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松
緊急救護飛船:有翼航天器的希望
□ 張雪松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人類建造的最大、運行時間最久的的載人航天器,目前常駐6人,大約每半年輪換一次。航天員在天上也成不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同樣會生病,甚至可能出現(xiàn)嚴重疾病,萬一真的出現(xiàn)重病怎么辦呢?現(xiàn)有的“聯(lián)盟”號載人飛船,甚至未來的載人“龍”飛船和“星際線”飛船都存在過載較大的問題,所以一些美國工程師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方案,以成功的X-37B無人航天器為基礎,研制國際空間站救護飛船。
我們對救生飛船的概念都并不陌生,無論是“聯(lián)盟”號飛船或是X-38飛船都有這樣的用途。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最大的“家園”,但這一人造航天器也可能發(fā)生嚴重故障,或是被太空垃圾擊中失效,需要航天員緊急逃生。救生飛船只考慮了航天器硬件的情況,“聯(lián)盟”號飛船還可以應付,但如果航天員本身出現(xiàn)問題,比如患上疾病急需送回地面怎么辦呢,這種情況下“聯(lián)盟”號飛船并不是合適的選擇。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患上疾病并不罕見,根據(jù)人類現(xiàn)有的載人航天史的數(shù)據(jù)積累,假定國際空間站采用7人制乘組編制,那么每2.4年可能發(fā)生一次2級醫(yī)療事件,同樣的情況下3級醫(yī)療事件的發(fā)生幾率為15年內1到3次。2級醫(yī)療事故以心律失常和肺炎為代表,3級醫(yī)療事件包括諸如視網(wǎng)膜脫落以及急性闌尾炎等病癥。如果發(fā)生這樣的急性疾病,國際空間站上并沒有合適的醫(yī)療手段,必須運回地面處理,但現(xiàn)有天地往返的運載工具比如“聯(lián)盟”號、載人“龍”飛船或是“星際線”飛船,實在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以“聯(lián)盟”號飛船為例,返回艙容積約4立方米,航天員在內部十分擁擠,更糟糕的是飛船再入和著陸的過載很大,半升力的典型再入過載是4g~5g,如果出現(xiàn)控制失誤以純彈道方式再入,過載更是高達8g,本來就身染重病的傷員,如何經(jīng)得起這樣的摧殘呢?!奥?lián)盟”號飛船雖然很多年沒有出過船毀人亡的災難性事故,但小問題卻不少,早期統(tǒng)計乘坐“聯(lián)盟”號天地往返的24名美國航天員中就有9人受傷,這種安全性更是病人無法承受的。姑且不論未來人類在太空中工作生活規(guī)模的擴大,僅僅是國際空間站本身的傷患救護就是個大問題,怎么辦呢?新救護飛船概念浮出水面,它們利用升力可以做到較低的過載,更適合運送傷患航天員返回地面。
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召開的2016年航天會議上,長灘會議中心的羅賓遜等人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概念:在X-37B小型航天飛機的基礎上為國際空間站研制急救護飛船!其實這并非全新的概念,技術人員早就知道有翼/升力體航天器低過載的優(yōu)勢,只不過人類載人航天規(guī)模一直不大,病患應急返回并沒有提上日程,但有翼航天器低過載再入的優(yōu)勢卻早已得到認可。
HL-20從“自由”號空間站返回
美國航天員約翰·格倫1998年可以以77歲高齡再次進入太空
狹窄的“聯(lián)盟”號飛船返回艙
