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征(莆田市第七中學,福建莆田351119)
圍繞音樂要素進行鑒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鄭征
(莆田市第七中學,福建莆田351119)
文章通過幾堂有代表性的公開課課例,分析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緊緊圍繞音樂要素,層層遞進,并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智慧技巧,能讓學生逐漸熟悉和理解音樂詞匯的構成方式,既感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和它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又能引起其探索音樂奧妙的興趣,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理解音樂。
音樂鑒賞教學;音樂要素;感覺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
長期以來音樂課在中學不受重視,音樂課的教學內(nèi)容無非就是唱唱歌、學點樂理知識,致使音樂鑒賞教學研究工作薄弱,教學方法單一、落后。在新的教學理念之下,音樂鑒賞占有著越來越高的比重,特別是高中階段,這也對教師們的鑒賞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要素組成了音樂重要的表現(xiàn)語言,音樂作品通過這些要素傳達著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精神,在課堂中圍繞音樂要素進行鑒賞教學,將極大提高學生更好地感覺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成為鑒賞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
在我們的印象中,總認為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熟知率是極低的,甚至很多老師從來沒有在課堂上提及過音樂要素。針對這一狀況,筆者用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分別在城鄉(xiāng)三所不同學校的八年級、高一兩個年段進行調(diào)查測試。測試結(jié)果表明,城市的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理解會稍強過農(nóng)村的學生,但差距并不大,基本上都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但是,筆者從問卷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只是對音樂要素的概念沒有“概念”,對這些要素對比性的表現(xiàn)學生還是可以運用的。比如,有一題“下列兩條音樂在旋律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了哪個音樂要素讓情緒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準確回答出。再一次證明了音樂感知于任何一個人,沒有絲毫的語言障礙,同時也說明了只要善加引導,孩子們都能夠通過不同的音樂要素變化感知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那在真正的音樂鑒賞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去運用這些音樂要素更好地引導學生呢?
《中國音樂教育》中曾看到這樣一段話:“審美的感知必須包含對富有表現(xiàn)性的審美要素的理解……在視覺領悟,這些要素是色彩、線條、織體、形狀、空間比例等;在文學領域,審美要素包括情節(jié)、言語表象、聲喻法以及類似的內(nèi)容;在聽覺領域中,只有人們感知的是審美要素,如旋律、和聲、節(jié)奏、音色、曲式,其體驗才是審美的……美育的工作便是系統(tǒng)地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審美感受性,也就是發(fā)展每個學生擁有審美體驗能力……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越敏銳、反應越深刻,越能獲得審美的感受。”[1]這充分說明音樂要素在音樂審美體驗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多樣的音樂要素也成為盤活音樂鑒賞教學的一個豐富突破口。
