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娣
昌樂縣人民醫(yī)院,山東濰坊 262400
早期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
周建娣
昌樂縣人民醫(yī)院,山東濰坊 262400
目的探討早期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醫(yī)院收治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觀察組采用早期心理護理,比較2組康復依從性。結果觀察組50例患者經(jīng)早期心理護理后47例治療依從,依從性為94.00%,48例康復效果較好,占96.00%,與對照組82.00%和80.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早期心理護理用于腦梗死患者中有助于提高康復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
早期心理護理;腦梗死;康復依從性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臨床表現(xiàn)為失語、偏癱等為主,嚴重者將威脅患者生命,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腦梗死發(fā)生率呈上升及年輕化趨勢,使得患者對護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常規(guī)護理雖然能滿足患者治療基本需要,但是護理時并未考慮每一位患者實際情況,導致護理缺乏針對性,再加上患者發(fā)生前、后心理波動較大,影響護理依從性。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發(fā)病早期實施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患者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但是該結論有待驗證[2-5]。為了探討早期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醫(yī)院收治腦梗死患者10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醫(yī)院收治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45~78歲,平均(48.92±3.15)歲,病程5.98~14.35 h,平均(11.23±1.45)h。梗死部位:深部基核區(qū)26例,側腦室旁,其他4例。觀察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46~79歲,平均(38.64±3.13)歲,病程5.79~15.09 h,平均(11.35±1.51)h?;颊咧?,深部基核區(qū)24例,側腦室旁21例,其他5例。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會議》[6]中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均經(jīng)過影像學檢查、生化指標檢測得到確診。該課題在倫理委員會批準、監(jiān)督下進行,患者對治療方法等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積極向患者宣傳、教育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即將進行的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觀察組采用早期心理護理方法:①營造良好氛圍。入院后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積極指導患者就醫(yī)、檢查及治療,營造良好的氛圍。由于腦梗死患者發(fā)病相對突然,再加上患者年齡較大,長期伴有基礎疾病等,使得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護士耐心接待患者,定期為病房通風、換氣,增強患者適應性。②飲食干預。腦梗死患者對于飲食要求相對較高,根據(jù)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正確的指導患者飲食,積極控制和調節(jié)攝入量,在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要的同時避免營養(yǎng)過度堆積。③社會支持。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不免會產(chǎn)生無助,治療過程中應給予患者足夠的社會支持,盡快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同時,通過社會支持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實現(xiàn)患者的自我價值。④功能鍛煉。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正確的指導患者功能鍛煉,不僅能提高肢體功能,還能提高患者免疫水平。但是,功能鍛煉時應根據(jù)患者的喜好、耐受等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避免適得其反。各個自我護理干預。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長期臥床休息,且治療周期相對較差,部分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等,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以出院治療,因此,護士應正確的指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講座等形式指導患者日常護理,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50例患者經(jīng)早期心理護理后47例治療依從,依從性為 94.00%,48例康復效果較好,占96.00%,與對照組82.00%和80.0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機體內(nèi)腦血管閉塞,再加上慢性心房顫動、心肌梗死及心臟手術等,增加疾病發(fā)生率?;颊甙l(fā)病后臨床上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失語、四肢癱瘓、偏癱等,影響患者健康[7-9]。近年來,早期心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早期心理干預是臨床常用護理方法,護理時能從營造良好氛圍、飲食干預、社會支持、自我護理、功能鍛煉等角度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護理。通過自我護理干預能充分發(fā)揮患者潛能,讓患者能從自身做起,實現(xiàn)自我干預、自我護理,充分顯示患者的人生價值觀[10-11]。通過飲食干預則能讓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避免脂肪的過度積累,能保證滿足機體需要的同時避免過多營養(yǎng)的剩余,減輕機體器官負荷,從而能緩解患者癥狀,促進患者恢復。通過社會支持則能讓根據(jù)患者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等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避免產(chǎn)生孤僻、焦慮等情緒。通過功能鍛煉則能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肢體鍛煉,不僅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還能提高機體免疫,更好的對抗疾病,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將早期心理護理用于腦梗死患者中有助于提高康復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
[1]陳桂華,劉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191-193.
[2]陳冬梅,孫玲,何喜春.早期系統(tǒng)化康復治療及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5(6): 551-552.
[3]吳英報,李斌.針對性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及效能感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7): 131-132.
[4]劉麗娟,李虹,楊萬英.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3):103-104.
[5]孟曉旭,朱浩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3):444-447.
[6]熊艷,江育英,何淑琴,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上海醫(yī)藥,2016 (20):57-59.
[7]崔佳佳,朱亞萍,冉婷婷.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4):93-94.
[8]金小紅,任燕,陳美華,等.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6(2):237-238.
[9]陳淑煙,余高問.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血漿NSE水平及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10):98-100.
[10]丁宇,陳貞芳,劉曉鈴,等.早期系統(tǒng)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英文)[J].中國臨床康復,2004(22):4666-4667.
[11]趙納幸,高雪芬,江雪珍,等.早期家庭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16):63-64.
R473
A
1004-6569(2017)05(b)-0071-02
2017-04-12)
周建娣(1971-),女,山東濰坊人,本科,主管護士,研究方向:腦血管疾病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