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愛偉
[摘 要]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是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辦法來開展課堂提問:讓提問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讓提問多向延伸,變換角度;讓提問聯系現實,促進認知。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提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01
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經常問一些“對不對”“是不是”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不但缺乏新意,而且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地變化提問形式,將“對不對”和“是不是”換成“為什么”,這樣不但可以讓提問具有點撥效果,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更好地把握知識的要領。
一、讓提問循序漸進,深入淺出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驗。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圍繞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規(guī)律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提問策略。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循序漸進地呈現問題,讓學生在深入淺出中思考知識,既可以幫助學生重溫歷史,也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筆者為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請結合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走向分析這個階段的標志性特征與原因是什么。在這個相持階段中,日本的侵華政策出現了什么變化?這個變化對當時我國的抗戰(zhàn)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上述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但都需要學生對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進行分析,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一次系統的復習。第三個問題需要學生聯系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慎重思考,由此一來,在深入淺出的解答中,學生便可以間接錘煉自身的知識概括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對這個主題有比較系統的了解。
二、讓提問多向延伸,變換角度
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并非僅僅向學生提出問題,而是在提問的過程中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并運用相關技巧激發(fā)學生的某些潛能。譬如從多個角度展開提問,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往往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錘煉的機會。例如在講解近代史“重慶談判背景”時,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筆者先是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毛澤東接受蔣介石邀請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上述兩個問題難度適中,但是部分學生在回答時卻遇到困難。針對回答不到位的學生,筆者及時把問題的角度進行了轉換:如果毛澤東前往重慶進行談判,蔣介石可以做哪些事?假如毛澤東不接受邀請,那么蔣介石又可以做哪些事?這樣轉換角度之后,學生便容易把握到問題的切入點所在,從而快速找到正確的答案。當然,這種轉換角度的提問方法還有一個典型的亮點,那就是第一種提問方法有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而第二個角度的提問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以及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由此便可讓課堂提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魔術棒。
三、讓提問聯系現實,促進認知
現實與歷史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可以說當今社會的一切面貌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所以,探討現實問題的歷史由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清現實問題。例如,有關“日本靖國神社”新聞,我們可以將之放入抗日戰(zhàn)爭的這段歷史中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日本右翼勢力鼓吹復活軍國主義,并否認歷史,否認自己的侵略罪行,還強行利用教科書歪曲歷史,這種做法不僅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破壞了中日外交的關系,還不利于亞洲人民的團結。結合歷史和日本靖國神社問題,請談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又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面對日本電子產品高速發(fā)展并出口到我國的問題,應該如何看待此事?這兩個問題的開放性很強,也很容易激發(fā)部分學生的“憤青”情緒,但是依然有許多學生給出了理性的回答:中國已經不是抗戰(zhàn)時期的那個中國了,在這個國際形勢飛速變化的時代下,我們不僅要感性地思考這段歷史,更要理性地認清當前的中日關系。當然,除了“日本政府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以外,還有許多時事熱點可以與歷史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教師要注意搜集并恰當運用相關材料,以便加深學生對時事熱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
總之,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恰當運用這種手段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熱情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更深刻。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問時首先要確保提問的方向直達重點,不要偏離教學主題;其次要確保問題明確,讓學生清楚問的是什么問題,并懂得如何去思考;再次要確保提問的方法符合高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后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既讓學習能力偏差的學生可以聽得懂,也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吃得飽”,由此實現全體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