音樂藝術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有機統(tǒng)一體。從形態(tài)上看,在音樂作曲上主要的是節(jié)奏、旋律、和聲幾種要素,從演奏上主要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幾種要素,從內(nèi)容上有觀念、思想等知識性的和氣氛、情緒等情感性的側(cè)面。所以鑒賞教學要從不同的角度、側(cè)面來考慮。美國作曲家科普蘭將音樂鑒賞的三個階段“快樂地聽”“有理解地聽”“分析批判地聽”表述為:“感覺音樂”“感受音樂的表現(xiàn)力”“真正理解音樂”。根據(jù)不同年紀學生的情況,確定鑒賞教學的內(nèi)容和重點,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應進行“快樂地聽”的教學,初中后期、高中階段逐步地進入“理解地聽”的教學階段,也為將來他們能更進一步“分析批判地聽”打下堅實而又良好的音樂鑒賞基礎。[2]
(一)熟知音樂要素,感覺音樂,快樂地聽
音樂鑒賞基本分為兩步走,其一就是“聆聽”,其二才是“品味”。而學會聆聽無疑是每個鑒賞教學要達成的第一層目標?!榜觥焙汀奥牎笔峭x詞,但也有細微的區(qū)別,“聽”是一般的聽,“聆”則是側(cè)耳細聽。而鑒賞教學中所謂的聆聽,就是以音樂形式美作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的積極反應,也就是說,讓學生以音樂構成的各種要素為線索去聽音樂。
鑒賞教學的初期,那些容易識別的、對比明顯的音樂作品無疑是老師們鐘愛的,特別是那些暗示動作、有韻律感的作品更是上佳的選擇。這些作品能更好地突出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運用,以利于學生對節(jié)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音色、樂句等音樂要素的鑒別能力。
莆田文獻中學薛智瑩老師的《強與弱》一課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作品選擇。由于教授對象為七年級的學生,鑒賞經(jīng)驗基本還處于初級階段,對音樂要素的認知也較為淺顯,故而在這節(jié)教習“強、弱”的課程中,薛老師選擇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一耳熟能詳又對比明顯的作品來輔助“力度”這一音樂要素的學習。在課堂初始,薛老師用拍打身體不同部位來介紹不同的力度記號,緊接著如何在音樂作品中表現(xiàn)這一要素自然就成了孩子們急需想了解的內(nèi)容。這時,教師打出了《命運》的第一個主題,“ff”的力度非常突出地展現(xiàn)了命運強悍的一面,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學生們非常簡單地從強烈的音樂力度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表達的命運是“壓迫的、有力的、突如其來的……”,并用有力的敲門動作配合著這個“敲門”的主題。而對比的環(huán)節(jié)則自然地出現(xiàn)在了第二個主題——“勝利主題”上了。起初,同學們的設想中,“勝利”的主題應該也是以強為主才更能顯現(xiàn)出勝利的喜悅,但是學生們的動作卻隨著音樂由原本強有力的“敲門”轉(zhuǎn)為了優(yōu)雅地“起舞”,因為在此作者用了輕柔的“p”來表現(xiàn)這個勝利的主題,而不是原來大家設想的強有力,孩子們都大為不解。教師顯然在課前估計到了學生的困惑,及時地將音樂引導下去,敲門主題在勝利主題出現(xiàn)不久之后又強勢地歸來,在此時勝利的“弱”與命運的“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更加凸顯第一主題命運的強悍之外,也隱隱傳達著勝利的來之不易,且美好但卻短暫的扼腕嘆息,也正是因為這種短暫,才使得這里勝利的“弱”顯得十分合理,并讓人深深心痛。整節(jié)課教師始終圍繞力度這一音樂要素中的“強與弱”,對比主題的不同力度不同情感,并引導學生用肢體的動作感受這種強弱,讓學生在深刻的對比中不但牢牢掌握了“力度”這一要素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聆聽到了作曲家通過音樂所想表達的心聲。
