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航
摘 要: “玉帶”作為腰間的束扎物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玉帶文化是我國古代輿服志文化的重要組成,歷史中玉帶是一種禮儀器,遼代時(shí)玉帶不僅反映古人的日常生活和風(fēng)貌,還反映我國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文化的交流與相容,是歷史和文化的獨(dú)特見證。
關(guān)鍵詞: 遼代 玉帶 圖形 紋飾
“玉帶”作為腰間的束扎物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坝駧А蔽幕俏覈鴤鹘y(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史上玉帶是一種禮儀器,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文化交流相容的一種獨(dú)特見證。
1.“玉帶”中的“帶”
玉帶,顧名思義就是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一種革帶。在我國唐代李肇的《國史補(bǔ)》中說:“革皮為帶……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雹龠@其中的革帶即為蹀躞帶,在當(dāng)時(shí)已成為男子常服中必備的組成之物。隋朝和初唐時(shí)期人們所系蹀躞較多,但盛唐以后逐漸減少,中晚唐以后人們已經(jīng)不系蹀躞只剩帶銙,蹀躞帶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和東、西鄰國所用。尤其是在唐、宋、遼、金時(shí)期,人們對“玉帶”使用較多。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玉帶”不僅僅是一種實(shí)用裝飾之物,更成為人們地位官職的象征之物,在唐代還有專門關(guān)于“玉帶”的規(guī)章制度。遼代在“玉帶”的使用上不僅突出了游牧民族的特色,還融合了中原漢族文化,呈現(xiàn)出了獨(dú)有的特色,所以說遼代是玉帶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shí)期。
2.“玉帶”的形制
“玉帶”在組成形制上,前有帶扣后有鉈尾、中間部分為帶 。
帶扣是腰帶的前端也叫帶鉤,是古時(shí)候人們用于系扣腰帶的工具,形狀呈扁方長條形,一邊彎曲用于鉤帶,唐宋以后,玉帶鉤仍在使用,由于服飾的改變,玉帶鉤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單體帶鉤變成了對口帶扣。帶扣中一般以銅帶鉤最普遍,玉帶扣只被達(dá)官貴人所使用。
腰帶的末端即為鉈尾,又名撻尾、獺尾、插尾或魚尾?!缎绿茣ぼ嚪尽分姓f:“腰帶著,搢垂頭于下,名曰鉈尾,取順下之義?!雹陬欍B尾是向下順插(也有向上反插),即《談苑》所說:“古有革帶,反插垂頭……唐高祖詔令向下插垂頭?!雹坫B尾的使用受到人們的注意,逐漸成為帶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
至于帶銙 ,它的質(zhì)地有玉、金、犀、銀、銅、鐵諸種。唐代最重視玉銙 ,當(dāng)時(shí)玉銙 以素面居多,而宋、遼時(shí)期則最重視金帶銙 ,歐陽修的《歸田錄》卷二中說:“初,太宗嘗曰:‘玉不離石,犀不離角,可貴者唯金也。乃創(chuàng)為金銙 之制,以賜群臣?!雹?/p>
遼“玉帶”中的帶扣、帶銙 、鉈尾材質(zhì)和花紋在史書中并無詳細(xì)記載,但有大量的實(shí)物出土,它們承唐比宋,影響金代,是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相互融合的見證,在紋飾上可見一斑。
3.“玉帶”的紋飾
“玉帶”材質(zhì)有金、銀、銅、鐵之分,其上花紋和紋飾也有所不同。宋·岳珂的《愧郯錄》卷一二中說:“金帶有六種:毬路、御仙花、荔枝、獅蠻、海捷、寶藏?!雹菘梢姰?dāng)時(shí)宋代玉帶種類之繁多,但在遼代關(guān)于“玉帶”的制度并無確切記載,只能根據(jù)唐宋兩朝記載和遼出土文物推測。以下是出土遼代玉帶上的紋飾,這些玉帶上的圖形紋飾種類繁多,包括人物紋、山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紋飾生動,做工精細(xì),代表了遼代極高的工藝水平和圖形特征。
