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在本研究中,筆者將通過搜集與飲食有關(guān)的成都方言詞匯,通過對這些方言詞匯進行分析,進而尋找出這些方言詞匯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
【關(guān)鍵詞】成都方言;飲食文化
成都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于川西平原腹地,北依附秦嶺,南鄰云貴高原,西靠邛崍山,東界龍泉山脈,群山環(huán)繞,氣候溫和,全年雨量充沛,物產(chǎn)富饒。作為西南的門戶,自古以來,成都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蜀、成家、蜀漢、成漢、譙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權(quán)曾相繼在此建都;唐朝和民國時期,成都還曾作為了全國的臨時首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導(dǎo)致了這個地方市民文化高度發(fā)展,同時也使這個地方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本研究中,筆者將通過搜集與飲食有關(guān)的成都方言詞匯,通過對這些方言詞匯進行分析,進而尋找出這些方言詞匯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
一、成都方言詞匯中所蘊含的酒文化
成都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其氣候的顯著特點是:1、日照時間短,多云霧;2、空氣潮濕。在這種氣候的影響下,成都人喜歡飲酒,因為適量的飲酒不僅有利于驅(qū)寒、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非常有助于人們的修身養(yǎng)性和日常交際。成都人飲酒,其歷史由來已久,漢代就有了卓文君當(dāng)壚賣酒的故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里匯集了五糧液、劍南春、水井坊、全興大曲、瀘州老窖、文君酒等眾多名酒。在成都的方言詞匯中,涉及酒的詞匯也是比較多的,如成都有一種酒叫“咂嘛酒”,這種酒亦稱咂酒、泡水酒、桿桿酒,指的是以粳米、大麥、玉米、高粱、蕎子等為原料制成的一種農(nóng)家酒;還有一種酒叫“跟斗兒酒”,這種酒指的是指的是那種散裝的、度數(shù)高的、便宜的酒,這種酒喝了極容易上頭,稍微多喝幾杯,走路就會東倒西歪,像要栽跟斗。成都有句順口溜“看點歪錄像,打點小麻將,吃點麻辣燙,喝點跟斗酒,曬點懶太陽?!绷硗猓诔啥嫉姆窖栽~匯中,還有一種名小吃叫“冷淡杯兒”,其實這也與成都的酒文化有一定的聯(lián)系。車輻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川菜雜談》一書就提到過:“有酒無肴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吃酒不吃菜的習(xí)慣?!迸f時的成都,多數(shù)平民家庭每天只吃兩頓飯,上午10點左右吃一頓,下午5點左右吃一頓。到了晚上,即使你肚子再餓,也只能“打個尖”,臨時吃點東西。到了夏天,市民們喜歡傍晚在院壩里,或街沿邊擺張小方桌,端來幾碟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干、鹵豬蹄、臘肉香腸之類的下酒菜,就著老白干或自泡的“跟斗酒”,邊乘涼邊“打尖”。若是左鄰右舍也到外面來乘涼了,那主人往往會熱情相邀,讓其隨意坐下來,一起端這“冷淡杯”。要是鄰居也有乘涼“打尖”的食物,有時還會把各自的小桌拼在一塊兒,邊飲酒邊擺“龍門陣”。通過分析這些與酒相關(guān)的成都方言詞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都人悠閑的生活態(tài)度,淡泊自然的生活氛圍。
二、成都方言詞匯中所蘊含的茶文化
成都人的飲料中除了酒之外,另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茶”。周振鶴所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中這樣描寫到:茶的人工栽培以巴蜀為最早,飲茶的風(fēng)習(xí)也起于巴蜀,可見茶與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成都的方言詞匯中,涉及茶的方言詞匯也是比較多的,如成都人在新婚大喜的時候,會吃“鬧房茶”、“吃新人茶”,喝此茶主要是討一個吉利,利于今后夫妻正常生活的展開;在集會和評理的場所,成都人會“吃講茶”。另外,在清晨時,昏黃的街燈未滅,而茶館卻已門庭若市,有的以茶代早餐,這便是所謂的“吃早茶”;更有不少“閑人”,起早貪黑,在茶館從早泡到晚,這就是所謂的“吃閑茶”,如此日復(fù)一日單調(diào)的閑適,其動機似乎僅僅是融入“茶友”這一社會群體,悠閑地消磨時光。最后,成都方言中還有一個詞匯叫“吃書茶”,這個最初源于晚清民初,民間藝人開始在茶館演出,中下層市民們習(xí)慣在茶館聽評書和欣賞戲曲,即“吃書茶”。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與茶相關(guān)的成都方言詞匯很好地體現(xiàn)了成都人閑適、悠閑、重視養(yǎng)身、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
三、成都方言詞匯中所蘊含的小吃文化
成都是享有盛譽的美食之都,特色小吃遍布大街小巷,成都方言詞匯中關(guān)于這方面的詞匯也是比較多的,如“串串香”,這種小吃是用竹簽把葷菜、素菜分別串在一根根竹簽上而得名。串好的食材放入配制好的湯鍋內(nèi)煮熟后將串串在放有干海椒面及食鹽的作料的盤子里蘸下即食,入口有麻、辣、燙的感覺,故而又名“麻辣燙”。串串香是成都人對重慶火鍋的一種創(chuàng)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再如“三合泥”,這種小吃是以大米、糯米和大豆三種原料制成而得名。其制作方法是:大米和糯米、黃豆分別炒熟后磨成粉,在開水中加入適量白糖熬化倒入三合粉中攪拌成泥狀,再將三合泥放入有化豬油的鍋中翻炒,同時加入花生、核桃、橘餅、冬瓜粒和芝麻等制成。另外,成都方言詞匯中關(guān)于小吃的詞匯還有很多,如“葉兒粑”、“梆梆糕”、“鐘水餃”、“龍抄手”、“渣渣肉”等,這里就不在一一贅述。通過對這些詞匯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成都人既有兼容并包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心思細密,追求雅致;同時這些富有詩意的名稱也反映出了成都人溫文爾雅的氣質(zhì)。
【參考文獻】
[1] 周振鶴, 游汝杰. 方言與中國文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2] 黃尚軍. 四川方言與民俗[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3] 非 文. 川渝口頭禪[M]. 成都: 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4] 李 榮, 梁德曼, 黃尚軍. 成都方言詞典[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簡介】
孫季一(1999—),女,四川邛崍人,四川省邛崍市第一中學(xué)校2014級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