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本文“文言”指中學課本(人教版)里出現(xiàn)的文言文(不包括詩歌);“虛詞”,指七(下)課本“《漢語詞類表(實詞)》之外的詞。
1.1是語法教學的需要。許多同學在小學甚至初中階段,從未系統(tǒng)地學習語法,而“虛詞”的掌握首先需要掌握基本語法,在高中,語法是更是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
1.2是文言文學習的需要。高中的許多課文可以看作初中課文的升級版。以人教版課本為例:初中課文《端午的鴨蛋》(汪曾祺)和高中課文《邊城(節(jié)選)》(沈從文),風格相似,但后者篇幅增加、難度加大。文言文亦然,如:初中的《木蘭詩》和高中的《孔雀東南飛》。另,文言文總體占比也明顯上升,從最初的每單元一篇淺顯文言文(七年級《童趣》),到最后的整本都是文言文(高二《史記(選讀)》),難度的增加使文言虛詞的學習避不可免。
1.3是應(yīng)戰(zhàn)高考的需要。高考《大綱(語文)》明確指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并列出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高考翻譯題是對文言基礎(chǔ)能力的綜合考查,實際涉及了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諸多內(nèi)容,其中對虛詞的考察相對隱蔽而重要。
2.1從字源學角度。
例:安(從女在宀下,“宀”即深屋,四周交覆為屋,有堂有室為深屋。)
(1)女在宀下表示安定、安居,引申出“安全、安穩(wěn)”之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人在屋中為安居,物則為“安置、安放”之義: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吩咐與楊儀。(《失街亭》)
(3)由“安居”“安放”虛化為疑問代詞指代地方,譯作“哪里”: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
2.2從語法角度。
例:“以”可以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副詞。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張衡傳》);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樹之以?!?《寡人之于國也》);
③表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①表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②表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表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以弱天下之民”(出自《過秦論》);
④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荊軻刺秦王》)
⑤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作助詞:
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質(zhì)量、范圍之類的界限:“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
(4)用作副詞:
通“已”,已經(jīng):“日以盡矣”(《荊軻刺秦王》);“前以降及物故” (《蘇武傳》)。
2.3通過“字頻統(tǒng)計”等實踐活動。
所謂“常用”,需要學生自己有切身的體會。最好的辦法是在高一伊始,帶領(lǐng)學生一起研究。
步驟一:教師提供初高中文言文全部文本并列出需要統(tǒng)計的文言虛詞(如:高考《大綱》所列的、教師覺得重要的、學生覺得難懂的)。
步驟二:教會學生統(tǒng)計方法(借助計算機,很簡單),列表記錄頻次。
步驟三:列出該虛詞的出處。
此舉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復(fù)習和預(yù)習初高中文言文,有效助力教師的銜接教學。
結(jié)語:修訂版課標告訴我們:文言教學中注重字詞的解讀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chǔ)。文言虛詞是文言文學習的“攔路虎”,學生往往產(chǎn)生畏難情緒,教師要耐心細致地“摳”出來,各個擊破。