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拓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加重視教育問題。教育問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師資隊伍的建設,有一支好的隊伍,是我們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同時師資隊伍是高校的核心力量。轉型期提出“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核心,建立一大批應用型技術人才隊伍,采取特殊的培養(yǎng)方式,不斷完善高校隊伍,為轉型后的繼續(xù)教育提供保障。該文通過闡述國家對地方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人員培養(yǎng)的過程與問題出發(fā),認真分析了地方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為以后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工科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轉型 師資隊伍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c)-0247-03
地方高校工科師資隊伍建設的主體是高校教師,高校的教授、博士等都可以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主導力量,是現在高校轉型期的決定力量。我國領導人對轉型工作會議也很重視,例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 年3月5日發(fā)表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上提出的新方針、新政策,重點解決把地方高校要辦好,從思路上真正轉變過來,最終,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在這轉變過程中,校企合作、產學研交流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通過這些交流學習可以將其培養(yǎng)的人才向應用型高素質技術人才上轉變,能更好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2015年11月16日,《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一文的發(fā)表,引起了教育界、國家發(fā)改委的重視。該文章意見指出積極促進高校行業(yè)改革發(fā)展、培養(yǎng)多層次人才,滿足企業(yè)、學校、國家以及社會需要的轉型人才。所以說,地方高校工科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提高教師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能力、調整工科師資隊伍結構,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1 轉型期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與特點
從大量數據分析來看,地方高校轉型期的師資隊伍構成主要有3種類型: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和外聘教師。這些教師分類中兼職教師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教師,他們主要是從一些水平比較高的學校中分配一部分人員安排到地方高校進行任教。專職教師就是地方高校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他們自己確定招聘條件、培養(yǎng)方法等,這些都有專門的途徑進行升值加薪。外聘教師指的是獨立學院從總校和其他高校等單位聘來擔任教學任務的退休人員,這類人員有教學經驗,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還有一部分來自于在讀的碩士、 博士研究生。擁有這些高素質人才,對地方轉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保駕護航,并保證辦學質量。由此可見,地方高校中教師比例與人員多樣化為轉型后師資力量的壯大有很大的作用。從現狀也可以看到,地方高校工科師資隊伍建設也呈現如下特點。
第一,兼職教師容易顧此失彼。因為兼職教師需要該校和兼職院校進行兩頭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結果。這些教師的優(yōu)點也是很多的。例如,因為他在確定的高校任教任職,比較穩(wěn)定,而且流動性小。再者,他們都是各大高校著名教師,對地方高校的教學資源、流程都很熟悉,在提高教學質量、效率上顯得尤為重要。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有利就有弊,互為發(fā)展,共同存在。其缺點主要是教師按照他們學生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忽略了兩個高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照搬該校的教學模式,忽略因材施教。除此之外,精力有限,因為這些派出教師在該校還擔任著重要的教學、科研任務,他們會以該校工作為主,分校的教學工作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顧此失彼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里補充一點就是:來自一些單位的外聘老師在教學上注重實踐性,能夠很好地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引到理論教學中,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典型案例。能夠把社會、生產、市場等方面 的信息及時引進校園,有助于高校實踐、應用教學。
第二,師資隊伍教師的經驗可能不是很足。由于學校資源的限制,各個學校的教學計劃、資源等有差別,導致地方高校的轉型工科師資教師的經驗缺乏,特別是在關鍵教學部分。而且這些資源對學校的建設、發(fā)展也關系很大,是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的主要渠道。由于在該校教學中招聘的是一些碩士、博士等,這些剛入職的老師沒有什么經驗,年紀輕、精力充沛、思想觀念不陳舊,相反很是新意,接受新鮮事物快。這些老師雖然經驗很豐富,但是他們的年齡和學生相近,與學生有很多共同話題與語言,對于某一個問題,老師和學生都能想到一塊去,更能做到一塊。這就加深了師資隊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增強了師生感情。
第三,有經驗的老師少,而且年齡偏大。地方普通高校的外聘老師就屬于這種類型,因為這些老師的經驗豐富,對于師資隊伍建設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在這些老教師中也會存在一些教師疏于知識的更新,還是利用以前陳舊的知識來進行教學工作。這樣做既有好處,也會存在問題。例如,這些老教師教學方式相對傳統(tǒng),很難與時俱進。他們與學生的年齡相差很大,導致與學生之間的代溝很大,欠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2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對于我國教師數量和博士學位獲得者或正高職務者的比例等,不能算作教師隊伍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通過分析發(fā)現,杰出人才的缺乏、能夠具備學術前沿和廣泛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和水平的學者是目前教師團隊當中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其造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高校學術研究氛圍和性質發(fā)生了變化。杰出人才屬于稀缺資源,可遇不可求,不能通過挑選和專門培養(yǎng)就能形成,也不能通過物質作用就能形成。杰出人才的關鍵在于能夠得到學術同行承認其在學術領域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而不是重復別人的工作。學術創(chuàng)新的宗旨在于其創(chuàng)新內容具有原創(chuàng)性,這個被作為目前社會及企業(yè)對高校需求的基本方式,所以要想出現杰出人才就必須做到基礎研究創(chuàng)新的原始性。基礎研究一般而言具有發(fā)掘性、未知性、漫長性、積累性等特點,并且作為一種好奇心和耐心作用下的分析研究,其需要在一個自由不受外界及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問題的干擾的環(huán)境下進行,才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杰出人才。高校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其能夠為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其所需要的環(huán)境,但最近幾年以來,高校只是把目光放在了硬件基礎設施的完善,而逐漸忽略了學術研究氛圍的維護和構建。