欣賞的初期,也是熟悉音樂要素的關鍵階段。在該節(jié)課中,教師運用主題的對比來凸顯力度要素的表現(xiàn)力,又通過力度的對比用不同肢體語言的表現(xiàn),讓學生感知不同主題的不同情感色彩,二者相輔相成,強弱的層層遞進,也是作品情感的層層變化,孩子們在強弱對比中深深折服于命運的強悍和作者不屈的靈魂。因此,在欣賞初期,對比強烈的作品選擇和適量的簡單肢體表現(xiàn),可以更好地輔助孩子們熟悉音樂要素,并從音樂要素的變化對比中去感知作品的情感變化,再從這種情感變化的體會中,感覺到音樂欣賞的樂趣,從而更加愿意和喜愛欣賞音樂。
(二)熟練音樂要素,感受音樂表現(xiàn)力,有理解地聽
在學會聆聽的第一目標達成之后,顯然我們就應該提高一個層次,盡量讓學生學會品味音樂,讓學生在把握了音樂構成的各種要素及其對比的基礎上,體會音樂作品所表現(xiàn)的觀念、思想內(nèi)容、情緒等,培養(yǎng)學生帶著豐富的想象,品味音樂的氣氛、情緒,以及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一時期最適宜選擇的自然是情緒對比鮮明的音樂或是有故事情節(jié)的音樂了。
在莆田市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培訓期間,筆者有幸聆聽了一節(jié)來自寧波的張老師所教授的《芬蘭頌》一課?!斗姨m頌》是高一《音樂鑒賞》第19節(jié)的一首樂曲,高中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聽覺體驗,此時應往鑒賞的深處探究,而《芬蘭頌》這首樂曲恰恰是一首情緒對比十分鮮明的樂曲,很適合在深入鑒賞階段介紹給學生。一開始的引子便是由銅管樂器在低音區(qū)奏出一連串渾濁、咆哮式的主題動機,從“f”的力度漸強至“fz”,旋律下落急停,一種飽受禁錮、壓迫而急切渴望自由的情緒呼之欲出。緊接著,從銅管低沉壓抑的音色轉(zhuǎn)向了,一段略帶悲傷的圣詠曲調(diào)通過弦樂和木管安靜而抒情的音色向人們娓娓道來。張老師突然提出一個疑問:“在引子的銅管樂器中,大家有沒有聽出少了一種什么樂器?”學生們略加回憶便回答出:“沒有小號!”“為什么不用小號呢?”“小號音區(qū)高,不適合這個主題沉重的情緒。”“小號的音色太有戰(zhàn)斗性,不適合引子想表達的壓抑之感?!薄藭r聽課的老師都深感,這不僅僅是回答正確這么簡單,更是側(cè)面反映出“音色”的對比使用已經(jīng)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樂曲的情緒變化。緊接著張老師播放了“戰(zhàn)斗”主題與“舞蹈”主題,果不其然,小號在這段主題中出現(xiàn)并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戰(zhàn)斗”主題中,小號在定音鼓的配合下,體現(xiàn)的正如學生們所說的那樣“具有戰(zhàn)斗的號角性質(zhì)”。張老師又適時地拋出了問題:“那,同是銅管樂器,音色不變,如何從引子的壓抑沉重轉(zhuǎn)向戰(zhàn)斗和歡慶的情緒中呢?”“速度加快了!”學生們顯然已經(jīng)深諳“速度”這一音樂要素的變化會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而就在戲劇沖突高漲之時,這首情緒對比強烈的樂曲突然又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從銅管強烈、歡快的音色中轉(zhuǎn)向了木管樂器溫柔而又親切的音響,如歌的贊美詩旋律響起,同學們在深切感受到作者對祖國的贊頌之時也隱隱體會著一種勝利來之不易的辛酸。而最后,全曲在樂隊龐大的音響中結(jié)束,把對祖國深切的愛和贊美通過不斷增強的音響烘托至情緒的至高點,令人久久回味。
從課堂之初一直到最后結(jié)束,張老師始終扣緊著“音色”這一音樂要素進行比對,其中加入了“速度”這一要素進行輔助,學生的情緒隨著樂曲壓抑——悲傷——戰(zhàn)斗——歡慶——贊美并隱隱辛酸——贊頌且贊嘆,不停起起伏伏,特別是“贊美詩”主題,隨著多次的聆聽和吟唱已然久久縈繞在學生的腦海中。經(jīng)過初期的音樂鑒賞體驗,學生已經(jīng)可以更深入音樂作品的內(nèi)心,此時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展開聯(lián)想成了需要拓展的內(nèi)容。該節(jié)課中,引子部分剛要上升就被迅速壓制的音響,學生很容易就產(chǎn)生一種抑制、壓迫的苦悶,這種苦悶引導人們急需釋放和斗爭,正如學生說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戰(zhàn)斗主題由“小號”這個極具戰(zhàn)斗性的樂器吹響了斗爭的號角,此時如若讓學生選擇音樂色彩,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感知音樂從壓抑、沉悶的暗色調(diào)轉(zhuǎn)向跳躍的有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的色彩。音樂是聽覺藝術,而色彩是視覺藝術,但二者卻不是此消彼長,而是相輔相成的。這個階段不妨融入聽覺與視覺的結(jié)合,可以輔助學生更加熟練運用音樂要素,感知作品情感的細膩轉(zhuǎn)變,展開更多的音樂聯(lián)想,并有助于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音樂聽賞體驗,從而更愿意和喜歡深入了解音樂、理解音樂。