神舟十一號飛船剛剛返回,它使用鐘形返回艙,但并非像早期返回式衛(wèi)星那樣彈道式再入,而是具有一定的升力,屬于半彈道式飛船。盡管如此,諸如“聯(lián)盟”號和神舟這樣的飛船在返回問題上仍然很麻煩,飛船落點誤差較大,每次直升機搜索都要大費周章,更糟糕的是,半彈道再入時飛船的過載仍然不小,這就要求航天員進行足夠的訓練,制約了選材范圍。要讓更多的人往返太空,不僅需要發(fā)展可重復使用的火箭降低發(fā)射成本,降低再入過載放寬對航天員的要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和我國的神舟飛船,以及美俄新一代的“獵戶座”飛船、載人“龍”飛船、“星際線”飛船和“聯(lián)邦”飛船都是半升力的飛船,新一代飛船的落點精度大有提高,但過載仍然較大。有沒有辦法降低過載呢?其實早就有了,早在35年前的1981年,美國航天飛機就首次發(fā)射升空,再入滑翔數(shù)千千米后在肯尼迪中心的機場降落。航天飛機的再入過載較小,所以美國航天員約翰·格倫1998年可以以77歲高齡再次進入太空。遺憾的是,隨著美國載人航天重點轉向深空,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美國航天局官方的“獵戶座”飛船以及商業(yè)航天的載人“龍”飛船和“星際線”飛船取而代之。
成功投入運行的低過載航天器只有航天飛機一種,但是航天飛機絕非工程師們的唯一夢想。美國曾計劃研制“戴納索”軍用助推-滑翔小型航天飛機,蘇聯(lián)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螺旋計劃,并發(fā)射BOR-4縮比飛船進行試驗。升力體BOR-4的設計還影響到美國人,產(chǎn)生了HL-20人員發(fā)射系統(tǒng)的概念。HL-20將是一種低運營成本、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航天器,可作為航天飛機的載人備份,以及“自由”號空間站的救生飛船。由于“自由”號空間站的取消,以及研制開銷太大,最終HL-20項目被迫取消。盡管如此,對這類有翼或升力體飛船的需求從未消失,這類飛船具有很低的過載,不僅可以運送更“嬌貴”的載荷物資,更可以放寬對航天員身體的要求,是救生和救護飛船的首選。
上圖:1995年美國航宇局決定研制一種升力體救生飛船,這就是著名的X-38
左圖:“追夢者”飛船不僅具有很好的復用能力和自動著陸能力,飛行中過載很低,非常適合運送航天員和載荷返回地球
20世紀90年代隨著“自由”號空間站的后繼“阿爾法”空間站(也就是國際空間站)項目的進行,救生飛船再一次提上日程。1995年美國航宇局決定研制一種升力體救生飛船,這就是著名的X-38。X-38飛船由軌道科學公司負責研制,它具有很長的在軌飛行時間,一些說法認為可達4000天(約11年),不過獨立飛行時間只有7小時,是貨真價實的救生飛船。它最優(yōu)秀的特征是低過載再入,以及全自動著陸能力。
X-38的研制更多地考慮了原有飛船的不足,比如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在軌飛行時間只有180天,每半年必須更換一次,而且“聯(lián)盟”號飛船載人只有3人,至少需要兩艘飛船才能保證救生。X-38飛船設計上是一種乘員返回飛行器,它可以運送7名航天員全自動再入大氣層,減速后在12000米高度展開翼傘,此外它底部還裝有滑橇裝置進行著陸。X-38飛船的研制比較順利,但國際空間站預算面臨嚴重超支,美國航宇局不得不在完成約90%的研制工作后,于2002年被迫放棄了X-38救生飛船項目。
目前國際空間站使用“聯(lián)盟“號飛船進行天地往返和應急救生任務,未來還會增加載人“龍”和“星際線”飛船,新飛船即使增加了載人數(shù)量,外加反推精確著陸的新技術,但再入過載大,始終令人不太滿意。無數(shù)航天愛好者們扼腕嘆息,認為美國航宇局的商業(yè)載人航天計劃放棄載人的“追夢者”飛船并非明智的選擇?!白穳粽摺憋w船基于HL-20人員發(fā)射系統(tǒng)展開進一步研制,它贏得了美國航宇局CCDev項目的合同,在進一步的CCiCap項目中也倍受青睞,遺憾的是美國航宇局2014年9月最終選定CCtCap的兩家獲勝者時,保守地選中了載人“龍”和“星際線”飛船,升力體的“追夢者”飛船最終落敗。即使如此,開發(fā)商內華達山脈公司仍進一步推動“追夢者”飛船的研制,并表示看好“追夢者”飛船的應用,尤其是升力體機體復用和低過載再入帶來的獨特優(yōu)勢?!白穳粽摺憋w船不僅具有很好的復用能力和自動著陸能力,飛行中過載很低,非常適合運送航天員和載荷返回地球。
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傷患的救護問題已經(jīng)浮出水面,而航天飛機早已退役,“追夢者”飛船也落標,現(xiàn)在航天員如果遇上視網(wǎng)膜脫落以及急性闌尾炎等嚴重疾病,除了硬挺就只能靠“聯(lián)盟”號這樣并不安全的飛船碰運氣了。為什么不研制專用的醫(yī)療救護飛船呢?
