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琰
摘要:《華蓋集》、《續(xù)華蓋集》的寫作時間是魯迅雜文寫作走向“自覺”的過渡階段,也是魯迅以“人情世故”作為攻擊手段的一個階段。筆者以《華蓋集》與《續(xù)華蓋集》的“吃”作為切入點,一探魯迅筆中“吃”的潛規(guī)則以及規(guī)則的運行規(guī)則。我們也不免發(fā)現(xiàn):魯迅借對“吃”的潛規(guī)則大發(fā)牢騷之際,也流露出流離在規(guī)則之外“孤獨者”的岑寂。
關鍵詞:吃;潛規(guī)則;孤獨者;魯迅
《華蓋集》收作者一九二五年所作雜文三十一篇, 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度A蓋集續(xù)編》收錄一九二六年所作雜文三十二篇,另一九二七年所作一篇,一九二七年五月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在《批判魯迅》中,李長之把“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底” 1這個時間段(其實就約等于《華蓋集》寫作的時間),視作魯迅精神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其攻擊的中心為“人情世故”。但是在我看來這個時間段不妨擴展到一九二七年末,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他南下,雖然其精神面貌似有所改,但據(jù)他的文章著眼點來看,依舊攻擊“人情世故”。 此外,按照張旭東先生的假設,“1925年至1927年間,是魯迅的雜文寫作走向“自覺”的過渡時期,也是魯迅雜文的特殊質(zhì)地逐漸定型的時期?!? 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是魯迅生命的過渡階段,魯迅本人的因此,我把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續(xù)華蓋集》與《華蓋集》歸為一個階段進行研究。
一、魯迅筆中“吃”的潛規(guī)則
“吃”是在中國頂大的學問,莫大的問題到了飯桌上便不是問題。魯迅在《夏三蟲》、《忽然想到》、《“破壁”之后》、《咬文嚼字》、《忽然想到》、《并非閑話》、《雜論管閑事 ·做學問 ·灰色等》、《一點比喻》、《不是信》、《送灶日漫筆》、《談皇帝》中頻頻以“吃”為譬喻,或者將主題歸結到“吃”。魯迅在攻擊“人情世故”的時候,很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吃”的潛規(guī)則,并用文學的形式表述出來。
首先,明白“吃”的潛藏含義是劃分人的標準?!俺浴笔莻€明白又隱秘的詞匯,連帶著和它有關的詞語也變得明白又隱秘起來,譬如“飯店”,“請?zhí)?。只有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才相信吃飯和“公理”“公論”諸事莫不相關,愿意加入飯桌;世事爛熟的聰明人早就不發(fā)一詞,明哲保身去了?!独m(xù)華蓋集》里魯迅如此闡述一個年輕人的憤怒:“ 他就是受了‘公論不發(fā)源于酒飯說之騙的一個,所以永遠是憤然。殊不知他那理想中的情形,怕要到二九二五年才會出現(xiàn)呢 ,或者竟許到三九二五年 ?!蹦贻p人的憤怒是永遠的,因為他不愿相信“吃”潛藏含義;而余下的社會人是坦蕩的,習以為常,反發(fā)覺年輕人的痛苦是可笑的。明白“吃”的潛藏含義或社會含義便成為了劃分一切的標準。“吃”成為象征的壁壘,年輕人與社會人在這楚漢交界之處陳兵對峙。他們在面對爛熟的社會俗物“吃”的時候呈現(xiàn)得如此不同,以至于就算他們一同坐在吃飯的圓桌前,本質(zhì)仍然將他們區(qū)分劃做不同的人。如果年輕人對此的憤怒消退了,年輕人便完成了其到社會人的蛻變。對“吃”的憤怒是年輕人“永遠”的所屬物,它不屬于社會人。
其次,無論認不認同“吃”的潛藏含義,一旦進入飯桌,“吃”的隱形規(guī)則就會操控一切發(fā)生?!俺浴钡碾[形規(guī)則如下:能選擇“在何處吃”,“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強者,被邀請和被選擇“在何處吃”,“吃什么”的人通常是弱者;吃飯的雙方很容易達成“共識”。在能選擇“在何處吃”“吃什么”的人自然是強者,因為理所當然地占據(jù)著主場優(yōu)勢。其一,他可邀請于自己的決定有益的人參與宴席,魯迅《“公理”的把戲》中不無調(diào)侃地引用陳西瀅陳大學者的言論“你代被群眾專制所壓迫者說了幾句公平話 ,那么你不是與那人有‘密切的關系便是吃了他或她的酒飯 ”,而后在《續(xù)華蓋集》中攻擊李四光先生,指出他否定北女師大學潮的決定可能與楊女士的請客有關?!俺浴笔巧鐣说纳缃皇侄?,吃飯和請客是他們達成目標的一種形式。其二,他可通過舉辦宴席來彰顯自己的權威和財力;其三,“吃人的手短”,被選擇“在何處吃”、“吃什么”的人很容易在飯桌上彎下腰板,被邀請“在何處吃”、“吃什么”的人因著主場優(yōu)勢,吃飯的雙方便很容易達成“共識”。
