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諾 鄭利輝 劉俊民
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王立諾 鄭利輝 劉俊民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因材施教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而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正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體現(xiàn),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和指導價值。本文結(jié)合高校體育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高校體育教學中構建分層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進行分析,最終提出了分層教學模式構建的有效策略。
高等教育 體育教學 分層教學 教學模式
基于高校體育課堂上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是高校體育教學的一個理性選擇,也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1]。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雖然很多體育教育工作者對“分層教學”進行了教學嘗試,但是由于對分層教學的教育價值、應用原則和實施策略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分層教學浮于表面,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有必要結(jié)合高校體育教學的具體實踐,就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1.大學生的身心素質(zhì)逐年下降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多以 90 后為主,而且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接受的中小學教育多是智力教育,而對于體育教育則是相對忽視,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后,不僅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甚至還缺乏參與體育運動的基本興趣和情感,對體育課常常抱有抵觸情緒,所以目前高校的很多大學生身體素質(zhì)狀態(tài)不盡如人意。
2.大學生的個性差異非常明顯
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在中學時代接受的體育教育存在較大差異,統(tǒng)一化的體育課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學習需求,甚至會影響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這無疑給高校體育的常規(guī)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2]。
3.體育課堂的教學管理相對混亂
在當前的高校體育課教學中,由于選課制度存在的缺陷,很多學生學習的體育項目可能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體育課逃課、遲到、早退的情況也比較多見,而體育教師的課前點名所起到的效果相對有限。此外,體育教師的教學管理,主要是著眼于學生對體育運動技能的訓練和考核,而對于學生在體育課上的體育態(tài)度、運動情感、學習興趣等信息的搜集與整理相對不足,所以無法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對教學方案的不斷優(yōu)化。
4.未能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
在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對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學生課上訓練和課下鍛煉的重點,但是關于體育理論的學習,體育教師多是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關于一些體育健康理論和運動理論的講解相對較少,這必然會影響到學生體育技戰(zhàn)術素質(zhì)的提升。
1.分層教學可以讓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其前提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然后分別制訂差異化的教學方案,所以高校體育課堂上的分層教學,不再只是面向個別學生的體育教學,而是著眼于所有學生,旨在讓所有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能實現(xiàn)應有的進步與提高[3]。因此,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讓高校體育教學很好地解決優(yōu)秀生“吃不飽”與學困生“消化不了”之間的矛盾。
2.分層教學可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便于教師與不同層次學生之間實現(xiàn)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不再是單純讓學生進行機械性、被動性的學習,這顯然更符合高校體育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分層教學是以貼近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感為基礎的,所以分層教學方案的制訂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教師則是更好地發(fā)揮教學引導職能,制訂更多“個別化”的教育方案,讓每個學生盡快適應體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4]。
3.分層教學可以優(yōu)化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分層教學可以徹底轉(zhuǎn)變傳統(tǒng)體育課堂上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都相對固定的弊端,高校體育課教學形式不再是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的形式,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制訂差異化、層次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體育學習需求,促進高校體育和諧課堂的構建。
4.分層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實施分層教學,要求體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運動技能水平、學習偏好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分別制訂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和教學方案,這樣學生基本都可以學習自己擅長或喜歡的運動項目,能夠在體育學習與體育運動中收獲更多的成功體驗和快樂體驗,也有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
1.立足教學實際和學情,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以教師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為基礎和前提,所以高校體育教師在制訂體育教學方案時,一定要先對教育對象進行充分了解,根據(jù)大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運動基礎、鍛煉習慣、興趣愛好等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做到對學生學情的準確把握,并且以此作為體育分層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但是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必須考慮到大學生的自主意愿,當學生自身的能力與所處層次不太相符時,要允許學生進行調(diào)整,這樣才能保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2.制訂富有層次的體育教學目標
高校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的基礎上,體育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制訂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一方面,體育教師要制訂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且要盡量保持一致;短期目標則應當有所差異,對于高層次的學生不僅要有基礎性的體育教學目標,還應當有提高性、拓展性的教學目標,低層次學生則應當以基礎性的教學目標為主。另一方面,體育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制訂要有針對性,堅持遞進性原則,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具有可操作性和較強的執(zhí)行力,這樣才能確保分層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5]。
3.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分層教學效果
由于不同層次學生在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也應當有所區(qū)分,這樣才能確保各個層次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對于高水平層次的學生,由于學生基本具備了良好的基礎素質(zhì)和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多采取集體性的教學方法,如以賽代練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實際的競爭與對抗中激發(fā)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技戰(zhàn)術素質(zhì)的提升。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多采取一些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技術動作的連貫性和技戰(zhàn)術等進行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使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zhì)能夠再上一個臺階。而對于低層次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多采取示范講解法、多媒體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以激發(fā)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知識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
4.完善評價機制,實施分層評價
由于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素質(zhì)差異,所以體育教師在制訂教學評價機制時,要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特征制訂差異化的評價策略,高評價標準應該適用于高水平層次的學生,低評價標準應該適用于低水平層次的學生。同時,高校體育教師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jié)性評價的有機結(jié)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體育情感、進步情況等,并對學生實施及時的鼓勵和表揚。此外,體育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營造出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
總之,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導下,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體育學習需求,制訂差異化的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評價標準,充分調(diào)動不同層次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和魅力,在課外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學生身心素質(zhì)的同步改善。
[1]劉騫、陶鑫、馮寶林、郭虎元、姜興聰:《“中國夢”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因材施教之反思》,《四川體育科學》2016年第1期。
[2]孫洪濤:《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及對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年第8期。
[3]王光軍:《〈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15年第29期。
[4]張麗莎、李萍:《將時尚健身操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可行性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5]董國興:《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調(diào)查與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省高校為例》,《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2期。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