傷患救護的任務對救護飛船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要求:傷患病人不可能一個人返回地面,至少需要一個隊醫(yī)陪同;返回速度必須足夠快,神舟號飛船歷次任務那樣隔一天才落地或是現(xiàn)在“聯(lián)盟”號飛船這樣當天落地,都有些太慢了,美國人認為必須在3小時內完成從國際空間站脫離到著陸的全程。此外在軌飛行時間也要足夠長,“聯(lián)盟”號飛船那樣半年的壽命是不行的,羅賓遜認為對接國際空間站在軌飛行時間至少要高于2年,以降低救護飛船的使用成本;作為一種運送傷病員的救護飛船,它還要求再入著陸的過載盡可能小,以及可以運送仰臥姿態(tài)的患者,另外還要保證仰臥姿態(tài)的傷病員在飛行期間可以得到醫(yī)療護理;飛船除了可以在政府和軍隊機場跑道著陸,還要具備在商業(yè)機場著陸的能力,并具備著陸后第一時間取出船員的能力。根據(jù)這些需求,無論是現(xiàn)役的“聯(lián)盟”號飛船還是即將誕生的載人“龍”或“星際線”飛船,都不適合改裝為醫(yī)療救護飛船,它們不是無法快速返回地面,就是再入過載太大,或是著陸精度不佳。
X-37B再入
X-37B
X-37UCD乘員艙模型
羅賓遜等人對此提出了新的方案:既然美國空軍X-37B小型航天飛機在多次飛行中表現(xiàn)不錯,何不以此為基礎研制救護飛船呢。羅賓遜提出的X-37救護飛船(X-37UCD)改動不大,但它并非把X-37B的貨艙直接換成載人艙那么簡單。首先它拋棄了X-37B的四氧化二氮+甲基肼的有毒推進劑,以防對航天員造成意外的傷害;其次它無需X-37B那樣強大的機動能力,只需要基本的減速再入能力,所以飛船提供的速度增量只有135米/秒;最后,為了滿足救護飛船多人返回,尤其是運送仰臥狀態(tài)傷病員的需要,它的載人艙長度從X-37B貨艙的2.1米增加到4米,內部容積增加到4.2立方米。X-37UCD飛船使用成熟和得到檢驗的X-37B飛行器為基礎,具有很高的人員安全性,具備人員快速進出能力,可以滿足多種醫(yī)療救護任務的特殊需求。
航天飛機的再入下降和著陸過程的過載最高不過1.6g左右,X-37UCD飛船經(jīng)過專門設計后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到1g左右,從而為傷病航天員提供最舒適的返回過程。X-37UCD飛船的3人制乘員艙備選4種配置方式。第一種方式中駕駛員相對獨立,乘組醫(yī)生可以從左右兩邊對病人進行護理,但無法對病人進行全身護理,而且病人的腿伸直后沒有多余空間。第二種方式中病人的腿部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也可以左右側對病人進行護理,但仍無法做到全身護理,而且駕駛員失去獨立空間,病人的出入也不方便,還可能承受更大的過載。第三種方式具備第一種方式的優(yōu)點,不過配置上更為緊湊,不僅實現(xiàn)了乘組醫(yī)生對病人進行全身護理,而且病人進出飛船更方便;不過由于病人位于醫(yī)生的一側,無法對另一側進行有效的醫(yī)療護理,而且艙內的空間利用有點浪費。第四種方式中,艙內人員空間配置更為緊湊,為病人提供了充足的腿部活動空間,可以對病人進行全身護理,但是病人的出入不太方便,承受的過載可能更大,此外駕駛員也沒有獨立空間。綜合可能遇到的各種因素,羅賓遜等人傾向于第三種空間配置方案,并制作乘員艙模型進行了初步試驗。為了盡快進出飛船,研究人員還討論了進出艙口的設置位置,綜合熱防護系統(tǒng)的連續(xù)性、主發(fā)動機和姿控發(fā)動機位置、接近和對接選擇以及飛船內部結構,選中了尾部艙口方案。
X-37UCD方案目前已經(jīng)完成了人員配置,出艙口位置選擇等工作,制造了縮比例和全尺寸模型進行試驗,并開始初步的內部容積評估。不過這只是X-37UCD概念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將來它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模擬實驗,并對飛船的電力系統(tǒng)、推進系統(tǒng)以及環(huán)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進行更多的研制工作。
按照計劃,2024年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如果沒有更多的載人航天工作,X-37UCD救護飛船恐怕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即使2024年后國際空間站商業(yè)化,商業(yè)航天公司為了省錢恐怕也只會使用載人“龍”飛船或“星際線”飛船。2022年后中國的空間站即將全面建成使用,而它的設計壽命大于10年。為了給航天員提供更好的醫(yī)療保障,類似X-37UCD的方案對于中國載人航天來說倒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