文課。班里新轉來一位女生Y。Y的父親在煤礦工作,母親在家務農(nóng),家庭條件較好。當年Y母在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生產(chǎn)時,因孩子偏大難產(chǎn)而使用助產(chǎn)術,由此造成Y生理損傷,具體表現(xiàn)為:言語不清暢,說話時喉中似有異物;手掌握筆障礙,書寫緩慢;一只腳內(nèi)拐且踮,走路不靈便。
Y小學在鄉(xiāng)鎮(zhèn)村小就讀。入學后,由于生理上“與眾不同”而常遭受同學背后議論乃至當面嘲弄:一二年級時,Y年齡偏小尚未特別感到“傷自尊”;三年級開始,Y無法忍受來自周圍同學的嘲笑或愚弄,自尊心與自信心漸失,為人處事傾向封閉,學業(yè)成績大幅度下滑,中途多次想輟學……直到小學畢業(yè)、將讀初中時Y才被父親說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勉強來到特殊教育學校。
了解到學生基本情況,筆者堅信:Y“耳不聾口不啞”,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聾教育范疇,其主要問題癥結在于心理障礙,即由于自身生理上存在“現(xiàn)實的特殊性”常遭受身邊同齡孩子的奚落或白眼,致使其自尊心、自信心漸失;又因生理障礙在生活中表現(xiàn)得與多數(shù)同齡孩子“不同”而產(chǎn)生羞恥感、自卑感、逃避感,身居人群卻倍感無助和孤獨,生活迷失方向,內(nèi)心苦悶、彷徨、痛苦。有鑒于此,引導Y正確認識自我、樂觀面對現(xiàn)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幫助Y揀回自信,她便能重回普通教育,“再塑人生”。而要達到此目標,就須從細微處著手,耐心啟蒙、熏染、激勵和感化。
為了讓Y體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自學期第一堂語文課開始,筆者就特別留意Y的存在:或找她范讀課文,或要她辨音識字、講講含義,或請她談對教材重點句段及課文主旨的理解……起初Y還有些膽怯、感覺不自然,面對教師真誠的鼓勵、耐心的等待與中肯的激勵,Y漸漸適應了,課堂表現(xiàn)愈來愈好。
時間稍長,師生間的隔閡逐漸消融,我便適時找Y聊轉學以來的學習感受。Y想了想,脫口而出:“這里沒有歧視,老師和同學都挺好?!边@句話倒讓筆者頗感欣慰。至少在Y看來,新學校是“安全的”!心安,一切皆有可能。
我請Y試著列舉自身優(yōu)點,她似有顧忌、笑而不語。想必,一個人自我封閉、自卑得久了,突然讓其觀照自己的優(yōu)點,一時間確會無所適從。于是我點撥道:“其實你有不少優(yōu)點呢,或許自己還沒意識到。例如相比本班6位聾啞同學,你有何優(yōu)勢?相比那些智障學生,你又有何優(yōu)勢?”當Y意識到自身擁有健全大腦、正常聽力及言語能力后,筆者繼續(xù)發(fā)掘其優(yōu)點,諸如心地善良、勞動積極、作業(yè)工整、上課不遲到、課堂守紀律、待人有禮貌、自理能力強……進而開導Y:“相比之前的小學同學,你言語不夠清晰、手腳不太利落,的確給生活帶來不便,這不公平;但來到特殊教育學校,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還不是最不幸的!面對自身生理上的現(xiàn)實不足,天天悲觀、失望,改變不了什么,反倒不如將之視為‘特點。海倫·凱勒、張海迪、邰麗華、舟舟這些‘有特點的人,通過努力都能取得一般常人無法取得的成功,堅信‘我能行并付諸行動,你的前途也應是光明的、可以預期的,命運全在自己手中?!边@近乎說教式的引導,貌似點燃了Y的信心,聽得她兩眼閃光,頻頻點頭。
為了幫助Y敞開胸襟、擺脫心理壓抑,我鼓勵她從學會微笑開始,主動與人交往。我背地里告訴班內(nèi)6位聾學生:Y很善良,她在普校被同學歧視,心理受到傷害,為人有些封閉、自卑,來到咱們學校,作為同班同學要與她正常交往,多理解、幫助她……或許是“同病相憐”緣故,學生們積極響應;而每逢走進班級,我都會輕松招呼Y:“這次語文作業(yè)很工整,繼續(xù)努力哦!”“上節(jié)課學的啥內(nèi)容?感覺學得咋樣?”“看你氣色不錯,遇到啥高興事了?”“今天天氣不錯哈!”……時間稍久,我發(fā)現(xiàn)Y與人交往越來越頻繁、自然,下午我有時繞操場獨自散步,她會主動跟我打招呼:“怎么不和其他老師一起打球呢?”Y的點滴進步,我看在眼里,激動在心里。
