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雪
摘要:隨著漢語的推廣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不斷擴散,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呈現(xiàn)上升趨勢,而針對漢語的教學所編寫的教材也層出不窮。有的漢語教材是針對不同國別編寫的,有的教材是針對不同水平編寫的,有的教材是針對不同技能編寫的……由此可見,漢語教材是教學的根本與依據(jù)。教材在初級教學階段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學習漢語;漢語教材;初級階段 文化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概況
自古以來,語言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每種語言所反映的并不僅是表層的語音、語義,還反映了更深層的東西——文化。語言無法脫離文化而存在,我們平時說的話就是一種文化的反映,可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注定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融入文化教學。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人類言語行為的社會組成部分,是個人不自主的從社會上吸收并記憶于大腦里的系統(tǒng)。它不受個人意志的驅使,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會具有,可理解為是一種社會的心理現(xiàn)象。
二、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現(xiàn)狀研究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知識教學與單純的漢語文化課是不相同的。教學中的文化組成部分要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知道,有些文化是有時間性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會隨之出現(xiàn)很多新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詞語等。像如今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詞語“老司機”、“傻白甜”“軟妹子”等等,而這些文化現(xiàn)象會由于教材更新較慢而使學生難以理解,從而就會影響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時要關注這些缺乏的文化項目。
張占一作為先發(fā)人,首次提出了“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的概念,并且提出可以把對外漢語教學里的文化組成稱為“交際文化”。他認為:交際文化是指經(jīng)受過不同文化背景熏陶的人,在行為交際時因不具有有關詞、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chǎn)生誤解,我們將這種直接影響社會交際效果的文化背景知識,稱之為“交際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在交際文化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具體的劃分。但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不贊同交際文化的劃分,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因素進行了劃分。在《文化考察的新視角》中,葛中華老師將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組成分為“語言文化”和“超語言文化”。梅立崇老師將靜態(tài)的“陳述性文化知識”和動態(tài)的“程序性文化知識”等概括為文化的組成因素。
三、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編排及依據(jù)
編寫漢語口語教材應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提供語言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熟練運用為基本導向,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對外漢語的前輩們在不同階段也提出了不同的教材編寫原則。呂必松老師針對教材編寫提出了“六性”原則:實用性、交際性、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原則。劉珣老師提出了“五性”原則: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和系統(tǒng)性原則。李泉老師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總結出十項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原則:定向原則、目標原則等。
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類型包括:社會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健康、空間觀念、語言文字、家庭觀念、工作觀念、傳統(tǒng)習慣、藝術等。其中每一類中還有一些分類,如在社會交往中有打招呼的交際方式、做客的交際方式等;生活方式中包括生活服務、購物、交通等;空間觀念包括行政區(qū)劃、旅游景點等;語言文字中包括諧音、成語、諺語等。
四、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編排及現(xiàn)實問題
鑒于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急需將文化因素合理地融入到初級口語教材中去。綜合多部教材來看,初級漢語口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編排,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初級階段不重視文化因素的編寫。二是文化因素的編排缺乏系統(tǒng)性。此外,還有很多小問題,如文化因素不足,相關練習不充分等。就當今教材存在的這些問題來看,對初級口語教材進行文化因素編排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一)文化因素分布缺乏系統(tǒng)性。課文的編排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文化因素的編排更是沒有任何依據(jù)。幾乎是想到哪編到哪,哪句話用到了就編排出來,完全沒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順序牽引著。當然,文化因素的系統(tǒng)性編排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目前還沒有一個針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大綱,想要系統(tǒng)地編排文化因素,可謂難上加難,目前我也沒有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法,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更多的努力與探索。
(二)文化因素的呈現(xiàn)方式單調(diào)。文化因素主要是通過生詞來呈現(xiàn),而這樣所體現(xiàn)的文化大部分也只是語義文化,對于語用文化以及語構文化則很難展現(xiàn)出來。
(三)生詞缺少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在漢語中,有很多具有文化色彩的生詞并不能找到一個完全對應的英語來進行翻譯,而教材在編寫時就會找一個大致上差不多的英語單詞來進行翻譯,這樣常常會引起學生的誤解,甚至出現(xiàn)在交際時使用錯誤。
(四)文化因素的時效性不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新鮮事物的出現(xiàn),一些體現(xiàn)文化因素的新詞也不斷涌出,如“猴塞雷”、“撩妹”、“壁咚”等。這些新詞如果不講授給學生,在交際中就很難理解,甚至容易引起誤會。
五、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編排及未來發(fā)展
我根據(jù)以上的分析,設想了一些在初級口語教材中文化編排可以考慮的因素,進而提出一些教材中文化因素編排模式的假想:
(一)可以增設文化因素的導入部分。課文的導入部分可以通過問題或是一個觀點來引出這一課的重要交際內(nèi)容,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以前便能夠了解到本課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是什么,以及需要掌握的交際內(nèi)容是什么。除此之外,導入的文化部分也有助于學生做預習。學生可以在學習以前就通過導入的內(nèi)容,看看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知識,同時對于不了解的內(nèi)容還可以先查閱詞典,然后再預習生詞和課文,這樣記憶就會更深刻一些。
(二)生詞附帶文化因素詳解及例句。生詞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這一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時最重視的一部分。因此,除了要在生詞部分增加文化因素的生詞以外,還要對含有文化因素的生詞做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三)將文化因素融入到課文中。課文中的文化因素的呈現(xiàn)可以通過交際對話的方式,因此口語教材設計的對話應該體現(xiàn)最地道的交際對話,使用的語言應該是最口語的,從日常生活中來的。
(四)設置文化因素練習。課后做練習有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有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課堂上的講解,如未得到及時的鞏固便會產(chǎn)生遺忘。因此,課后練習的設計不僅要有詞語、句式、語法的練習,還要有文化因素的相關練習。
(五)增強文化的時效性:引入新詞“word哥”、“直男癌”、“孔雀男”、“萌萌噠”等網(wǎng)絡詞語。
(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來展示文化因素。除了要有課本以外,還應有配套的教學道具、教學光盤和多媒體等。同時開發(fā)網(wǎng)上資源,為教材編排配上匹配的網(wǎng)上教學視頻。通過網(wǎng)絡鏈接真實的交際視頻來體會真實的語用環(huán)境。
在口語教材編寫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文化大綱。在對外漢語教學大綱中,語音、詞匯、語法都有自己的單獨大綱,唯獨沒有文化大綱,這明顯不利于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發(fā)展。我們應該重視起文化因素的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盡快敲定出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文化大綱,使教材在編寫時有理可依,有章可循,也能使教師在教學時能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張占一.交際文化瑣談[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04).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03).
[4]李泉.對外漢語教材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葛中華.文化考察的新視角: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J].漢語學習,1994(03).
[6]李習文.“博雅漢語”與“中文聽說讀寫”中文化因素對比分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7]滕娜.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編排研究[D].遼寧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