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博
2016年,筆者作為赴境外實習項目的一名“影子教師”,對美國的幾所中小學進行了實地觀察,以下希望通過部分課堂記錄,展現(xiàn)美國基礎教育的一些特色。
一、語言課程
以朱魯帕山高中(Jurupa Hills High School)的英語課為例。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每節(jié)課都會布置任務,并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分組討論,并在討論結(jié)束后,由學生組織、核對答案的正確性。教師僅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才會提示,其余時間則是關注學生的討論與參與情況,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
這里的語言課程很重視閱讀,每個月教師都會布置相應的閱讀書目與閱讀頁數(shù),學生需要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做展示。教師運用各種可視化的形式對生詞進行解釋,同時也鼓勵學生們這樣做。因此,教室的墻上貼滿了學生親手制作的各種海報,內(nèi)容極為豐富,從對書中人物的分析、情節(jié)描述到班級規(guī)則,學生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見圖1)。
教師會讓學生思考自己的目標與規(guī)劃,并通過具體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將目標非常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例如:我為什么要上大學,如果世界上沒有專業(yè)化人才,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如果高中畢業(yè)后就工作會怎樣?如果大學畢業(yè)后工作又會怎樣?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設想用圖畫表達出來,通過使目標形象化,來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并使他們能夠建立明確的小目標,及時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與暫時缺乏的能力進行評價,能夠隨時了解自己。在教室的墻上,有一塊教師精心設計的信封墻,里面有學生為自己設立的目標(見圖2),五年之后,教師會親自將每個信封寄給學生,讓他們能夠?qū)ψ约旱哪繕诉M行檢驗。
在皇家橡樹中學(Royal Oak Middle School),為學生專門設置了“個體決策推進”(Advancement Via Individual Determination,AVID)課程,課程目的是為學生升入大學做基礎準備,培養(yǎng)諸如組織能力、記錄能力、演講能力等。以演講課為例,教師選定一個主題,學生兩人一組練習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輪流向?qū)Ψ疥U述針對主題的內(nèi)容,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會給予提示或說明。經(jīng)過練習后,每個學生都要當眾演講,傾聽的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誠懇指出問題,如聲音小、口頭語多、語速太快、肢體動作過多、缺少面部表情等,以幫助演講者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改進,樹立好的公眾演講形象。在AVID課上,教師將成績單發(fā)給每位學生,并讓他們計算自己的GPA,這個評估每六周進行一次,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根據(jù)自己的成績撰寫總結(jié)報告(見圖3)。
二、地理課
在一堂高中地理課上,主要講大陸與海洋板塊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nèi)容一共包括5個課時。在第一課的開始,教師發(fā)給每位學生一份學案,在學案中有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與課堂練習,讓學生自主閱讀知識背景材料;然后發(fā)給學生畫有各種板塊的彩紙,讓學生自己動手將各個板塊剪下來,貼在一張大的地球板塊上,從中領會大陸板塊與海洋是如何移動、如何形成的。這堂課通過學生閱讀和動手操作完成了學案中設置的相關任務(見圖4)。觀察者認為,一節(jié)課給了學生太多時間用來剪紙,課堂效率較低,所以詢問教師為什么不把這些事放到課下進行,教師的解釋是:美國學生在課后不會去主動學習,因此會將內(nèi)容安排到課堂上來進行。
三、計算機課
美國的很多學校從低年級就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筆者曾參觀了格蘭特小學(Grant Elementary School)一年級的計算機課。多數(shù)學生只有6歲左右,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代碼課程。教師借助學生代碼學習網(wǎng)站studio.code.org上提供的在線課程,以拼圖、迷宮、搭積木等小游戲的方式逐步向?qū)W生滲透編程思想,雖然學生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調(diào)用程序代碼,但卻在游戲里實實在在地鍛煉了邏輯思考能力(見圖5)。
而在凱撒高中(Kaiser High School)的計算機課上,教師先播放了一段視頻,然后讓學生們找到一位與視頻相關的人物,在網(wǎng)上搜集相關信息并在小組內(nèi)討論,最后將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視頻在課上做展示。教室里有各種錄影設備,可供學生自己動手拍攝微型電影,然后通過軟件進行編輯,將其制作成完整的視頻放在網(wǎng)站上展示(見圖6)。
四、歷史課
筆者在皇家橡樹中學(Royal Oak Middle School)看到的歷史課恰好與中國有關,授課教師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教師在同一個教室(同時也是教師辦公室)里上了兩節(jié)內(nèi)容相同的歷史課。先向?qū)W生介紹長城及其建造過程,接著播放了一段關于中國文化的短片,然后向?qū)W生講述中國歷史朝代的時間軸。教師考慮了不同能力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例如在短片的選擇上,對于能力較強的班級,資料播放速度快,信息量很大;而對于學生知識儲備較少的班級,教師所準備的短片播放速度較慢。在另一次歷史課上講到了漢字,教師播放了一段簡短的介紹漢字的視頻后,便邀請來自中國的影子教師上臺向?qū)W生講解,觀察者也成了教學資源和參與者,學生們對漢字很感興趣(見圖7)。
五、機器人課
在凱撒高中(Kaiser High School),機器人課通常是選修課,在機器人俱樂部進行。教師組織兩個團隊同時進行兩類不同的機器人制作,每個團隊分為兩組分工合作,例如有負責編程的學生,有負責組裝的學生。學生在機器人制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專門的網(wǎng)站進行自主學習,觀察網(wǎng)上提供的視頻教程,合作探究機器人如何工作,各部分功能如何實現(xiàn)等??梢姡绹浅V匾晫W生科學素養(yǎng)、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見圖8)。
在7年級組,學生主要按照圖解組裝機器人,然后通過遙控器控制機器人的活動。在8年級組,學生通過將代碼寫進芯片中控制機器人的動作,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過程體現(xiàn)得比較明顯。美國非常重視學生的科學技能,從小學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編程思想,所以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jīng)掌握了C語言、JAVA等編程語言。
綜上所述,在筆者所觀察的幾所中小學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教師非常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幾乎每堂課都會有合作交流任務。有些課堂上,教師還會鼓勵先完成任務的學生到其他小組指導。在教室的環(huán)境布置上也會體現(xiàn)出來。例如在朱魯帕山高中地理教室的墻上就貼著關于良好合作的4個建議:直視搭檔的眼睛;靠近搭檔;降低音量;專心傾聽(見圖9)。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