魯迅對這一點的切身體驗集中表達在《“破壁”之后》,亦有些雜感散落在其余諸文。年輕人是懷著熾熱的心情來參與社會事務的,原想可以通過社會事務“吃飯會議”便可以改變現(xiàn)有的事情。但是一旦他們進入飯局,一切便由不得他們做主。只要他們接受了宴席的邀請,他們就淪為失去了主動權的乙方,因為他們進入了只限定甲方規(guī)則生效的場域。
二、也是規(guī)則之外的孤獨者——魯迅
魯迅本人在這場無處爭斗的爭斗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他也參與了這場“飯桌會議”,卻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了深切的悲哀。先前的意欲主持公道的熱心腸與憤怒,在這場會議中“吃”了“冰激凌”冷了冷罷,他已然意識到自己也誤做了犧牲。在《咬文嚼字》里他如此表述:“據(jù)考據(jù)家說,這曹子建的《七步詩》 是假的。 但也沒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 ,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 , 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 ,正好辦教席 !”同是北女師大的教師,他被撂單了,一個人愚蠢地卷入了是非。講師在《“破壁”之后》他自感愚弄的情緒可以更明白地呈現(xiàn):“中國什么都黑暗,誰也不行,但沒有事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教員咧,學生咧,烘烘烘, 烘烘烘,真像一個學校,一有事故,教員也不見了,學生也慢慢躲開了;結局只剩下幾個傻子給大家做犧牲,算是收束?!彼约阂脖粴w納到“傻子”一堆去了,可憐的懷著熾熱心腸想要解決問題的傻子。
李歐梵在分析魯迅小說中的人物時,曾明白地點出了魯迅一直存在的“孤獨者”情緒:“獨異個人正是面對這一切卓然而立,孤獨,無權。當然,這一切聚合在一起,也形成魯迅對中國,以及他自己所處地位的悲劇的看法?!? 但,其實正如上文所析雜文魯迅中也體現(xiàn)出受冷遇的“孤獨者”形象,這次他描寫的孤獨者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魯迅已然自詡看得明白了,拋卻了“理想的情形”,接受了“吃”的隱藏含義?!俺燥垺迸c“公理”,“公論”諸事到底還是相關的。想要否決“吃”的潛藏含義,就是否決中國的當下,而否決當下就是否決存在于這當下的自己。否決存在于當下的我,徒存理想的我是難以行事的。他痛苦又諷刺地在《不是信》里給年輕人提意見:“順便還要給熱心而老實的青年們進一個忠告,就是沒酒沒飯的開會時候不要開得太長,倘若時候已晚了,那么,買幾個燒餅來吃了再說?!蹦贻p人開多久的會都是不起作用,還不如多買幾個燒餅來吃。
拒絕“吃”的隱藏含義或社會含義的人天然就失去與強勢平起平坐的權利,拒絕社會化的人失去了話語權,他的憤怒將永遠燃燒;接受“吃”的隱藏含義或社會含義的人天然就失去改變的能力,承認社會化的人失去了擁有無限可能性的能力,他的沉默將永遠存在。接受與不接受“吃”的含義,如同《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一樣矛盾地存在。
魯迅是慷慨激昂的浙地青年,學成歸國之后,卻實實在在地游離在規(guī)則之外。他重復描述感覺自己四面有厚厚的墻壁,憋仄他的生活。生存已然逼迫他成為教員,而成為教員又不免進入到規(guī)則之列,孤獨感侵襲著他,他淪為一個沮喪而挫敗的孤獨者?!按藭r魯迅真正的沮喪和挫敗感的原因,并非全部來自“生存”的艱難和困境,而是在一種精神自我的壓抑中,結合“生存”問題對個人抑郁情緒的表達?!?
對《華蓋集》與《續(xù)華蓋集》“吃”的窺探實際上可以看做一面鏡子,我們在觀“吃”以觀苦痛的魯迅在生命的過渡階段痛苦地抉擇,亦可借觀冷漠的“吃”規(guī)則吞吃個體的“我”。
參考文獻:
[1]李長之.批判魯迅[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3
[2]張旭東. 雜文的“自覺”——魯迅“過渡期”寫作的現(xiàn)代性與語言政治(上)[J].《魯迅研究》.2009(01):42-52
[3]【美】李歐梵 著,尹慧珉 譯. 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M]. 湖南:岳麓書社出版.1991.1: 12
[4]畢緒龍. 無法完成的自我:魯迅自我形象研究[J].2007. 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