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菜+梁永軍+陳傲+林偉+陳珠+陳勝勇
摘要 湛江市在穩(wěn)定花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加速良種推廣,并根據氣候、地力及耕作制度實際制定花生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從品種選擇、不同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推廣模式、組織工作、技術推廣效果等方面總結了粵/湛油系列花生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的經驗,以供參考。
關鍵詞 花生;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經驗;廣東湛江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056-02
花生是廣東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也是湛江市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之一[1]。湛江市種植花生歷史悠久,是廣東省及全國主要花生產區(qū),湛江市花生年種植面積有5萬hm2左右,約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15%,總產量約12萬t,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全省各地級市中均居于首位。
目前,制約湛江市花生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根本問題是專用型花生品種原料的供應,包括產量和品質?;ㄉ贩N單一,結構布局不合理,而且形成栽培品種的遺傳基礎趨于同化的局面,由此帶來的病蟲害流行風險不容忽視。由于自然降水不均衡、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利設施不完善等原因,旱害已經成為花生生產中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是制約花生產量提高的最主要矛盾。另外,肥料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亟需節(jié)本增效的養(yǎng)分管理技術。目前,廣東省油區(qū)花生栽培管理尚處于粗放水平,尤其施肥技術落后、肥料投入成本大、生產成本高。近年來,通過與廣東省有關花生科研生產管理部門緊密合作,共同開展廣東省自育新品種粵油、湛油系列品種(粵油7號、湛油75等)的養(yǎng)分吸收利用規(guī)律及高產優(yōu)質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栽培技術的研究,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來提高肥料利用率為核心,結合粵西當地花生生產特點,因地制宜,集成包括健康種子、營養(yǎng)診斷、配方施肥、節(jié)水抗旱、化學調控、功能性生物有機肥等單項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大大提高了湛江市花生科學種植水平,減少肥料投入,對于提高湛江市花生產業(yè)的競爭力,促進花生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
1 品種選擇
選擇廣東省近年最新育成的、有本地種質及遠緣雜交親本育成的新品種。
1.1 粵油7號
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鑒定(編號2004006),系廣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以從臺灣引進的優(yōu)質早熟品種臺南12為母本、以本地高產穩(wěn)產品種粵油79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2004年3月通過全國花生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該品種為直立珍珠豆型花生品種,連續(xù)開花,疏枝,生長勢強,株型緊湊,株高中等,主莖高51.2 cm,分枝長53.7 cm,分枝性較好,總分枝數8.9條,有效分枝6.4條,主莖葉數16.6片,收獲時主莖青葉數9.2片,葉片大小中等,葉色深綠,抗倒性強,耐旱性強,耐澇性中等[3]。田間自然發(fā)病葉斑病2.3級,銹病2.2級。單株果數15.3個,飽果率86.9%,雙仁果率77.2%,莢果大,百果重209 g,約552個/kg,出仁率70.2%。全生育期124 d,比汕油523遲熟1 d。2001—2002年國家(南方區(qū))花生品種區(qū)域試驗,莢果平均產量4 302.45 kg/hm2,較對照汕油523增產428.25 kg/hm2,增幅11.05%,達顯著水平,產量居參試品種第1位;籽仁產量3 020.25 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300.6 kg/hm2,增幅11.06%,增產達顯著水平,籽仁產量居參試品種第1位。栽培中注意防治葉斑病和早衰。
1.2 湛油75
