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來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17-01
上課不僅要重視傳遞知識內容,更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含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給予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思維的鍛煉三者有機統(tǒng)一,才能取得更大的教育收獲。作為教師,應該想辦法讓學生習慣學習在思考的世界里?,F(xiàn)淺談如下:
一、正確認識學生思考的重要意義
學生應當成為思考領域內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不應把教學力量側重在消極地掌握知識這一點上。好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積極思考參與的課堂,學生因獨立思考所得往往勝于純粹的記憶所得。學習是掌握知識的基礎,思考是運用知識的升華。教師的職責不在于學生能像趙括一樣只會紙上談兵,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慮問題,更加從容地應對未來的實戰(zhàn)。智慧始于思考,學生只有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在書本和教師教學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識營養(yǎng),才能從不懂到一知半解,再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能體驗到因不斷思考而獲得的新鮮感和成就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靈活地掌握,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二、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教育攻略
(一)講課不宜“過急”、“過滿”
講課不宜“過急”,速度太快則學生的思維難以追趕教師的速度,學生往往只是盲目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來聽課,根本來不及主動思考。課堂語言應該受到課堂教學自身規(guī)律的制約,不得有太強的任意性,每位教師都應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進行一番科學的分析、客觀的評價與檢驗,做出適當?shù)恼{整,把握適合學情的教學語言速度。
講課也不宜“過滿”,知識點太多則學生難以及時理解、消化,增加過多的學習負擔。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能教會學生多少。教的太多給學生的壓力也就越大,高倍的學習壓力壓得學生喘不勻幾口氣,大部分學生只能把思考、理解的時間集中在深夜挑燈苦戰(zhàn)來完成,極易睡眠不足,也影響第二天的課堂學習效果,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
教師在上課時,要勤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態(tài),依照學生的可接受度來調節(jié)授課的快與慢、多與少的平衡,形成較為合理的教學節(jié)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要盡可能舍得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說、多思考、多鉆研。
(二)重視預習環(huán)節(jié)的思考能力訓練
教師要重視預習環(huán)節(jié)的思考能力訓練,要把預習的重難點向學生布置明白,讓學生帶著研究任務回家自學,“逼迫”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無論學生能否研究明白,只要付出了思考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提高,最起碼學生能夠明確哪些東西已經掌握,哪些東西存在困惑,由此在課堂教學中也就有了重點攻克的目標,利于提升學生的聽課效果。
(三)備課環(huán)節(jié)中設置多層次問題
教師必須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精心設計各種層次的問題,使學生都有機會、有能力、有興趣付出思考來參與解答,使問題成為學生樂于獨立思考的平臺,循序漸進,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營造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營造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如精妙的開場白、風趣的教學語言、智慧的歸納總結、典型的課堂練習等,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興趣,鼓勵學生質疑的勇氣,并及時贊賞學生的思考行動,一次促動學生邊學習邊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只有在他們感到“輕松融洽”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中,才能進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五)提高學生思考的敏捷度
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訓練學生的科學思考方法,要經常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盡量把問題的討論分析、結論的導出都由學生來操作,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思考結果,通過師生間的多維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并評價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思考的敏捷和靈活度,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
(六)擴大學生思維量
教師要及時擴大學生的思維量,為學生營造多種思考的氛圍,使學生持續(xù)處于思考的積極狀態(tài),如適當增加思考的難度和廣度,或者讓學生嘗試以教師角色命題、授課等,讓學生長期體驗在有新鮮感覺的思考空間中。
(七)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教師要努力使學生降低對教師的依賴性,在解題過程中應適當留白,留一部分思考空間讓學生獨立去解決。比如學生把題做錯了,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出示參考答案,不妨依照學生的基礎給他適當?shù)奶崾荆屗麄兿让鞔_錯因,再根據(jù)正確的思路重新梳理所學知識去審視題目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此題的解法。
總之,學生身上蘊藏著無窮的獨立思考能量,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激起學生最大能力、最大范圍的獨立思考。相信學生能行,學生多數(shù)能行;不相信學生能行,學生便真的步步難行。教師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施展空間和機會,學生定能報之以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