閱讀實踐可以促進人的精神成長與靈魂直立。我便挖掘某些語文教材的人文價值和育人傾向,比如課文《海倫·凱勒》《登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再如《落花生》《生命的意義》……Y愛讀曹文軒的小說,諸如《草房子》《青銅葵花》“純美系列”,于是筆者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窗邊的小豆豆》《夏洛的網(wǎng)》等名著;空閑時,我會請Y談主要人物、故事情節(jié)及閱讀收獲等,無需評判,只需靜聽!與Y的家長交流,得知學生在家心態(tài)積極樂觀,對生活、對人生常有獨到見解,家人欣慰不已。
Y最可貴之處是有夢想。她的夢想是要讀大學,將來當一名服裝設計師,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去裝扮人們的生活。這確讓我這個當老師的對她另眼相看!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她:要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真不容易呢,既需要天分更要付出努力以便充實各種素質儲備,比如需熱愛生活,能從平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從而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需精通色彩、色調、質感、線條、光線、空間、信息技術等,能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圖繪出來;擅長量體裁衣;深諳國內(nèi)外流行趨勢;要有團隊合作意識,能流暢且明確地將個人創(chuàng)意或設想傳達給他人,必要時甚至要具備外語能力……當我們將上述一項項“必備素質”跟具體學科關聯(lián)時,Y突然意識到:原來夢想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緊緊貼地于學習生活的!“夢想”若要不致淪為“空想”,就必須扎實學好眼下的語文、數(shù)學、美術、信息技術、勞動技能乃至英語等課程!如此一來,學習的目的性便強了,Y的學習動力更足了。
為了幫助Y重返普通學校、實現(xiàn)人生理想,八年級初我就不斷傳達一個信念,即溪流總是向著大海的,特殊教育僅是人生一段經(jīng)歷,最終出路還在普通教育;九年級初,指導Y提前接觸普通初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教材,爭取“笨鳥先飛”,并提醒她即便將來就讀普通中學,也不應過分與人橫向比較,而應沉下心來關注自我、多縱向比較;特校九年級畢業(yè)、Y轉入鄉(xiāng)鎮(zhèn)中學后,筆者及時跟她的新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介紹學生基本情況、尋求關照與合作……后來Y初中畢業(yè)一心堅持讀高中、奔大學,以實現(xiàn)多年來的夢想。但當時煤礦效益非常好,礦工出身的Y父便不停地做其工作,希望她能去念職業(yè)中專,畢業(yè)后也好以職工子女的身份在煤礦里謀個職位。
Y最終“動心”了,轉而入讀職業(yè)中專。中職畢業(yè),恰逢礦工子女進礦工作的優(yōu)惠政策取消,Y最后被招聘到本縣“殘疾人托養(yǎng)服務中心”工作。雖然遠離了曾經(jīng)的夢想,但Y在此崗位上時時能以共情的心態(tài)投入工作,加上薪資待遇挺好,全家人皆大歡喜。
雅斯貝爾斯曾說:誰若每天不給自己一點做夢的機會,那顆引領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會黯淡下來。Y的“成功”,除了夢想驅動跟自身努力外,更讓筆者深深體認到:一、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二、人文關照,發(fā)現(xiàn)自我,引燃信心,合力共育,Y之個案讓我堅信教育的本質就是靈魂喚醒靈魂,更堅定了我扎根特殊教育一線的信心。
都說教育是慢的藝術、良心活兒,堅持、堅守,為每個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少年提供“恰如其需的有效的教育”,我們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