通過國家鑒定(編號2010010)。系以汕油523為母本、粵油79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4]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種。株高中等、生長勢強,株型直立緊湊,主莖高47.1~52.1 cm,分枝長50.6~54.9 cm,總分枝數7.8~8.5條,有效分枝6.1~6.3條。主莖葉數17.8~17.9片,收獲時主莖青葉數8.2片,葉片大小中等,葉色綠。單株果數14.9~15.2個,飽果率79.6%~87.3%,雙仁果率77.7%~82.7%,百果重176.8~182.8 g,657.8~698.8個/kg。出仁率68.7%~69.9%。含油率為50.0%~54.4%,蛋白質含量25.49%。生育期春植126 d,秋植115 d。青枯病人工接種鑒定為高感。區(qū)試田間種植表現(xiàn)中抗葉斑?。?.0~3.1級),高抗銹?。?.4~2.8級)??沟剐?、耐旱性和耐澇性均較強[5]。注意防治青枯病。據近年的推廣試驗,這批新品種非常適合廣東、廣西、云南、海南等南方花生區(qū)種植,是近年國內育成產量、油率和抗性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深受油廠和種植戶的歡迎。油廠和種植戶應根據花生不同品種的特點,合理安排各品種種植面積比例,使油廠在前、中、后期均有優(yōu)質的原料供應,以提高油廠產油率,保障油廠和農戶雙方利益。
2 不同品種配套栽培技術
在示范推廣期間,分別在粵西花生區(qū)的吳川市、坡頭區(qū)、雷州市等多地開展“3414”肥料試驗,并結合花生區(qū)土壤中的中微量養(yǎng)分含量,開展鎂、硅、硼等中微量元素效應研究,探明花生區(qū)土壤養(yǎng)分狀況,因地制宜制定新品種平衡施肥配方及輕簡節(jié)本施肥技術。
同時也在粵西花生區(qū)開展地埋式滴灌、地面滴灌和噴灌多種節(jié)水灌溉技術措施,利用土壤張力計及葉梢含水量監(jiān)測土壤水分含量,以決定灌水的時間和數量;在研究分析花生麩和花生殼主要化學成分基礎上,結合花生區(qū)耕作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情況,提出花生麩和花生殼在花生生產上的應用技術,并在湛江農墾農場等大面積推廣應用,起到很好的抗旱及養(yǎng)分還田效果,花生增產增效顯著;在沒有條件進行滴灌或花生麩還田地區(qū),大力推廣光降解除草地膜覆蓋技術,有效緩解了花生季節(jié)性干旱問題[6]。
3 推廣模式
采用“企業(yè)+科研+示范基地+農戶”的科研成果推廣模式,利用科研單位的技術優(yōu)勢與油料企業(yè)合作,通過建立示范基地、提供技術服務,對基層農技員和種植戶進行花生種植技術培訓并提供技術咨詢,帶動花生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的推廣。在推廣中,科研單位提供花生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指導及技術咨詢;企業(yè)作為推廣模式中的聯(lián)系紐帶,負責召集和組織農戶,并給予農戶相應的農資幫扶;農戶作為該模式中具體技術措施的最終執(zhí)行者,保證按要求將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推廣過程中,企業(yè)和農戶應注意及時將問題或其他信息反饋到科研單位,由科研單位進行研究和必要的技術調整,服務生產,真正形成三方互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
4 組織工作
在組織工作上,認真組織落實各項栽培技術措施。一是建立推廣示范基地,推廣花生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以點帶面,輻射周邊花生區(qū)。二是做好技術跟蹤服務。各綜合示范點由專門技術員負責,制定工作方案,跟蹤落實各項技術措施,出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促進技術推廣應用的有效性。三是項目推廣組組長會同有關人員定期檢查,監(jiān)督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并建立獎懲制度。
5 技術推廣效果
緊緊圍繞著廣東省自主創(chuàng)新花生新品種的選育、推廣,研發(fā)節(jié)本、增效、安全栽培技術,大幅度提高花生產量和油率,以解決當前湛江市花生產業(yè)生存和發(fā)展亟需解決的問題。研究成果在花生產區(qū)得到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在成果推廣應用中,由于采用了測土配方、深松耕、花生葉還田等技術措施,減少了肥料投入,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也非常顯著,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發(fā)展花生種植的積極性,對促進花生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此新品種的優(yōu)良種性及其配套栽培技術被逐步認識、掌握,推廣面積將不斷擴大,所產生的效益也將越來越大。技術成果的覆蓋范圍初期主要在研發(fā)地廣東省花生區(qū)及廣西省部分花生區(qū),隨著技術成果的完善可逐步擴大到云南、海南及廣西等其他花生產區(qū),具有巨大的市場和推廣應用前景。
6 參考文獻
[1] 江日東,馮希錦,汪云,等.湛江市花生生產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9):18-19.
[2] 陳宏達,溫曉華,黃海英,等.粵油7號花生引種表現(xiàn)及優(yōu)質豐產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2):23-24.
[3] 方先蘭,廖萬琪,肖林長,等.超高產花生新品種粵油7號引進和示范初探[J].花生學報,2007,36(2):38-40.
[4] 艾賢,陳新起.花生新品種湛油75通過國審[N].廣東科技報,2010-04 -30(2).
[5] 汪云,陳傲,馮希錦,等.高產優(yōu)質抗病花生新品種湛油75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花生學報,2011,40(4):34-36.
[6] 鄭玉燕,萬忠,段洪洋,等.2008年廣東省花生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9(3):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