3.1人物紋
3.1.1胡人樂舞:該組玉帶飾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博物館,為敖漢旗薩力巴鄉(xiāng)水泉村一座遼代早期墓葬出土。
這套玉帶飾由8塊玉銙 和1塊玉鉈尾組成,其中玉鉈尾正面刻有兩個(gè)人物,一人為舞者,為主體紋飾,其側(cè)身向右轉(zhuǎn),左腳輕踏于墊子上,腳尖翹起,右腿屈膝,腳抬起。雙手持飄帶,左手上揚(yáng),右手下按。右下角的另一個(gè)人則身體嬌小,呈跪姿,上手捧淺盤,內(nèi)放一寶珠,作獻(xiàn)寶狀。其余八件玉 銙上的胡人皆是半盤坐,分別是打拍板,吹長笛,吹笙,飲酒,擊雞婁鼓,彈琵琶,擊毛員鼓,吹觱篥狀。所有人物刻畫都略同,均為卷發(fā),深目,高鼻梁,長胡須,身穿胡服,腳蹬長靴。
3.1.2戲童:出土于遼寧朝陽前窗戶村遼墓,單帶扣單鉈尾帶飾。
這一套銀鎏金童戲文紋帶具,共7件組成,帶扣1件,帶銙 5件,鉈尾1件,帶銙 和鉈尾上均鑄有“童戲”圖,逼真地表現(xiàn)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和浪漫的生活情趣,此帶有古眼。
3.1.3童牛馱金:朝陽北漂市西官鎮(zhèn)饅頭溝遼墓出土一套童牛馱金紋帶具。
本套帶具由8件帶銙 和1件鉈尾組成。帶銙 大小相同,呈長方形,鉈尾呈圓首圭形。帶銙 和鉈尾的正面均呈凹盤式,外鑄三周凸起弦紋,其內(nèi)模鑄兒童子分別站于一肥壯的牛身后,牛背部馱一聚寶盆。此玉帶因缺失帶扣,故無法得知是單扣還是雙扣,此帶無古眼。
3.2山形紋
3.2.1雕山形紋白玉帶出土于朝陽姑營子耿知新墓。
浮雕山形紋白玉帶飾,此帶革帶無存,僅存帶具。有方形玉帶銙 4件,圓頭扁方形玉帶銙 7件,桃形玉帶銙 1件,圭形玉鉈尾1件,鎏金銀帶扣2件,玉帶和鉈尾上刻有山形紋,山有三峰,山下似海水,整個(gè)山紋雕飾為淺浮雕狀,四周平面,銙 背面有釘孔用于柳丁皮帶上,此帶無古眼。
3.2.2山形和荔枝紋混合:遼寧朝陽縣姑營子遼耿知新墓曾出土。
此帶革鞓無存,僅存帶具,有長方形玉帶銙 四件、圓頭扁方形玉帶銙 七件、桃形玉帶銙 一件、圭形玉帶銙 一件、鎏金銀帶扣兩件。玉帶銙 和鉈尾上刻山形花紋,銀帶扣上鏨刻荔枝紋。
3.3動物紋
3.3.1獅:遼寧朝陽召都巴金墓(有專家認(rèn)為該墓應(yīng)為遼代晚期)。
鎏金獅紋銅帶:由雙鉈尾和11件帶銙 組成,均凹面,邊緣凸起,中心鑄突起的雄獅。凹背,附相同的背板,中有3個(gè)銅柳丁相接,內(nèi)夾有革帶殘塊,鉈尾呈前圓后方的圭形。帶呈長方形,一側(cè)有“古眼”。此鎏金獅紋在朝陽古墓中發(fā)現(xiàn)還是第一次,據(jù)史書記載,宋遼在輿服制度方面承襲唐、五代之制,北宋初年,詳定輿服制度:“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nèi)職諸軍將校,并服紅鞓金涂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余官服黑銀方團(tuán)胯及犀角帶。貢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鐵角帶,恩賜者不用此制?!雹抻纱丝梢姶藥τ跉v史研究非常重要。
3.3.2獸面紋:此組玉帶于中國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合葬墓出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zhèn)。1986年發(fā)掘,作為遼代中期偏早的墓葬。
這具獸面紋金銙 銀鞓蹀躞帶為駙馬腰系之物。金銙 銀鞓蹀躞帶,帶鞓與系垂的小帶均為銀質(zhì),銀帶鞓由前到后一次為金帶扣1塊、金帶箍1塊、方形獸面紋金帶銙 11塊、桃形金帶銙 5塊、圭形金鉈尾1塊,而方形金帶銙 均有“古眼”,各垂1條小帶,小帶上均釘有小帶飾、小帶箍,其中兩條小帶飾有兩枚帶飾,并掛有鏨花銀囊,另外兩條帶飾有3個(gè)小帶飾并垂有葫蘆形吊扣,其他7條小帶飾上面各有3個(gè)小帶式。其中方形獸面紋金帶銙 大小形制相同,模壓成型,曲折邊緣,正面刻淺浮雕獸面紋(疑是饕餮紋),獸面左右對稱,雙眼圓瞪,左右各有一個(gè)胡須,眉間似“王”字,獸口大張,獸口既古眼。小帶飾上面紋飾整體為菱形里面有魚子紋。倒吊葫蘆形吊扣上面呈獸面紋,獸面左右對稱,上面眉宇間有1圓形,怒目張口。
3.3.3龍:此玉帶出土于陳國公主墓,同上獸紋蹀躞帶出于一處。