(一)每次教學應抓住一個中心進行有效的鑒賞
抓住中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切不可一節(jié)課有四五條主線,這將使整節(jié)課沒有一個主心骨,成為一盤散沙。如前面所例舉的兩個成功案例,老師均是緊緊扣住一個或兩個要素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了解音樂。而這個中心的確定,應掌握“具體作品具體分析”的原則,并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而定,在筆者開設《陽關三疊》一課中就曾犯過這個錯誤。在這節(jié)課中,我確實是抓住一個“力度”的要素去體味送別時的不舍、思念、期待重逢等情緒變化,在自己學校開設的時候,課堂效果良好,但在福州格致中學開課時,學生們卻昏昏欲睡。課后有一位聽課老師指出,我最初設定的對象,是我自己學校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音樂鑒賞體驗相對較淺,而對于福州格致中學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相對較高,已不會僅僅滿足那點變化不算太大的情緒體驗,如若將“合唱”與“琴歌”兩個版本在音響、韻律方面做對比,深入探究古代歌曲的韻味以及“詩與歌的融合”則能更好地吸引這里的學生。幾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對學情考慮不足而導致中心錯誤,致使一節(jié)課上的乏味可陳的問題,深刻的教訓值得大家銘記!因此,酌情各自的學生情況,緊緊抓住一兩要素作為中心去分析和聽賞音樂是教師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設計之初應考慮的第一步!
(二)注意講解的時機
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是最為重要的。首先是要用耳朵去聽、用心去聽,然后才能感知和理解音樂作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什么、講多少、在何時講,都必須予以注意。如果在音樂的聆聽過程中,教師一直在不停的講解,不但影響學生的聽覺,也會變成一種單一的說教起到反效果。因此在音樂播放之前就應該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而在聆聽過程中,最好輔以肢體的提示,如需語言則以簡練一兩句為要;聆聽之后,先用簡單而巧妙的引導啟發(fā)并多聽學生的想法,切不可一股腦把所有的感受自說自話全部拋出,過早、過多地干涉學生的聆聽體驗。掌握好良好的講解時機,并注意講解的程度和語言,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引導上孩子去聯(lián)想和感知音樂,而不是自己一股腦兒全分析給學生聽,這是音樂鑒賞教學的關鍵點!
(三)保持音樂的完整性,反復聆聽
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專家吳斌說過,音樂是以“聽”為核心的。課堂中我們無論是圍繞音樂要素,還是采用其他的鑒賞教學手段,歸根結(jié)底是要不斷引導學生去“聆聽”,并且是細致地、層層深入地反復聆聽,切不可偏離主題,最后使鑒賞教學失去了“聽”的體驗而成為一節(jié)樂理說教課了。除此,保持音樂的完整性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把主題單獨聆聽、分析,但無論如何必須注意不可把主題音樂剪得支離破碎,更不可只是單純分析音樂,必須要在音樂鑒賞課中保證音樂聽賞的時間,一首樂曲主題部分至少要反復聆聽三四遍,并且一定要有至少一遍的完整音樂的聽賞時間,這是音樂鑒賞教學的重點。
[1]〔美〕貝內(nèi)特·雷默.表演與審美感受性[J].孟繁佳,譯.中國音樂教育,2016(1).
[2]繆裴言,繆力,林能杰.日本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3-131.
(責任編輯: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