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萇家拳,又稱萇門拳、萇家錘,漢族傳統(tǒng)拳術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間原鄭州汜水縣萇乃周(1724年-1783年)先生所創(chuàng)。萇家拳是河南三大名拳(少林拳、陳式太極拳、萇家拳)之一,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其創(chuàng)始人萇乃周,出生在河南省滎陽汜水縣的書香世家,對武術也頗為喜歡,得師父虎牢張八的深傳,后又向洛陽武術名家閻圣道學習少林拳技,武功大大提高,又經(jīng)四川峨眉派大師梁道人上門指點和傳授,精研各派武功,推陳出新,大膽創(chuàng)造,把氣功運用到拳術之中,從而創(chuàng)立了形氣合一的萇家拳。
一、萇家拳的內(nèi)容和分類
萇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萇乃周,創(chuàng)著了《中氣論》、《武備摘要》、《剛柔相濟論》、《養(yǎng)氣論》等武術理論,被武林人士稱為武術之寶。
萇家拳有一套完整而獨特的功法,根據(jù)現(xiàn)存的內(nèi)容,按照類別的性質和運動形式將其分為樁功功法和套路兩大類。樁功功法包括文修和武練兩種,其中“文修”功樁有乾坤樁、斜行樁、云手樁三種;“武練”樁功有十字推手功、單鞭功、斜行功和閃手功四種功法。拳法套路有二十四大戰(zhàn)拳、二十四式氣拳、二十四字功力拳、小洪拳等。兵器套路三十六槍、萇氏雙劍、單劍、雙锏等。徒手散戰(zhàn)技法包括樁功、發(fā)力訓練、活步單勢技法、三勢連環(huán)、攻防打法技巧、閃戰(zhàn)快摔技法訓練等。
二、萇家拳的技法特色
萇乃周二十多歲就掌握了猴拳、二十四大勢拳、二十一名槍等技。那么他后來為何要將其集為“七十二勢”呢?原因有二:一是多年的學習與積累,演練與總結,使他感到人生精力有限,所學過多,難以傳習;二是他發(fā)現(xiàn)前人所傳拳械有重復,所以有必要加以提煉與規(guī)范。
那么“七十二勢”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呢?即上、中、下各二十四勢。上二十四勢以猴拳為基礎;中二十四勢以二十四大勢拳、引戰(zhàn)拳為范本:下二十四勢以字拳為雛形,拳技略有增減,甚至原勢不變。由此也可以看出上中下二十四勢是萇家拳開山立派的里程碑,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萇家拳的發(fā)端。萇乃周曾歸納為:“……第五層合練。形氣合練,則內(nèi)外合于一致,形氣化于無跡……然功已過半矣,是列于第五層功夫,即中二十四勢也。第六層練浮氣。浮氣者,氣浮于上,而為上盤也,即如起縱飛舞上二十四勢是也。第七層練沉氣。沉氣者,氣沉于下,而為底盤也,底盤滾伏下二十四勢之屬是也?!?/p>
七十二勢在較長的時間里得以傳習,尤其是中二十四勢,即“青龍出?!比?,在滎陽、鞏義、新密、開封等地的調(diào)查中都得到了證實。但萇先生后又為何將七十二勢歸納為二十四勢呢?因七十二勢繁而難演,動作難度較大,多適合基本功非常好的青少年演練,尤其是上下二十四勢。所以萇乃周“為使學者便于復習”,經(jīng)過精心取舍,簡編成偏正兩套二十四字拳,降低了動作的難度。但他又很快發(fā)現(xiàn),拳勢過于簡約,技法略顯單調(diào),唯“恐學者拘執(zhí)不化”,不得不再次“將二十四擴充之,每一分而為八,共一百九十二勢”,正以練其體,偏以致其用,這樣“縱橫奇變,于此畢具”。
《三十六槍譜序》中載,“古有勒馬槍,槍之傳也久矣,明季虎勞關張氏,善槍……五世至禹門,余幼慕之,冀學一二,即可滿志,及長而訪問,罕見其蹤: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槍,名不稱實,鄙懷未愜,于是靜心揣摩,就原勢而更進一層……”這是他二十歲左右學習槍術和后創(chuàng)三十六槍的佐證。
三、萇家拳的價值與成就
萇家拳除了具有傳統(tǒng)武術的共性價值外,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具體包括:豐富的理論價值;技擊與審美價值;獨特的文化娛樂價值;養(yǎng)生與保健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創(chuàng)新價值;改善身心健康的價值。
長期致力于研究萇家拳、滎陽市政協(xié)的陳萬卿說:“現(xiàn)在市面上流傳的萇家拳理論,都是源于萇家拳傳人袁宇華在任鎮(zhèn)嵩軍軍官教導團國術教練時,應學生之請,整理出版的部分萇家拳內(nèi)容。后來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震,見到袁氏印本后,重新整理校訂,出版《萇氏武技全書》,美國、英國,中國的香港、臺灣、上海等地已經(jīng)多次出版有關萇家武術的書籍。2004年,英國人韋滿易(中文名)來滎陽了解萇家拳情況,回國后將《萇氏武技全書》及在滎陽調(diào)查所得到的資料整理成文,翻譯介紹給了英國讀者;2006年,山西出版了徐震先生的《萇氏武技全書》和他的研究心得《萇乃周武術學》。目前,徐震先生整理的這個版本,在武術界流傳最廣,很多研究者認為這本書就是萇家拳的全部內(nèi)容?!?/p>
“其實,這本書只是刊出了萇家拳的一個套路,和極少一部分萇氏武術理論,不到萇家拳的1/20?!标惾f卿在看過書后得出結論。
“如果不及早地搶救萇家拳,那么萇家拳將面臨失傳的危險”,萇家拳的傳人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自發(fā)組織,收集整理搶救萇家拳文化。51歲的陳萬卿,19歲開始學習萇家拳,用30年的時間,傾盡心力收集整理萇家拳的拳譜。
現(xiàn)在已經(jīng)搜集整理了大部分,武術也正在進一步恢復,“但還有很多散落民間,暫時不能說失傳了,萇家拳法擇人而授,人精一藝,或許有其他地方的人會呢!”
陳萬卿說:近日,在滎陽王村鎮(zhèn)梁莊村萇姓家中,發(fā)現(xiàn)了《萇二、萇四老夫子樸卿、灼三教思碑》。石碑是萇家拳一代宗師萇克儉、萇克俊的徒弟們?yōu)榧o念兩位老師而立,他們兩人是清代成同時期的武技宗師。石碑背面刻有曾追隨兩人學武的90人姓名。
“這些人大多生活在清末至民國初年,現(xiàn)在除了崔云生、朱國安、孫統(tǒng)源、趙英姿、蔡甲全幾人找到其籍貫及傳承情況外,上面提到的其他人士,現(xiàn)在還搞不清楚其情況,也沒有聽說過后來的傳承情況及軼事?!?/p>
陳萬卿說:“這塊石碑是研究萇家拳傳承歷史的重要資料,彌足珍貴。希望知道這些人情況的各界朋友,能告知其所了解某人的籍貫、家譜對他的記載、后人為其所立碑文、流傳下來的拳譜資料?!?/p>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