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卸甲實驗小學 秦 婧
小學英語思維訓練策略研究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卸甲實驗小學 秦 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引導者要引導學習主體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就須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關注學生課堂生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而達到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思維訓練的目的。本文就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小學英語;思維訓練;課堂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更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更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尤其是學科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除了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之外,更應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也就是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再不是以前的教師“一言堂”,而是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深入思考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及方法指導。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其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思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這種思考可以是來自課程本身,也可能來源于生生互動交流之后。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生成,這種生成的疑問,可以引發(fā)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這其實就是在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維訓練,有了這樣的意識還不夠,教師還要提前預設,清楚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會有哪些疑問,會有怎樣的思考。這樣就避免了一味地“灌輸”型學習,學生的思維才能被充分打開,讓學生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課堂的聽課質量,要讓學生們的思維在英語課上活躍起來,把質疑思辨帶入英語教學中。
很多時候教師會發(fā)現(xiàn),小學英語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學生都能夠記住,但是有的時候他們回到家中,同樣類型的題就不能獨立完成。導致有的家長不理解,質問學生上課學什么了,到學校干什么了,英語課怎么學的等等問題。這時候教師應該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真的是出在孩子身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只是學會了被動地接收知識點,而沒有主動進行思維構建,又談何思維發(fā)展。
課前預習是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充分預習,學生在課堂上才能跟得上節(jié)奏,才能有思維訓練的空間。有句古語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p>
對于預習首先是找出已學的知識。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做一張海報,說說課文中有哪些是學過的知識,包括單詞、句型,甚至是語法知識。在課前兩分鐘,學生可以自愿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帶領全班學生復習舊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接著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閱讀,學生在自學課文后進行總結。通過這項預習,對文章的大概意思和結構有個了解,對進一步深入地了解有了準備工作。也可整體梳理文章的大體內容,掌握一個基本意思,在預習的行為中嘗試自己先對文章進行提問,并尋找自己能解決的回答,或可針對書后安排的題目,尋找答案。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一定要思考自己能針對本課所學的課文,或是語法點提出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上課時向同伴或是教師提問。當然,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預習給予一定的意見和幫助,要在每天布置家庭作業(yè)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預習任務,如安排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重要詞組;對文章內容提問并解答等。
發(fā)散思維是強調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和遷移把問題具體化,盡可能多地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提供學生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的展示機會,讓學生活躍起來,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到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教師都很有感觸,在他們的課堂里處處可以見到學生們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在英語課上就比較少見了,怎樣能在英語課堂上也讓孩子發(fā)散思維呢?比如句型的教授,在講授一般將來時的過程中,讓學生使用will說句子,這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指定的范圍內盡情地說自己想說的句子,這就是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再比如,在圖書館里,用I can…描述在那里能做的事情,但是國外的圖書館大部分學生是沒有去過的,那么在國外的圖書館里又能做什么事情呢?學生們又可以發(fā)散思維,想象著說句子。還比如某節(jié)課學生學了一個故事,可是結局是什么呢?課文中并沒有闡述,孩子們可以運用學過的句型對故事進行續(xù)寫,等等。其實發(fā)散并不難,只需教師的一個引導,學生們會開動自己的小腦袋盡情地發(fā)揮。教師還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那么質疑思辨課堂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
利用“問題串”教學,是一種現(xiàn)代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尋求解決問題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能力,進而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問題串",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學習經驗,系統(tǒng)整合"新知"與"舊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質疑思辨的能力,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在具體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在任務型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大膽設計“問題串”,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形成自己的思辨課堂。比如在六年級下Module 3 Unit 1一課中,講述大明、西門和他的媽媽去公園野餐,從開始的艷陽高照到下雨的天氣,他們經歷了不同的事情。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串:(1)大明怎么知道要下雨了?(2)他們下雨后怎么樣了?(3)為什么他們最后會餓著肚子回家呢?(4)誰吃了他們的午餐?5.最后他們懷著什么樣的心情離開了公園呢?問題串的提出可以是教師自己提出,當然最好是在教師的提示和引導下,鼓勵學生自己用所學語言進行提問。如果是較低年級,學生的語言有限,用漢語進行提問都是可以的。這樣長此以往的訓練,孩子們的思維就會被打開,在課堂上就再也不會出現(xiàn)教師“一言堂”了,質疑思辨課堂初見雛形。
除了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也不能忽視小組合作的力量。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作用的。在課文學習的時候,就可以參與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課文教學時一定要有主線問題,學生們在主線問題的牽動下整體感知文本,然后教師要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們圍繞著本課的直線問題進行發(fā)問。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把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學,獨立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把有困難的地方做好記號,留到小組里討論。在組內研討中,孩子們要解決每個人的疑惑,還可以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然后集體解決。學生們在共同研究中碰撞著思維,辯論著想法,最后達成一致,進行班級匯報。這樣的課堂會讓不會的孩子學會知識,讓學會的孩子更深地挖掘教材。
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時每刻都能發(fā)現(xiàn)閃亮的星星,稍縱即逝。教師們一定要擦亮眼睛發(fā)現(xiàn)孩子們帶來的驚喜表現(xiàn),及時給予表揚和支持,因為有了教師的肯定,才能給學生用思辨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學習方式以極大的鼓勵,讓自己和學生的思維在英語課堂上活躍起來。只有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碰擊,一次又一次的生成,課堂才有活力,這才是真正的教學。
董奇. 1993. 兒童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莫麗蕓. 2015. 從教師符號中解放出來[J].教師博覽(1).
邱晨輝. 2015. 探探中國發(fā)展的脈[J].教師博覽(6).
王曉明. 2013. 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生英語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D].西北師范大學.
周慧娟. 2013. 質疑思辨讓學生讀有所得[J].語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