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召軍
摘 要:中國大豆的發(fā)展歷程十分悠久,到現(xiàn)在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大豆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十分廣泛,而且大豆本身蛋白質含量豐富、營養(yǎng)價值高,深受人們喜愛。黑龍江省以產大豆為其經(jīng)濟基礎產業(yè),生產大豆所獲得的效益是其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以黑龍江省大豆生產為例,談談筆者對有關大豆施肥技術的幾點思考。所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大豆施肥技術的發(fā)展歷程;有關大豆施肥的相關技術;以及施肥過程中會產生的一些問題,要注意防范。內容可能不盡詳細,僅僅針對以上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大豆;施肥技術;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02
公元前2000 年,大豆在中國就被開始種植, 而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后來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不斷被廣泛種植。黑龍江省是主要以生產大豆來收益,提高大豆的產量顯然至關重要,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大幅提高大豆的單位產率。要根據(jù)大豆的特性,合理種植,創(chuàng)造適宜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合理施肥,這樣才能促進其大豆的發(fā)展。
1 施肥的技術及品質效應
1.1 多施有機肥
有機肥料的使用,對大豆根瘤菌的形成和繁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有機肥料無污染公害小能夠使土壤更加肥沃,增強大豆的固氮能力。由于一般土地收割完小麥以后,就直接用來種植大豆,播種時間緊迫,許多農民來不及調整土地,增施基肥就直接播種了大豆,導致大豆所需的肥料不足,因此大豆生長所需營養(yǎng)缺乏,最終導致大豆產量不高。由于來不及增施基肥,為了保證種植大豆時的土壤肥力,可以在種植小麥時多施有機肥,培養(yǎng)土壤的肥力,方便再種植大豆時養(yǎng)分能夠充足,有利于促進大豆生長的結實,這樣才能增加大豆的產量。
1.2 巧施氮肥,增施磷肥
大豆生長需要足夠的氮,但是卻并不需要施加過多的氮肥,因為大豆自身具有固氮作用。因此要學會巧施氮肥。肥土壤肥力較高的土地,施氮肥后作用效果不明顯,如果施用太多還會減少產量;但是肥力中下的土壤,在施加氮肥后大豆產量會明顯提高。在大豆開花前或初花期施用氮肥, 或者適當使用尿素也能產生良好的增產效果。大豆在生長的過程中所需磷肥較多,磷肥的使用與其生長成熟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應增施磷肥來實現(xiàn)其健康生長。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差,所以一般磷肥要提前施加,但是如果在種植小麥時施足了磷肥, 那么在種植大豆時就不用再施加磷肥,因為此時土壤中的磷肥已經(jīng)足夠。
1.3 根外補肥
在進入花莢期的時候大豆需要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元素,開始鼓粒的時候,大豆的根系開始衰老,對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能力顯著降低, 吸收能力下降。導致大豆因為缺乏營養(yǎng)而產量大大降低。大豆葉片對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很強,因此可以通過向大豆葉面噴施肥料來提供大豆生長的養(yǎng)料,對大豆鼓粒結實有很大的幫助。根外噴肥的作用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可以在肥液中加入適量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 對大豆的產量提高也有著相當明顯的作用。
2 注意的問題
出苗生根情況會受到底肥的影響,施肥過多會對大豆的胚根造成嚴重傷害,有的甚至導致種子直接不能萌發(fā),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種子成本。施肥過量會導致大豆出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造成其產量降低。土壤本身存在一定的肥力,施肥時應該考慮到土壤的情況,避免出現(xiàn)施肥過多的現(xiàn)象。
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是離不開水的,大豆的生長自然也是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尤其是施肥后,應當及時供應水分。如果水供應不及時,由于滲透作用,會導致大豆植株根部嚴重脫水,根部無法吸收各種養(yǎng)分而死亡。
在種植大豆時,要充分考慮品種的特性,高大的品種進行栽培時要適當稀疏的種植不然作物無法進行充足的光合作用,造成空稈增加甚至是倒伏減產。施肥也要由不同的階段決定,不同時期的施肥量也有所不同。例如,分枝期施氮肥會使花芽變成葉芽、抑制根系、根瘤生長發(fā)育,導致大豆減產。開花至鼓粒期大豆吸收養(yǎng)分最多,可以適當追加肥料。
3 總結
大豆的主產地是黑龍江省,同時大豆也是黑龍江的基礎經(jīng)濟產業(yè)重點之一,提高大豆的產率與大豆的施肥技術密切相關。大豆的種植技術在我國已經(jīng)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優(yōu)先于很多國家,但是目前我國的大豆產率卻并不算高,尤其是單位面積產量相對比較低下。黑龍江省要想提高大豆產量,增大收益,就必須針對這個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仔細研究大豆的施肥應該注意的問題和解決技巧,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黑龍江省大豆的產量會有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柏繼云.黑龍江省大豆生產預測預警研究與實證分析[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