本帶束于陳國公主腰部為金銙 絲帶,其中的絲質(zhì)帶身早已腐爛,僅保留殘跡,只剩下位于腰后的八塊圭形龍紋金帶銙 ,形制基本相同但有大小之分,可分為兩組,每組各4枚,四枚較大的帶銙 上面刻有升龍紋,四枚小的帶銙 上面刻有降龍紋,帶銙 由模壓成型,正面鏨刻龍紋,四周刻海水江涯和云紋。
3.3.4獨(dú)角獸:出土于朝陽凌源市凌源鎮(zhèn)八里堡村小喇嘛溝。
本套腰帶飾共21件,有方形銙 10件,鉈尾2件,帶扣2件,帶箍2件,桃形帶銙 5件。帶銙 和鉈尾上刻半浮雕獨(dú)角獸紋,形態(tài)各異。帶扣上飾有牡丹紋,桃形帶銙 上有如意紋,帶箍上飾有鳳尾紋。
3.4植物紋
忍冬纏枝花紋、卷草紋:此帶出土于敖漢旗大橫溝遼墓。
墓中出土葫蘆形鎏金飾1件、圭形鎏金帶頭1件、方形鎏金帶飾7件、桃形鎏金帶飾5件,亞腰形鎏金帶飾1件、帶扣2件。葫蘆形鎏金飾上端方孔下端桃形孔。帶飾上刻有忍冬纏枝花紋,背面存有紡織物編織痕跡。
圭形鎏金帶頭,表面同樣刻有忍冬纏枝花紋。方形鎏金帶飾,正面刻有忍冬纏枝花紋,帶“古眼”。桃形鎏金帶飾,正面刻有卷草紋,三個(gè)柳釘呈三角形排列。亞腰形鎏金帶飾,正面刻有卷草紋,中間有一長方形孔,穿一橋狀鼻。帶扣,正面同樣刻有忍冬纏枝花紋。
4.結(jié)語
遼代的腰帶飾不僅起到了束腰的作用,還包含濃厚的文化要素。比如上述提到的胡人樂舞紋帶,刻畫的胡人樂舞里面人物所演奏的音樂為龜茲樂、舞蹈為胡騰舞就是表現(xiàn)契丹和西域的民族關(guān)系,這不僅是樂舞而且包含了更深的民族文化。又如戲童紋和童牛馱金紋,意在表現(xiàn)遼代人們對兒童天真、活潑和浪漫的情趣。動物紋里面的獅紋,在我國古代一般都為武將所用,有可能表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尚武的思想。龍紋是我國遠(yuǎn)古的一種圖騰,中國人把自己比喻成龍的傳人,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一種傳承和精神寄托,所以龍?jiān)谥袊且环N不可替代的存在。獸面紋,神秘、獰厲之美,它是在獰厲可畏的威赫下,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力量,這種力量和歷史相結(jié)合就形成了一種獸面崇高的美。植物紋里面的忍冬紋其實(shí)不簡單,因?yàn)榻疸y花越冬而不死,所以被佛教所用,被人們認(rèn)為含有靈魂不死、輪回永生之意。通過上述所列舉的一系列玉帶圖案及紋飾,我們可以了解到遼代的民族關(guān)系、信仰、文化、興趣愛好、日常生活等,這些都給研究遼代的歷史和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注釋:
①[唐]李肇.國史補(bǔ)[M].明汲古閣刊影宋本.
②[北宋]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等,撰.新唐書·車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3.
③[宋]孔平仲.談苑[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9.
④[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A].宋史·藝文志·史類傳記類,元.
⑤[宋]岳珂.愧郯錄(卷一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⑥北宋初年,詳定輿服制度。
參考文獻(xiàn):
[1]孫機(jī).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
[2]呂富華.遼代胡人樂舞紋玉帶及相關(guān)問題探討[J].東北師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15(1).
[3]蔡強(qiáng),李道新.遼寧朝陽召都巴金墓[J].北方文物,2005(3).
[4]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凌源小喇嘛溝遼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5]朱子方,徐基.遼寧朝陽姑營子遼耿氏墓發(fā)掘報(bào)告[R].考古學(xué)集刊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
[6]吳沫.遼代玉蹀躞帶的特征分析及文化探源[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