第二,不公平的人事分配制。1998年以來,高校不斷地對人事分配制度進行改革,重點在于把教師的收入和崗位聯(lián)系在一起,慢慢地就導致了不同級別老師之間的收入差距,導致老師不能夠完全將心思放在學術研究上。在這種利益的作用下,大多數高校教師把對學術的不斷追求作為獲取行政級別或崗位職務的功利目的的幌子,能夠單純的做學術而不計回報的老師日益稀少。
第三,學術評價體系過于利益化。 在宏觀政策不斷地影響和作用下,學位授予權點、優(yōu)勢學科、研究項目和研究費用、期刊論文的影響因子和數量等被當作社會對高校評價的標準。這種政策直接導致了高校老師為了研究而研究,只看重研究的數量而忽略質量,大量的發(fā)表一些無創(chuàng)新沒有新意和重大發(fā)現的高水平文章,甚至為了能多發(fā)文章而造假,而且高校把論文發(fā)表數量作為了唯一的對老師的考核和評價。這就迫使老師不能夠認真而細心的進行學術研究,慢慢的變得浮躁,根本無暇顧及研究工作的質量。 有些學者為了得到資助并且能在短期內出成果,就盲目跟風,根本就不在意自己對所做的領域是否熟悉和精通,出現了一種學術科研普通化,很少或幾乎沒有學術價值和低水平重復研究的怪圈現象。個別高校之所以做不到對學術造假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原因在于高校大多為了學校的聲譽和利益并沒有對學術造假進行嚴格處理,這就嚴重影響了杰出人才的形成。
3 地方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具體實施措施
3.1 加大教師隊伍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加大教師隊伍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轉型期間具體措施實施的關鍵所在。教育機構再次培訓是提高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基礎,是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條件。由于新入職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數是來自碩士、博士、其他學校調入的同行業(yè)老師等,依據近幾年數據分析可知,主要還是各大高校畢業(yè)的碩士、博士為主要力量。因為這些教師是師資隊伍建設的生力軍、主打品牌,他們的理論知識扎實、頭腦思想新意多、精力充沛等優(yōu)勢。但是,他們因為實踐教學經驗嚴重不足,需要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培訓。在培養(yǎng)過程中也是接受新知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掌握該行業(yè)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面向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將其新知識融會貫通,理論實踐結合使得教學更加熟練、生動。具體的加大教師隊伍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如下所述。
第一,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加大新進教師能力的發(fā)揮,為后續(xù)給他們安排課程提供理論基礎。目前主要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職業(yè)道德、政策法規(guī)、各種專業(yè)課等課程。由于學校工科學生一向較多,導致教師數量不夠用,教師缺乏,很多青年教師一進校就獨立承擔教學任務,教學效果欠佳?;谶@些原因,筆者建議高校教師職前教育理論學習需增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學習。對于剛入職缺乏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還需增設實踐性環(huán)節(jié)課程,并要求新進教師承擔一定時期助教工作之后才能獨立授課。
第二,加強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的培訓。 培養(yǎng)教師工程素質,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需加大教師的職后教育力度。這個教育措施是主要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完成,如參加相關學術會議、進修、訪學等。在一些調查中發(fā)現了一些數據,好多教育工作者出差、學習、進修等因為資金不到位而耽誤了,造成了很大一筆的資源浪費。所以,建議一些機構關注這一方面的資金開支,確保資金用到實處。將這些資金用于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因此,學校的教學管理體制中應加大激勵機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加各類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
第三,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國經濟基礎建設中的主要力量,要了解本行業(yè)最先進的技術、設備等發(fā)展現狀。著力培養(yǎng)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教師脫離實際工程,授課也只能是照本宣科,毫無新意。教師應該著眼于培養(yǎng)高級工程師之類的人才,這樣培育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也是緊缺的人才。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能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國家大力倡導校企結合,地方政府協(xié)調幫助企業(yè)與高校合作、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的同時,應鼓勵教師走進企業(yè),培養(yǎng)工程實踐能力。
3.2 調整師資隊伍結構
地方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轉型發(fā)展,主要是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利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思想,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提高教師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能力建立一支師資力量完備的高技術教師團隊。最后,利用這些高水平工科教師培育出優(yōu)秀的人才。
師資隊伍結構轉變主要是從學校招聘的人員方面說。例如,外聘教師、專職教師等的數量及其教育背景。盡管地方各大高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辦學規(guī)模均不相同,但是,為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而設計。以后要建立健全高素質人才庫,儲備高級技術人員,建立健全整套師資隊伍結構。最后,為促進社會快速發(fā)展而不懈努力。
4 結論
通過該文分析了地方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為以后高校轉型期工科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為今后建設一支高水平工科教學隊伍提供了理論支持,建立一大批應用型技術人才隊伍,采取特殊的培養(yǎng)方式,不斷完善高校隊伍,為轉型后的繼續(xù)教育提供保障。總之,要建設一支能滿足實現高等教育強國需要的高校師資隊伍,必須進行制度層面的深入改革。尤其是教授隊伍的教學與研究能力逐步接近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教授的水準。
參考文獻
[1] 謝俊華.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隊伍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以上海市為例[D].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劉連福,王林毅,陳曉光.高職院校行業(yè)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4):80-82.
[3] 劉述禮,黃延福.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沈祖蕓,唐景莉,楊晨光.從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6-07-20.
[5] 陳向明.中國的學術職業(yè)[C]//(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園——發(fā)展中與中等收入國家大學教授職業(yè)透視.施曉光,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7] (美)詹姆斯· 杜德斯達,弗瑞斯· 沃馬克,著,劉濟良,譯,王定華,校.美國公立大學的未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別敦榮,主譯.變革中的學術職業(yè)——比較的視角[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9] (美)約翰·S.布魯貝克,著,鄭繼偉,張維平,徐輝,等,譯,王承,緒校.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